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李莲英

李莲英 第264节


“八十?到了那个岁数,我这老婆子会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不敢想。眼也花了,牙也掉了,耳也聋了,整天颠三倒四,那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呀!”

“老佛爷一点都不显老!而且身子骨也还硬朗!”李莲英在给主子开心。

“我老了倒是应该的,只是皇上,他一直都是那么弱,也不知道这阵子怎么样了。莲英,明儿个你去看看皇上。”慈禧太后由她想到了光绪皇帝。

“奴才前儿个听皇上屋里的人说,皇上的精神好像不如以前了。”

“这群无用的御医,全是庸医,皇上的病再看也不见好,倒不如以前了!”慈禧太后愤愤地说。

“这几个御医的本事不成,服了他们的方子,根本就不管用。”

“皇上如果这样下去,那可怎么办?”她自然又把思想转到皇嗣问题上。自从回銮途中废了大阿哥溥儁,再就没有立大阿哥,所以,皇嗣的位子一直空着。慈禧太后一直为此事犯愁,自从醇王载沣娶了荣禄的女儿后,她就把希望完全寄托到了载沣夫妇身上,希望他们能生个儿子。但载沣结婚都两年了,这媳妇还是没有喜。她能不着急吗?

“老佛爷,何不在外边找几位好大夫?”李莲英小声说。

“如果这样做,外头没准又会造出什么谣言来!”慈禧太后有些顾虑。

“是!不过老佛爷可以先问问军机大臣们。”

“嗯。”慈禧点了点头,“先试试吧!”

几天后,慈禧太后单独召见了庆亲王奕劻,向他询问了情况,让他在外面为皇帝寻找治病之良医。就在她忙着给光绪皇帝寻找医生的时候,荣寿公主给他带来了一个可喜的消息:“五弟媳妇有身子了”。这“五弟媳妇”,就是荣禄的女儿,载沣的妻子。

载沣媳妇有了身孕,确实是一桩喜事,但是,慈禧心里还是不踏实,直到来年,载沣喜添贵子,慈禧太后心里才真正的安定了下来。她为什么就只想看载沣的儿子能做皇上,其他人就不行呢?况且在其未出娘胎之前就对其抱有极大的希望呢?难道老佛爷真是圣人,有先见之明?不会吧!其中的缘由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这个小孩子是荣禄的外孙。荣禄可以说是慈禧的爪牙。从戊戌维新,到庚子之乱,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慈禧的活路,所以回銮以后,他一直都是首席军机,直至其死。死后慈禧对他亦是连封带赏,但还觉得体恤不够,于是,就用这个人事不知的小男孩做报偿。当然,这样也是为自己做太皇太后做铺垫。

慈禧太后虽然年逾古稀,但是她精神还是得出奇地好,听政,批阅奏折,忙个不休,似乎很少有疲倦的时候。只有一件事使她感到非常麻烦,那就是消化不良。慈禧喜欢食用冷荤食物,这些东西都是难以消化之物,日久天长,由消化不良引起痢疾,时有发作。有严重之时,每日多达十多次。麻烦尚在其次,只是七十多岁的人,受不了这样的折腾。看到老佛爷如此光景,李莲英一伙惶惶不可终日,找御医医治。可是,由于慈禧太后对膳食不很忌讳,所以其疾医了又犯,犯了又医,似无止境。千思万虑,李莲英记起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爷爷曾经得过一次痢疾,在乡间求得一副药方,一剂即愈,于是那药方就被收藏起来,保存在家中,所以李莲英就回家去拿,试着给老佛爷用用。于是,向慈禧告了假,回家来拿。

已是初冬,大街上除了几个缩着脖子游荡的地痞之外,就是飕飕的冷风。那风吹着白杨树上仅剩下的一片孤叶,翻过来,又翻过去。风从树枝桠间穿过,发出“鸣——,鸣——”的声音。冬天来了。一匹高头大马,拉着一顶驮轿,从皇宫北门走了出来。马好像也惧怕冬天,在出宫门,迎着风的时候微微颤抖了一下。

轿子里面坐着的,是李莲英。出于习惯,他坐在轿中,袖着手,缩着头,眯眯眼睛,哼着京戏调子,已经陶醉了。可是,他自己觉得今天似乎与往日有些不同,自己也说不上来,但总觉得有点蹊跷。

马拉着轿子往弓弦胡同飞跑,风刮着路边白杨树上的枯枝不时地掉下来一枝。这在冬天的北京,也是极平常的事情,但李莲英的轿子快到胡同口时,一枝很粗的树枝被吹了下来,恰恰砸在马头上,那马一受惊,没往胡同里面拐,却直着向前飞奔。那坐在车辕上的车夫怎么拽也拽不住,马却越跑越快,吓得路上的行人赶紧闪到道边。李莲英从轿子里探出了脑袋,直骂那赶车的:“你他妈真蠢,连个车都赶不了!”

“总管,是马惊了!”说着那赶车的使劲拽马的缰绳,谁知那缰绳却断了。这下更是没辙了,只能信马由缰了。不知跑了多少时候,马跑得慢了,再过一会停了下来。那赶车的赶紧下车去整丝缰。李莲英又探出了脑袋,看了看四周,说:

“他妈的,这龟孙子跑到城外来了。”转念想想,今天出门,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还是别再出差错,赶快回家,还要赶着天黑回宫呢,于是再没有辱骂那赶车的,只说了声:“真他妈倒霉!快些往回赶!”

回到胡同口,拐进了弓弦胡同,前面再走不远,就是李宅了。这李宅是李莲英在随慈禧回銮后才建的。李莲英刚入官时,和其他太监没什么两样,生活也挺苦,待发迹以后,有了钱也盖了房子,还以自己的名义,在外面开了许多店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皮匠铺。李莲英为人奸猾,但是还是蛮有孝心,发迹后,觉得父母生身、养育也确实不易,于是就在酒醋局那块买了一处地方,盖了几间房子,把老人接了来,也让他们享享这总管儿子的清福。

八国联军入北京以后,打劫烧杀,酒醋局那一处房子,经过战火,就剩两三间还能凑合着住人,其他的则塌的塌,倒的倒。李莲英从西安满载而归,看到家舍几乎无存,便在弓弦胡同又买了一处王爷府邸。这王爷府邸,确是个不错的处所,其中有房有舍,还有园有林。听说这房子原主人是个王爷,过去在京城小有势力,而且八旗子弟,多喜好唱戏,吃喝、赌、嫖,这位王爷自然不能例外。但是,他有个习惯,不喜欢到青楼嫖妓,却喜欢在家中独享其乐,所以就经常找一些名妓来享用。当时京中有一名妓,唤作扬玉翠,其本名门出身,非但貌若天仙,而且棋琴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精,在京中红极一时。这王爷打心眼里看上这一青楼女子。就千方百计把她弄到府中来,欲以金屋藏之。却引起了王爷夫人的妒忌之心,恨得牙关直咬,便趁王爷不在之时,命家人把那艳妓活活打死。待王爷回府,发现玉翠已死,好生心痛,抓住老婆便打,谁知出手重了点,其妻的头撞在墙上,脑浆迸裂,猝然死去。本来死个老婆对王爷来说也算不了什么,但这老婆娘家有一丫头,在她家姑娘未出嫁前,曾救过她的命,这丫头是个知恩图报的角色,得知姑娘冤死王爷拳脚之下,便生报仇之念。

于是,以吊丧为借口,到了王府,掏出怀中之刀,刺杀了王爷。由于王爷少年夫妻,无有子嗣,所以这所房子就没了主人,由王爷的一个远房侄子暂管。

这侄之本是浪荡惯了的浪子,没有了钱花,就想着把这宅子给卖了。恰好李莲英家舍被毁,觅房甚切。一家缺钱,一家缺房,两者一扳即合,这房子使买了下来。买下之后,李莲英再请了工匠,把庭院修葺了修葺,便变成了李宅。

车轿到了李宅门前,李莲英下了车,便低着头往里走,与此同时,从门里出来的一个家丁,与李莲英撞了个满怀,把李莲英撞得倒退几步,又被门槛绊了一下,摔了个四脚朝天。

李莲英气呼呼地爬起来,照着那个家丁就是一个嘴巴,骂道:

“没长眼的东西,是你娘死了还是怎么着,这个急?”

“老爷,老太太不行了,想见你,让小人到宫里去找您,没想到赶巧您回来了……”家人有些委屈。

“什么……?”李莲英吃了一惊,“老太太怎么样啦?”

“老太太清早起来还好好的,到快吃中饭了,去上茅房,……跌了一跤,就,就不能说话了,到请了先生来,号了脉,认了病,说是不会活过今天。这会儿老太太醒了,一声一声喊您的名字。老爷们就让小的到宫里去请您……”

家丁的话还没说完,李莲英已经跑着穿过了庭院,过了月门,上了台阶。早有家人挑起了门帘。他跑了进去,屋里已是满满的一屋子人了。“娘——,娘——,”李莲英带着哭腔,用的是大城方言,“娘,我是英泰!娘!”李莲英原来的名字叫李英泰。

“英泰,英——泰!”老太太的声音很小,只有跪在她枕边的李莲英才听得清楚,“英——泰,娘——好——想——你——……”老太太的语没有说完,便咽气了。她见到了儿子李莲英,在满意中闭上了眼睛。

“娘——”“奶奶——”哭声、喊声,响成了一片,在小小的屋子里回荡。李莲英更是扑到母亲的尸体之上,泣不成声。

哭了一阵,大家先后止住,商量这个丧事该怎么办。李莲英首先想到的是赶快回宫,向慈禧太后禀明了,好回来办丧。于是暂不参加商议,急急地从他母亲枕边的木头盒子底部翻出那张已经发黄的草纸,看了看,是药方,揣进怀里,回宫去了。

“老佛爷!”李莲英一见到慈禧太后,便跪在她面前嚎淘大哭。

“这是怎么啦?”慈禧太后从来没有见过李莲英这样,“不会有人敢欺负你吧?有什么要紧的事,让你这么伤心?”

“回老佛爷,奴才的母亲,……今儿个后晌,去世了!”李莲英含泪而答。

“那你准备怎么办?”慈禧太后问。

“奴才想向老佛爷告假,护母亲回故里。这也是先母生时之愿!”

“老家那边的陵墓,还没有修吧?”

“没有。”

“那先在这儿找个地方把灵柩放着,在老家建墓,建好了墓再搬过去吧!这阵子我身子不舒服,还真离不了你!但你是个孝子,这个知道。你还是先回去把丧事办一办。赶紧就回来,等墓穴修好了,再好好地过。”慈禧太后边想边说。

“奴才也是这样想的,准备明年二月扶母柩回大城老家,三月举办葬礼。”

“这样很好。你在我身边这么多年,也没有时间在你母亲那里行孝,这回这丧事,我给你一帑(相当于四十八万两)银子。先支用着,如果不够,再到袁世凯那里去要!”

“谢老佛爷恩典!”李莲英含着眼泪,向慈禧连磕几个头。

“天也不早啦,你先回去办丧事吧!这里我让别人来侍候!”
首节 上一节 264/278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甘地自传

下一篇:安德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