首页 > 人物传记 > 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 第88节

李光地心中一惊。靳辅把李秀芝母子带到北京,闹得他李光地丢尽了脸面,如今皇上这样问话,是什么意思呢?便试探着回答:
“圣上,靳辅虽治河有功,但也有办事不周之处,而且与地方官之间常常闹得不可开交,颇犯清议。于成龙的本章是有道理的,臣不过按例进呈御览,并无私情。”
“什么,清议?哼,在京的官员,饱食终日,不办实事,会念几首诗词,读了几本古书,便都拿来‘清议’一下,要叫他们下去办点实事,一个个都傻眼了。你要小心点,我听你这话音,怎么与索老三如出一辙。”
李光地机灵灵打个寒战:“臣乃皇上之臣,既不追随索老三,也不会去附和明珠。臣忠心事主,求圣上明鉴。”
“嗯,你很会说话,朕喜欢你的,也就是你的才华、学识。再说,朕的师傅是伍次友,而他的父亲伍雅逊先生又曾经教过你,总算有点渊源。所以你的事,朕不能不多担待点,免不了也要护你一点。但朕要告诉你,你与伍先生相比,差得远了。你患得患失,热中功名。朕不让你进上书房,就是因为你气量太小,事事计较,冤冤必报,你知道吗?”
李光地不能不承认,康熙说的全是肺腑之言。但他一向心胸高傲,觉得因为这点毛病,就不让他进上书房,心中又有点不服气:
“圣上恕臣愚昧。臣不解圣意,请皇上明示。”
“哦,你这个聪明人,还用得着朕多说吗?比如陈梦雷,你们本来是好友,如今却成了不能见面的仇人。你已经做到文渊阁大学士,一品大员了,他还是一个布衣书生。为什么你就容不下他呢?”
李光地心想,这事三言两语说不清,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言:“皇上明鉴,陈梦雷大诈似直,实在是文人中的败类。”
“哈哈哈,李光地呀,李光地,大诈似直也罢,大奸似忠也好,如今他在三阿哥府上教书,与世无争,你为什么不放过他。难道你的所作所为都是那么正直吗?难道你就没有一点虚伪欺诈之处吗?”
李光地抱着一线希望,咬牙坚持着:“臣从不欺人,更不敢欺主,圣上所言,臣担当不起。”
康熙一阵冷笑:“哼哼,李光地,你不要以为朕身居九重,外边的事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什么事都瞒不了朕!朕问你,你说没说过,‘皇上调陈梦雷去教三爷,是误用小人?’说没说过‘陈梦雷欺心狡诈,所以断后,我李光地从不欺心,所以子孙繁茂’?”
李光地脑袋轰的一下,这些话他确实说过,是和最要好的朋友说的私房话呀,皇上怎么知道了?想起明珠大闹府第的事,更是觉得后怕。他正要回奏,却听康熙又说:
“就拿这次你母亲病故的事儿来说吧,你上表请求丁忧,朕批了夺情,你也就不再吭声了。你想想,朝廷之中,哪一个大臣像你这样,父母死了,朝廷不准假,人家却一辞再辞,实在辞不掉,才奉旨夺情不归。而你呢,一夺就不走了,若不是贪恋职位,那母子之情,就这么好夺吗?刚才朕说了,朕喜爱你的才华学问,可你也别太自负了。论真说,朕的学问就当真不如你吗?难道朕以孝治天下,连母子之情也不懂,连古今通用的三年治丧的礼数都不懂了吗?”
康熙这一连串的问话,使李光地汗流浃背,浑身颤栗,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康熙缓了一下口气又说:“你不要怕,朕知道,天地造化不会把全善之人降到世上,你也不能是全人。不过,你已经是文渊阁的大学士了,时时在朕的身边,参与国家大政,朕器重你,才要敲打你一下,要你清醒清醒,多干点实事,少惹些事非,朕也就放心了。你跪安吧!”
新任江南布政使兼江宁织造穆子煦,拜辞了皇上,风光排场地离京上任去了。康熙皇上的这一任命,既没与上书房大臣们透过风,更没经过部议,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朝野上下一片猜测和议论。明珠和索额图两大党魁,更是惊魂不定。他们不明白,穆子煦是皇上的贴身侍卫,十几年来他时刻不离皇上左右,可是,今天康熙却突然对他委以重任,派往南京,这里面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
出了京城,穆子煦一反往日那风风火火、霹雳闪电秉性,一路之上,信马由缰,游山玩水。碰上外任的故交老友,还停下来住上几天,好像是离开皇上之后,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终日警惕。明珠他们看了邸报,这才放下心来,哦——皇上此举,不过是奖赏他的忠心罢了。
可是,一进入江苏境内,穆子煦却突然一反常态,甩掉随从,单独行动了。他在驿站换马打尖,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疾驰狂奔,不到两天功夫,就来到了南京城下,而且乘着夜色,悄悄地进了魏东亭的府邸。
魏东亭和穆子煦是八拜之交的兄弟,又是儿女亲家,当然用不着客套。魏东亭从穆子煦这诡秘、反常的行动中,已经猜出了他的来意,略一寒喧,便屏退了从人:“兄弟,你这唱的是哪一出戏呀,做了这么大的官,还这样冒冒失失,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打就闯来了!”
“大哥,皇上定于明年四月南巡,知道南京情势纷杂,特命兄弟前来清道。喏,这是皇上给你的密旨。皇上说这件差事,由你主持,我来办理。”
魏东亭接过密旨,认真读了儿遍,凑着灯火烧了。转过脸来,对穆子煦说:“兄弟,皇上确实是英明睿智,虑事周详。我在南京时间长了,树大招风,你一来就好办多了,这可是天宇第一号的重要差使呀!”
“是,大哥,小弟知道,我听你的调遣就是。如果真的像传说那样,假朱三太子与葛礼总督联手,想趁主子南巡之机闹事,这案子可就大发了。好嘛,咱兄弟在南京又有大事可干了!”
魏东亭没有答话,他深沉地思索着、盘算着,把南京的情形和三处行宫的建造地点、可疑之处,一一向穆子煦作了介绍:“唉!我最担心的是莫愁湖旁边那座行宫,北有秦淮河,与南京城隔开;西南两门临着长江,地势又那么低。别说有人谋逆造反,就是发了水,主子也没地方躲。葛礼却偏偏选了这块地方,不能不令人生疑呀!”
“大哥,在京里,我还听人说,这行宫的后边,还靠着个什么庙。”
“是,这是最令人担心的。这个寺庙叫毗卢院,前山是庙,后山荒着,却不让人上。假如有人在后山架了大炮,那炮口可正对着皇上行宫!哼,谁想造反,也得选这地方。庙里每天游人、香客,成千上万,不能不让人担心啊。”
“那,后山上,大哥你上去看了吗?”
“我去过几次,都被挡驾了。我也曾到制炮局里查过,可是我没有军职,不能亲自去验数。你这一一来就好了,听说,三天之后,庙里的性照大师又要圆寂了。三年里,这是第五位示期坐化的和尚。这两天,庙里香客正多,我看机会难得,你明天就上山去走一趟吧!”
俩人正在密谈,门帘一挑,魏东亭的夫人史鉴梅进来了:“哟,大兄弟,哪阵风把你给吹来了?来了,不洗脸,不吃饭,就和你大哥在这儿谈个没完,连嫂子也忘了是不是。”
穆子煦连忙起身:“哎哟,嫂子,瞧您说的,哎,您别生气,兄弟今儿个急着赶路,来晚了,怕惊扰了嫂子和老夫人。到此一来是……”
“哼!别给我耍贫嘴,你嫂子见过世面,我一猜就准,你这趟来准有要事。嫂子不怪你,刚才老夫人还说要出来见你哪,但我给劝下了。走吧,酒席给你摆好了,你们哥俩也多年不见面了,多喝点,解解乏,回头,别让弟妹埋怨我慢待你!”
第二天一早,穆子煦换了一身便装,趁着天色刚刚发亮,灰雾朦胧之时,出了魏东亭家的后门,向莫愁湖逶迤行来。魏东亭说得果然不错,毗卢寺的和尚性明,定于三天之后坐化圆寂的事,轰动了四面八方,谁不想瞻仰一下这示期坐化的活佛风采呀!这不,大清早的,人们就纷纷赶来,向寺庙拥了过去。穆子煦连路都不用问,随着人群走就是了。
突然,身后传来一声高喊:“施主,贫道稽首了!”穆子煦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老道士,身上拖泥带水,又脏又破。穆子煦随手掏出一块碎银子扔给他:“啊,听道长口音,不像本地人啊!”
“哈哈,贫道本是南腔北调人,住在东倒西歪观。今日多承施主布施,贫道也就有酒有肉吃了——无量寿佛!”说过,转过身走了。穆子煦一笑,也不理会,继续向前走路。
刚到了城门口,就见一个打拳卖艺的汉子,正在打场子:“哎——各位老少爷们,香客、施主,在下于一士,祖居河北沧州。今日,来到南京这六朝金粉之地,一来是朝山进香,要见识一下示期坐化的老佛爷;二来嘛,也露一露师父教的几套小本事,结交几位英雄朋友。来来来,诸位,在下先显露一手,给大家取个笑。”说着,伸手搬起城墙根的一块五百多斤的大石头,轻轻地举过头顶,又轻轻一抛,接在手里,放在原处。这一手,博得众人一片喝彩,几十枚小钱从围观的人群里扔了过来。于一士一边拱手作谢,一边捡起铜钱:“各位,这里是各位赏的几十枚铜钱,在下就用两个指头卡住它,有谁能从在下手中夺走的,在下奉送纹银十两,以作酒资。”说着,“叭”把一锭大银扔在地下。
穆子煦心中有事,本来不想在这儿耽搁,可听这于一士吹的太大,倒来了兴致。他也想借机看一下,这乱七八糟的人群中,有没有值得注意的事。于是,便停下脚步,站在人群之中静观。他哪里知道,这个于一士,正是咱们前边说过的,那个黄粱梦镇上天王庙里的沙弥,金和尚杨起隆的手下干将。却说那于一士手执铜钱,在场里走了两圈,几个小伙子,挨个下场,谁也别想拿走一文铜钱,于一士干脆解下腰间大带,从手指中间穿过,牵在铜钱上:“来来来,一个人不行,多来几位也行,瞧见了吗,拽住这条带子,有能拉得在下移动脚步,或掉了一文铜钱的,在下再加十两纹银。”
话音刚落,四个小伙子一齐下场,背起带子,像拉纤一样,拼命地拉。可是那于一士却像在地上生了根一样,纹丝不动。带子套住的那一摞铜钱,更是如钉牢了一般。这两个手指的力量,抵住了四个棒小伙,惹得围观人群中发出一阵掌声,碎银子,铜钱一齐抛向场中。四个小伙子满面羞红地钻出人群走了。
于一士更加趾高气扬:“怎么,这龙盘虎踞的南京,竟没有一位豪杰之士了吗?”
话音没落,只见一个破衣烂衫的道士,一手拿着一条狗腿,一边啃着,一边踢踢拉拉地走进场内,一伸手,便把于一士手中铜钱夺了过去,道士一弯腰,捡起那锭十两的大银:“哈哈哈,我这个狗肉道士,又有了酒钱了。”说完转身就走。
于一士满面通红,连忙上前拉住:“哪里来的妖道,乘我不防,突然下手,这,这不算!”
“哟嗬,你这人,牛吹得那么大,却这么小气,给你!”说着把那几十枚铜钱扔了过来。于一士接住一看,啊?!这哪里还是铜钱哪,几十枚铜钱经老道这么一抓一捏,全都粘在一起,成了一个铜块了!于一士不傻,他知道碰上高手了,不敢再说什么,随着哄笑的人群走了。那位老道走到穆子煦眼前,神秘地一笑:“嘿嘿,今日贫道有福,连着碰上两位好施主,哈哈哈!”穆子煦听了这话,抬头一看,突然大吃一惊:“嗯?!这个人怎么这么面熟?”刚想问一句,那道士却啃着狗腿,扬长而去了。 
 
  
第四十二章 佛堂后惊见旧香火 僧斋内狠斗假头陀
 
老道士夺走了于一士的钱,又向穆子煦一笑,走了。穆子煦看着那道士的背影,越看,越像自己认识的一个人,可是又总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见过面。他一边想着,一边信步而行,在莫愁湖畔要了一只船,渡过莫愁湖,遥遥听见远处山岗上传来阵阵钟声。只见这座龟背似的山岗,远接长江、背靠石头城,山前红墙掩映绿荫覆盖之下,一座宏伟的寺院,傲然屹立,想来必定是那座毗卢院了。
在山前下船,穆子煦拾级而上,仔细地观察着这里的地形、地貌。进了山门,又特别留心庙中的神殿、佛龛和两廊下的各种壁画。果然,这座依山而建的寺院不但气势宏伟,装饰豪华,而且道路曲折,神秘莫测。
穆子煦正看着,突然,肩头被人拍了一下,回头一看,竟是史鉴梅,青丝高绕,布衣布鞋,哪里像个一品诰命夫人,分明是一位农家妇女:“哎哟,嫂子,您怎么也来了!”
“咳,你大哥怕你初到南京,走迷了路,让我赶来照应你一下,走吧,咱们到上边看看去。”说完,给他递了个眼色。穆子煦心领神会,跟着史鉴梅向后院走去。
二人转过大佛殿来到后院,都不免心中一惊:前边佛像庄严,金碧辉煌,可是,这后院却荒凉败落,杂草丛生。一道矮墙,把前后山隔成两半。后山上,几座小小的佛堂,破败得不成样子,说不定哪天就会坍塌。矮墙边上一座小角门前,站着一个小和尚,显然是在把守门户。穆子煦径自走了过去,那小和尚却上前一步拦住了:“阿弥陀佛,施主请留步。后边虽然殿堂败落,却是高僧面壁之处,乃本寺的一块圣地。方丈有法旨,不准任何人擅自入内,望乞恕罪。”
穆子煦双手合十,虔诚地说:“小师父,信民乃万里迢迢从长春赶来,为的是替家母还愿,要当面拜谒即将圆寂的性明佛爷,恳请小长老代为疏通。”
“施主休怪,此事方丈有令,小僧不敢做主。”
穆子煦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让那个小和尚看:“小师父请看,这是家母让我带来的两千两银票,让我当面敬呈给性明法师的。如果不能一见,我怎么回去呢?”
小和尚眼睛一亮,好家伙,一出手就是两千两,看来,今天碰上大施主了。嗯,不能让他白白走了:“阿弥陀佛!施主,请到前边斋房吃茶等候,待小僧回明了堂头大师傅,再做定夺如何?”
“好好好,多谢了。请小师父带路。”
这寺庙大了,能吃茶、休息的地方也多。小和尚却七拐八绕地把他们俩领进了一个小偏院,苍松翠竹,十分幽静。一座小佛堂坐落其中,门上一块匾额写着“妙香花雨”四个大字。佛堂内清一色的檀木家具,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正中挂着一幅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画图。小和尚为二人斟了茶:“二位施主,此处乃本寺堂头大和尚的精舍。请稍候,小僧这就去通报。”
小和尚一走,穆子煦连忙悄声对史鉴梅说:“嫂子,咱们俩今日可真受高看了。是不是——”
“哼,他看的,不是你那黑脸,是你手里那两千两银票!”
穆子煦这才恍然大悟,二人乘机仔细打量这座精舍,却也找不到什么可疑之处。穆子煦东翻翻,西看看,又掀开了那幅达摩祖师的画像,这一掀不要紧,俩人同时大吃一惊!原来那幅画像里面,竟是一个小佛龛。佛龛中供着的,既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一个美貌少年,手中一柄折扇,背插一技玉笛。这个塑像,穆子煦见过,就是康熙十二年朱三太子在北京造反时,香堂里供奉的“钟三郎大仙”!
一见这“钟三郎大仙”供在这里,穆子煦全明白了。他急急忙忙地对史鉴梅说:“嫂子,你回去告诉大哥,我要想尽一切办法,住到这个贼庙里。”
“那不行,这庙里全是贼僧,你一个人住在这里,太危险了!”
“嫂子,皇上派我干什么来了?不危险我还不住呢,刚才你看见了吗?这钟三郎大仙的身后,似乎有一道亮光,说不定是个暗道,不住下来,怎么能查清这贼窝的底细。你告诉大哥,三天之后,半夜里,要他带兵来接应我。”
“哦?为什么是三天之后?”
“性明示期坐化,时间就定在三天之后的子时,那时,他们不动手,我也要动手了。”
“哦,是这样。你可要多加小心哪!”
穆子煦尚未答话,院内传来一声长长的佛号:“阿弥陀佛!”随着这佛号,进来一位老和尚,合手施礼:“慢待二位施主,让你们久等了。”
二人连忙起身还礼,穆子煦说:“打扰大师父。信民李日升,自长春万里赶来。只因家母于今年年初,身患重病,在佛爷面前许下大愿,将全家几十年的积蓄,奉献于示期坐化的性明法师座前,以求佛祖保佑。请大和尚开一方便之门,容我叔嫂当面拜见性明法师,以偿家母和全家的心愿。”说完,把那张银票双手呈上。
那和尚接过银票,看也不看地放在桌上:“二位施主,刚才小徒已对我说过了。令堂大人派你不远万里而来,虔诚之心,可敬可佩。性明法师自幼皈依我佛,勘透三乘妙义,扫清明镜尘埃,透悟我佛法之真谛,传下法旨,定于明年五月二十五日亥时坐化本寺。到时候普天下善男信女,皆可前来罗拜行礼,瞻仰活佛风彩。只是,此刻他正在面壁禅修,却不便打扰。敬请二位海涵。”
穆子煦一听这话愣了:“哎,不是说三天之后,性明法师就要圆寂吗?”
“哦——居士搞错了,三天之后坐化的,不是性明,乃是小徒性泯。”
性明、性泯,发声相近,这老和尚分明利用这两个字的谐音,在耍花招。穆子煦心中惊异的是,明年的五月二十五日,正是康熙皇上巡视南京的日子,这个重要的消息,是从哪走露出来的呢?史鉴梅也根本不相信老和尚的胡说。心里想,好嘛,你的徒弟都修成正果,示期坐化,要成佛成仙了,你这当师父的怎么还赖着不死呢!她忽然想起穆子煦要住在这里的话,便开言说道:“师父,我兄弟这趟来得不易呀!过两天,我还要去扬州找他大哥,赶回去侍候老母。兄弟既然来了,就让他在寺里住一段吧。一来可以每日参佛礼拜,二来,有机会时见一见性明活佛,替母亲还了心愿。请大和尚慈悲。”
老和尚沉吟思索了好大一会儿,又看了看桌上的银票,才勉勉强强地说:“嗯——好吧。就委屈这位施主暂且住在本寺兰若院内,斋饭,本寺自有供应,但你也要循规蹈距,不可犯了寺规。”
穆子煦连忙起身相谢,老和尚叫了声“阿弥陀佛”,便闭上双眼,不再说话了。二人只好告辞退了出来。
兰若院是一排僧房,住了不少的小和尚。穆子煦来到这里,胡乱用了一点斋饭,倒头便睡。几天的旅途奔波,昨天与魏东亭又彻夜密谈,他实在是困了,一觉醒来,已是黄昏了。院外秋虫卿卿,松涛阵阵,暮鼓之声传来,更增加了这寺院的神秘恐怖之感。突然,门一响,又进来一个人,穆子煦假装睡着,偷偷地瞟了一眼,啊!原来是今早上在城门口卖艺的那个于一士!穆子煦心中怦然一动:好嘛,原来你小子也是个贼种。看来,是仗着身上的功夫来监视我的了。
一连三天,于一士都是早出晚归,上街卖艺。穆子煦也不和他多谈什么。第三天,穆子煦白天睡足了觉,养足了精神,单等晚上行事。将近半夜,听见对面床上于一士鼾声如雷,便悄悄地揣了匕首起身。谁知,刚一坐起,那于一士却立刻醒了:“你要干什么!”
“啊!哦——我出去方便一下。”
穆子煦话刚出口,那于一士已经逼到床前,阴森森地喝问:“老实交代,你是干什么的?”
“哎,老于,你睡糊涂了吧,我是香客呀!”
“香客?哼,香客可不会干那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事。告诉你,我打听过了,南京、扬州,根本就没有你的亲人。快说,那个女的是你什么人,好乖巧啊,那天一出庙门就找不见她了!”
听他这么一说,穆子煦倒放心了,起码鉴梅没出事,贼人也不知道鉴梅和自己的真实身份。便也笑着说:“好了,好了,老于,别开玩笑了……”一边却在黑暗中拔出了匕首,突然出招,直向于一士胸前刺去。
于一士忽的向后一倒,躲过了这一招,随手打出两枚钢镖。穆子煦没料到于一士竟有如此身手,也连忙伏身躲过。刚一抬头,却见一条黑线直扑而来,一个猝不及防,手中匕首已被打落在地。那黑线一抖,转过圈来,竟将自己的身子也缠住了。穆子煦这才悟出,原来于一士用的是一条软鞭,可是,此时已经被他缠住,后悔也来不及了。就在这时,房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人身形一晃早已来到面前。黑影中,穆子煦看清了,原来是前天街头上碰见的那位吃狗肉的道士!只听那道士嘿嘿一笑:“于一士,你能耐不小啊,还会捆人。我清风道士今天算开了眼了!”
于一士刚要动手,那道士却出手如电,一下子点到了于一士的大穴上,于一士“咚”的一下倒了。
清风道人解下了穆子煦身上的软鞭,便把于一士捆了个结结实实,又点了他的哑穴,一脚把他踢到床下。自己却坐在床上。穆子煦赶忙过来施礼道谢,“多谢道长搭救之恩。只是小的不知,道长何以来得如此之巧。”
清风道人嘿嘿一笑:“有缘自能相见,富易妻,贵易友,你不认得我了,我可认得你。”
穆子煦听到这里,一机灵他想起来了。哎呀,这不是郝老四吗?他突然上前一步,抱住了郝老四:“四弟,四弟,我的四弟呀!”泪水顺着这剽悍武夫的脸颊流了下来。
读过本书第一卷的朋友,也许还记得。郝老四和穆子煦、武丹等人原来都是关东马贼,因为结识了魏东亭,所以一齐当了康熙的侍卫,也都跟着史鉴梅的父亲史龙彪学武艺。那年鳌拜把年幼的康熙皇上困在白云观,郝老四为救康熙和伍次友等人,和鳌拜亲自谈了条件。可是,鳌拜倒台之后,康熙发现了这件事,下旨让郝老四自尽,却被老道士胡宫山点了他的昏睡穴,用假死之法救走,改名清风,当了道士。此刻,郝老四见穆子煦动了真情,冷冷地说道:“哭什么,当年的郝老四已经死了,我是清风道长。”
一句话提醒了穆子煦,对,不能再叫他郝老四了。虽然事隔多年,郝老四仍然是康熙亲自下旨要处死的钦命要犯,万一走露了风声,让皇上知道郝老四还活着,不光是老四,就是魏东亭、武丹和他穆子煦,谁也逃不脱欺君之罪。
郝老四见穆子煦平静下来了,便说:“我早就注意上这个贼窝了,可是孤掌难鸣,所以一直等到今天,咱们到后面去看看。”
穆子煦高兴地说:“四弟,啊,不,清风道长,我知道一个秘密通道。”
“是吗?走。”
穆子煦这三天在庙里转来转去,早把路探熟了,便带着清风道长来到了他们吃茶的那个“妙香花雨”斋。探了探房中无人,二人进去之后,掀开那幅达摩渡江图,伸进手去,探查洞中暗门。忽然,穆子煦的手触到了“钟三郎大仙”背上的那支玉笛,只听里面一阵吱吱嘎嘎的轻微响动之后,暗门开了。清风在前,穆子煦在后,二人沿着狭窄的通道,一直往前走。不一会儿,似乎来到一座佛堂下面,隐隐约约看见上面有灯光,还听见有人说话。穆子煦马上就从声音中听出来了,正在说话的是那天接见他和史鉴梅的老和尚:
首节 上一节 88/12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稻盛和夫自传

下一篇:人性的光辉:林肯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