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李莲英

李莲英 第149节


“天福、天祥能考上是没得说的。天瑞也能考上,大概是碰到鬼了。”

“准是主考官喝醉了酒看的卷子,他算有福气碰上了。”

“这是福至心灵,歪打正着。”

总之,底下怎么说的都有。然而不管怎么说,天瑞毕竟是考中了秀才。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曹瑞年那次从京城回来以后,很是得意忘形,自以为是无尚的光荣。可谁知到了录取考生的那一时,曹瑞年却把李莲英交给他的写着李莲英侄子的名字的条子给丢了。本来一个人的名字很好记的,但曹瑞年那天只顾高兴,根本就没有看一看李莲英的侄子叫什么名字。回来以后只看了一眼,就小心翼翼地藏在某一个地方,但却不记得到底藏在了哪一个地方。家中、官府到处都翻遍了,也没找到。仔细回想了半天那个曾看了一眼的名字,但“李”来“李”去,也没理出个什么头绪来。

“这下可坏大事了,我到底该怎么办呢?”曹瑞年吓得战战兢兢,坐卧不安,自言自语地说道,“再去李府问一下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丢失了总管大人亲笔写给的条子,这本身就是一大不尊,大总管知道了岂不招来祸端;如果不去问呢,说不定大总管的侄少爷不能中选,也是抗命不遵,这也很可能有获罪的危险。”曹瑞年越想越怕,越怕越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只想得茶不想用,饭不想吃。

副主考及其他考官见曹瑞年无精打采的,心里很是疑惑,便问道:“主考官大人,您这样愁眉苦脸的,是不是碰到什么麻烦事了?”

“唉,”曹瑞年长叹一声说,“李大总管的一个侄少爷也来参加考试,送来书笺,说让我关照办理一下。可我不小心把书笺给丢失了,又记不起他的侄少爷的名字,这可怎么是好呢?”曹瑞年不敢说出是自己讨来的苦吃,于是便撒了一个谎。

“什么,李大总管的侄少爷也要来参加考试?”副主考和其他考官一听,吃惊非小,七嘴八舌的说道,“那他要是录取不上,咱们可都得获罪呀!”

“就是呀,谁不知道当朝李大总管在朝廷中一手遮天呀,他的侄子如果录取不上,他肯定会报复我们的。我们这些芝麻大的官儿,哪能经得起他的报复?”

“我们总得想个办法才是呀!光说这些还是免不了要获罪的。”

“是呀,咱们共同商量一下,想个办法,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遭罪吧。”

“既是李大总管的侄子,那他肯定是住在大城县了?”

“那他还肯定姓李。”

“哎,有了!我们不如把大城县的李姓考生全部录取,那李莲英的侄子肯定会在里面,你们大家说好不好?”曹瑞年说道。

“那怎么能行呢,李姓是大城县的第一大姓,那得有多少姓李的考生呢?”副主考不太同意这个办法。

但其他大多数考官都同意这个办法,因为谁也不想跟着获罪。其中一人说道:“副主考大人,您既然不同意这个办法,那就请您拿出个更好的办法来。”

副主考想了又想,也没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最后只得说道:“既然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那就按这个办法办好了。”

办法商量好以后,阅卷的时候,这些考官们果真一个不剩地把大城县李姓考生全部录取了。所以才会有李天瑞狗屁不懂而能中秀才之事。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后来这件事还是被渐渐地传扬开了,最后还竟然传到了李莲英的耳朵里。结果,李莲英不但没有责怪曹瑞年,反而夸奖他会办事。李莲英还自我解嘲地说:“此事传到家乡,没有什么不好的,这乃是我给家乡人办了一件大好事。”



 第四章 权倾朝野 五、归政骗局

中国人历来都认为“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一手统掌大清国军政大权的慈禧太后,她的多半个脑袋实际上一直贴着一块“李记”的商标……

李莲英在府上打发走曹瑞年以后,当天下午便赶回了宫中。因为毫不费力就得到一万两银子,又可以使自己的侄子考中秀才,所以显得特别高兴。

回到宫中以后,李莲英却发现了一件令他异常吃惊的事情,慈禧太后已经就“归政”问题颁布了一道懿旨。李莲英以前也曾听说有慈禧太后要归政的说法,但想不到懿旨却会颁发得那么快。懿旨宣称:

“前因皇帝冲龄践阼,一切用人行政,王公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因准廷臣之请,垂帘听政。并谕自皇帝典学有成,即行亲政……本日召见醇亲王及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等,谕以自本年冬至大祀圜丘为始,皇帝亲诣行礼。并著钦天监选择日期,于明年举行亲政典礼。”

光绪帝现在已经十六岁了,已进入了青年时代。同时,他的学习生活也经历了十几个春秋。在老师翁同和的指导下,光绪帝学习进步很快,对封建时代的历史已学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且在批阅大臣的奏章,以及论断古今、剖决是非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小皇帝光绪已经逐渐地成长起来了。从此,光绪帝作为一个国君,在朝廷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而在十几年前,慈禧太后在立载湉为帝的时候,就公开作出了待光绪帝生子为同治帝立嗣和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学业有成时,即行归政的两条保证。而今,向光绪帝归政事,条件已经具备。慈禧太后也想趁现在自己还没有老的时候,早早归政,可以多享几天清福。

然而李莲英却不这样想,他认为慈禧太后当政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权势,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受到当政的慈禧太后宠爱。而慈禧太后一旦丧失权力后,还会有哪个王公大臣会理自己呢?“不行,我一定得想办法阻止老佛爷归政或者暂缓归政几年。”李莲英暗暗地下定决心。

次日朝罢,传过午膳,慈禧太后问李莲英说道:“绕绕弯儿去。”

她每天饭后,总在殿前殿后走走,其名为“绕弯儿”,其实是为了消食。绕弯儿的时候,照例由一班太监宫女远远地跟着,只有李莲英可以紧紧地跟着。李莲英也想找个机会单独和慈禧太后说说话,所以这个主意正合李莲英的心意。

李莲英跟在慈禧太后后面,故意装出闷闷不乐的样子,也很少说话。在慈禧太后看着他的时候,还故意地唉声叹气。

慈禧太后见他这个样子,便问道:“怎么了,小李子,为什么今天那么不高兴?是不是谁又惹你生气了。”

“唉,”李莲英长叹一声道,“奴才心里在着急吗!”

“你为谁着急呀?”

“为老佛爷您老人家的将来着急呗!”

“为我的将来着急?”慈禧太后奇怪地问道,“我的将来有什么可着急的?”

“唉,”李莲英又叹了一口气道,“反正这些事也不是一个做奴才的所能管得着的,奴才还是不说的好。”李莲英故意卖了一个关子,吊一下慈禧太后的胃口。

这一招果然灵验。李莲英越是卖关子,慈禧太后就越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就说出来让我听听吧。”慈禧太后着急地说。

“即使说这儿也不是说话的地方,这儿人多眼杂,谁也不敢说不会走漏风声,还是回去以后再说吧。”李莲英到底比安德海精明,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留有后路。

经李莲英这么一说,慈禧太后“溜弯儿”的心情已荡然无存。

回到储秀宫后,慈禧太后向随侍的宫女太监们说道:“你们都先出去吧,不叫你们都不许进来。”

宫女太监们一个个悄然退下,当只剩下慈禧太后和李莲英时,慈禧太后轻轻地对李莲英说道:“什么事,小李子,你说吧。”

“奴才认为在一切准备还没有做好之前,老佛爷便急于归政皇帝,是一个不太明智之举,如果奴才可以直说的话。”
首节 上一节 149/278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甘地自传

下一篇:安德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