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 第267节
“你还有什么要说?”
“老佛爷,奴才跟您老人家这么多年了,现在奴才也老啦,又是个病身子,想求老佛爷赐奴才出宫!”“什么?你想出去。莲英啊,你跟了我这么多年,最能体贴我的就是你呀!如果你要出去了,那我这个老婆子可怎么办?就你出宫这几个月,他们伏侍我,我就觉着不舒服。好不容易盼着你回来了,却不是回来给我做伴的,倒是向我辞行来了。”慈禧太后有些激动。
“老佛爷,奴才也想在您身边侍候您,可是这身子骨不行呀!”
“你先回去再看看,如果还治不好,就传御医去看。我不能离了你!”
“奴才谢老佛爷恩典!”
“你先回去再养几天吧!”
李莲英心满意足地回家去了。这边慈禧太后可就嘀咕上了。当年安德海那么好,却被人弄死了,后来得了李莲英,这才舒舒坦坦地过了这么多年,现在我老了,他却要告病回家,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没有个知心的人,那可怎么过呢?不行,一定得留住他。怎么才能留住他呢?加官进爵,对,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他。但是李莲英已经是三品了,这回要升,就得一下子升到一品,可是这样一来,全朝文武,会答应吗?想了又想,最后想出了个“品级不升,补服有别”的绝招。
清朝的官员的官服,在前胸和后背都有一块绣花的方布,这块方布就叫“补子”或“背胸”。把缀有这种补子的袍服,就称为“补服”。其中的图案,是按九品官制大小设置的,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鸳鸯,七品绣鸂鵣,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慈禧太后的想法是李莲英的官阶仍然不升,赐给他一品补服全袭。
不久,慈禧太后下旨,赐李莲英一品补服全袭,满朝文武,不知原因,诧异不解,但宦是皇家的,补服也是皇家的,皇家想给谁,大臣们又能说些什么呢?况且赐的是慈禧太后的宠臣李莲英。李莲英得了一品补服全袭,当然心满意足,又回到皇宫中侍候慈禧太后了。
第六章 血溅黄沙 七、树倒猢狲散
慈禧太后驾崩了,全中国为此事最伤心的应该实属李莲英……大树倒了,树上的猢狲该去哪儿呢?
光绪三十三年,军机大臣瞿鸿礼被开缺回籍,林绍年被入河南巡抚。于是军机有缺。庆亲王举荐靠得住、经事多、资格老的张之洞入京为军机大臣上行走。是年,张之洞已七十有一,白发苍苍。还有一缺,在庆王的极力推荐和袁世凯的努力下,补上了袁世凯。
转眼过了春节,光绪帝的病情只重而不见轻,军机大臣们在处理其他大事的同时,还四处打听名医,为万岁爷治病。
内务部原来就在外面聘用了两位名医,一位叫陈秉钧,另一位叫曹元桓。这两位大夫医术确实不低,尤其是那陈秉钧,行医多年,盛名极富。他有个行医的名字叫陈莲舫。他早就看出,光绪皇帝的病并没有多严重,最关键是需要静养,但是作为皇帝静养实不可能,所以一天天的拖下去,皇帝的身体只会一天坏似一天。他怕治不了皇帝的病却毁了自己来之不易的名声,便和曹元桓商量,决定辞去御医之职,脱身回乡。
内务部大臣好言相劝,只是劝他不住,只得准其还籍。可是他们一走,谁来为皇帝治病呢?于是,朝廷急忙密电各省,要求访求名医,但陈曹二人须待有新的医生来接替他们时,方可离京。
得到求医的密电,各省抚督个个不敢怠慢,明查暗访。经过两个多月的访寻,终于找来了数十位名医,但给皇帝治病,要精益求精,经过筛选,也就只有四五个人了。这五个人是:
张彭年,施焕,周景焘,吕用宾和杜钟骏。其中,医术最高,最受光绪皇帝赏识的是京城名医吕用宾和浙江的杜钟骏。加上原来的御医,光绪皇帝的医生就多达十人。
医生全是一流的名医,但却医不好光绪帝的病。这有一半责任在光绪帝,但还有一半责任则在这群医生。这些名医们,既是名医,自然都极富自信,在诊断和医治方法上,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加上医生是轮班医治,所以,医生、药剂变换频繁,于是致使医治收效甚微。皇帝病情不见好转,慈禧太后也就一直放不下心来。于是,就让李莲英叫医术最高的杜钟骏。杜钟骏战战兢兢来到慈禧面前,跪到地上叩头。行完了礼,慈禧问道:“你就是杜钟骏?”
“是!”杜钟骏低着头答道。
“都说你医道很好,你可得好好给皇帝医治!”“是!”
“你看皇帝的病到底怎么样了?得医治多长时间?”
“万岁本无什么大病,只是积虚太久,好起来慢一些。只要静心护养,还是会很快就见效的!”
“好,就按你说的去办。”
“是!”
杜钟骏跪安而退,找内务府大臣,商量如何更快地医好光绪帝的病,但皇宫内的规矩和外面的规矩是完全不同的,从请脉到书写病案,开药方,再到寿药房配药,煎药,都有一整套的定制,是不能更动的,所以,他自己的各种设想都是无用的。
到了仲秋,光绪帝的病情更重了,人越来越没有精神,吃不下东西,也越来越消瘦了。几个医生,看到此种情景,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害怕,更多则是后悔,悔当初不该应召入朝,这下如果医治不了皇帝,毁了自己的名声是小事情,万一因此丢了性命,那才叫亏呢!于是个个心急如焚,但各执己见,在用药治疗等方面,仍是互不相让。
就在光绪皇病情加重的同时,慈禧太后也病了。老毛病又犯了,仲秋时,多吃了些腥浑,吃得肚里又不舒服,闹开了肚子。这下可急坏了李莲英,又拿出家传的秘方,可是这次一点效果都没有。没有办法,慈禧太后只得给李莲英说:
“你去找杜钟骏来,给我号号脉。”李莲英应了一声便往内务府,来找杜钟骏。
“杜大夫,老佛爷请你给她老人家号脉呢。”见了杜钟骏,李莲英开门见山,说明了来意。
“怎么,皇太后哪里不舒服?”杜钟骏有些惊讶。
“闹肚子,已经好几天了!”李莲英说。
“那为什么不早些来传我们过去请脉?”杜钟骏问。
“你想想,皇上天天请脉,皇太后再病倒了,还不弄得人心惶惶的?”
“那这样讳病,也总不是长远的办法,尤其是老年人!”
“杜大夫,别多说啦,快去吧,老佛爷等着呢!”
“喔,是,是!”杜钟骏跟着李莲英就往外走。
吃了杜钟骏的药,总算止住了泻。自己的病稍有好转,慈禧太后就又为光绪帝的病担忧了。这天皇帝和军机大臣们见面,竟由于体力不支,趴在了御案之上。慈禧太后吃了一惊,军机大臣们更是吃了一惊。沉默了片刻之后,慈禧太后说:
“皇帝病了这么长时间,越来越重了,你们谁能认识什么名医,不妨保荐了来。”
庆亲王回奏道:“奴才前些年大病一切,久治不愈,后来是袁世凯保荐的屈庭桂看好的。”
“屈庭桂,这个人怎么样?”说着,慈禧太后把目光投向袁世凯。
袁世凯答道:“屈庭桂在北洋已多年,是个西医,历任医官,院长。臣家中老小,全是由他医治的。”
“臣虽未曾请屈庭桂看过病,臣的家小却请他看过病,听说医术高明。”张之洞在一旁说。
“喔,中医、西医都是一样的,只要能治得好病。既然你们都保荐他,我看可以让他来看看。”
“请皇太后定个日子!”奕劻说。“今儿是初三……那就初九或是初十罢。”慈禧太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