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 第82节
第八章 后宫魅影 第五节
被蜀王杨秀侮辱过的大儒刘光伯心道:“好个屁!你倒行逆施无异于
找死……好让天下人明白:文士也不是好侮辱的。”
传说耿询善解鸟语,如今他却直勾勾地望着长孙晟,一言不发。长孙晟心道:
——这鸟人是怎么回事?
但却朝他一揖说:
“尊驾有何见教?”
耿询睨李渊夫妇一眼,仍是不言,待李家夫妇告辞远去,才肃然长揖道:
“蜀王妃有请!”
长孙晟单身随耿询直往蜀王府,茶室中,蜀王妃长孙氏忧心忡忡望着茶几出神。
寒暄了几句,蜀王妃便直说心意:
“阿哥,今有一事,特地请你前来参详。他便是耿询了,善解鸟语,前日正要随同王爷到西川;去,却闻庭中树上鸟鸣,道是‘陷阱,陷阱!危急!危急’大是不祥。所以,请你前来参详。”
这题目叫长孙晟茫然,他望了望耿询,似是想从他身上寻找答案。
耿询朴实得有点傻气,任你怎么想象,也难以同他本人的历史联系起来。他怎么能是南越国的国主?而且,还是创造水力浑天仪的巨匠?又善解鸟语?
“鸟语好听吗?”长孙晟终于问道。
“好听!”耿询道:“不然怎么会说‘花香鸟语’?”
“不,我是说,鸟语容易听明白吗?”
“比人话明白。”
“比人话明白?”
“正是。
长孙晟不能接受对方的断言,惊异地望着耿询。耿询道:
“鸟儿不会隐瞒自己的心意,有啥说啥,故而明白易懂。人则不然:想害你,却说要救你;想偷你,却说要帮你;爱你时,不妨骂你一声;怨你时,往往夸你几句;赚了叫亏,败了称赢,坏了叫好……长孙将军,这种居心害人、着意骗人的话,兵家可是屡见不鲜,官场也是比比皆是,是耶不是?”
“是。”
“鸟语是鸟儿之间交通对流的桥梁、渠道,是联系的信号;而人话则不然,时而桥梁,时而陷阱,时而信号,时而烟幕,令人莫名其妙。长孙将军,你说到底是鸟语好听,还是人话好解?”
“这……可是人们大多听不懂鸟语,一句也听不懂。”
“那是人类自己的事。人话听多了,杂念生多了,欲望发多了,能不糊涂吗?只要你不听人话,澄心净虑三年,当可进入境界。”
“什么境界?”长孙晟微笑起来:“鸟的境界吗?”
一直愁眉不展的蜀王妃也笑起来了。
“鸟的境界不好吗?”耿询有点生气了:“那可是大自然的境界!”
“你说的不无道理。但是,你既然精通鸟语,为何不问明白:陷阱是指什么?又是什么人危急了?”长孙晟肃然道。
“精通鸟语谈何容易?我也不过半通不通,更不能同鸟儿对话,唉,都是人话听多的缘故!陷阱、危急都是人间的事,所以请你来解。”耿询说。
蜀王妃望着长孙晟点点头,眼神含着恳求与祈望。
长孙晟感到一种压力,这不仅因为这位堂妹是王妃,而且还欠她一番恩情。那是开皇九年,他奉旨平定北漠,逼千金公主宇文氏自杀,对动荡的北疆来个釜底抽薪,为大隋王朝立下了大功,却无寸封。后赖堂妹夫蜀王杨秀据理力奏,方得论功行赏。上回争夺太子宝座,蜀王夫妇已来求助过,已是爱莫能助;这回如果真的祸事临头,再次袖手旁观,那简直是隔岸观火了!
长孙晟不能不感到请王子的太子争夺战已在京师开辟了无形的战场,新太子杨广虽然已获大胜,但无形的战争还没结束。新近的国宝失窃案中,蜀王犯下了诬陷太子的罪,太子杨广反而出来为蜀王爷说情,这种大善之中,莫非包藏着大不善?目前与蜀王有大利害冲突的,究竟只有太子杨广一家。如有陷阱,设陷者当来自杨广一方。
想到这里,长孙晟谨慎地说:
“一般百姓不会陷害蜀王爷,一般官员也是不会,需要留神的只是少数权要,但暗箭难防,只有自己加倍小心了。凡遇可疑迹象,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对那些好得出格的人,以及身边百依百顺的人,万万不可大意。耿先生,我对鸟语实是一窍不通,不懂鸟语的人,自然要把鸟语预兆吉凶视为无稽之谈,要他因为一声鸟叫而废寝忘食寻思对策,岂非不可思议?你能再验证一下听鸟语的本领吗?”
耿询脸有难色,但终于道:
“好吧,我再试试看。”
他丢下这话,匆匆出门去了。
长孙晟见耿询去远,低声而深切地对蜀王妃说:
“愚兄有三句话奉告:蜀王爷处事不可任性,太子那边大意不得,皇上、皇后那边要尽心尽力孝敬。此外,如能多得一点太子方面的消息,那就更好了!”
耿询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没消息吧?”长孙晟问。
“没有,没有关于蜀王爷吉凶的消息;不过有只麻雀吱吱喳喳叫个不停……”
“麻雀说什么来着?”蜀王妃好奇地问。
“麻雀说:朱雀街……静善坊……大兴善寺有一本极其恶毒的书……”
长孙晟悚然一惊:
——那册绝世秘笈知者极少,他怎得知?
他急切问道:
“那麻雀还说什么?”
“还说,如今有一青年书生同一儿童正在翻阅此书。”
长孙晟又吃了一惊:
——早上小儿无忌缠着要跟我一起去万善尼寺听法,我不让去便哭闹不休。幸亏内弟高士廉出来圆场,说是要带无忌到玄都观去观赏桃花,这才破涕为笑。
玄都观与大兴善寺隔街相望,相去不远。照此推想:
——莫非到大兴善寺看书的便是他们二人?
长孙晟以证实鸟语的虚实为辞,当即告别了王妃,马上赶赴大兴善寺。
他步入法堂,果然见到他们二人,却见一个和尚手捧那册秘笈,神情庄肃地将它装入匣中。他是当年的沙弥道信。僧灿的衣钵传人,当今大兴善寺的主持。他的师父早已云游四海,不知去处。道信朝长孙晟稽首道:
“长孙将军,久违了!你是本书的主人,是来取书的吗?”
长孙晟慎重地摇摇头,深感事情的严重:
—……—那两个家伙必定看过秘笈,小无忌记性极好,几乎过目成诵。传闻这半册秘笈与号称镇国之宝的皇宫中那半册原为一整册,如今朝廷正大张旗鼓追索遗失的那半册书,无忌既然记下来了,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万一流露出去,岂不立招弥天大祸!
小无忌见父亲的脸色愈来愈严重,怯怯地跪下,不问而自辩:
“我们没拿,舅舅没看,我也没看……真的,一字也没看!”
他出娘胎第一次撒谎了。
长孙晟低声却极严峻地训道:
“不管你有看没看,倘若今后对人说起此事,或者是说出兵书中的一个字,我必杀你!”
他从来没这样对待心爱的儿子,连做梦也想不到会这般对待小儿无忌,但他不能不如此!小无忌已是泪流满腮,而他自己也难受之极。不觉间抬头望了望小舅子高士廉,那神情包含太多太多的责怪;然而,再多的责怪也不算多。
蜀王杨秀一行风尘仆仆朝益州进发,到了广阳驿,大家已是灰头土脸。
梳洗进膳过后,杨秀便唤来了王府校书刘光伯,询问监造金辂的情形。
刘光伯约略说了几句,便引导杨秀等到库房观看新造出来的金辂。
辂者,车也,是封建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周代,帝有十二辂。隋朝,天子有五辂。玉辂,是皇帝祭祀用的专车;金辂,是皇帝朝会的专车;象辂,是临幸的专车;革辂用以戎事;木辂用以劝农田猎。天子金辂,赤质,以黄金装饰,重楼车箱,左绘青龙,右画白虎,前有金凤,后有玄武。车辕上,左立十二旒,画升天之龙,右建画戟,前驾六匹赤骝。
皇太子以及皇子的金辂略同帝车,但十二旒削减为九旒,硫上龙头向地而不得朝天,成潜龙之象,前驾四匹紫骝。
这规格务必严遵,降格还可说是谦抑,升格就不得了。轻言违制,重言逾礼,更严重说是僭越,甚至是图谋不轨,后果不堪设想。
杨秀见库房里的金辂制得极其精致,而且金碧辉煌,喜孜孜地不住点头。心想:
——这次回京误入陷阱,犯下了诬陷太子的罪,被父皇削下了一半兵权,原是都督西川二十四州诸军事,如今只统十二州,这次回川实是大大的丢脸。大张旗鼓回蜀,父皇必定视之为不堪教诲,灰溜溜地回去,下属、百姓也将议论纷纷,关于失势的事一定会添油加醋、蜚长流短,以后就不好管束了。
为此,他采用了亲信万智光的建议:轻车简载离京以敷衍父皇俭朴之意,到途中更换仪仗车马再壮王子声威。
于是,便提前三个月,特派王府校书刘光伯先到广场监造富丽堂皇的王子金辂。蜀王杨秀见金辂造得合格且符心意,不觉赞道:
“好!好车!好一个读书人!”
杨秀根本忘了十年前刘光伯所受的折辱。其时,名噪天下的大儒刘光伯因不愿当蜀王府的幕僚,被他杨秀强行押送入川,充当执戟门卫,可谓斯文扫地。后来虽然转为王府校书,但这一番羞辱却是永世难忘。
杨秀满意之至,非常自得的对身边的亲信万智光说:
“智光,你点子虽多,但监造金辂却是不行。这里头学问可多了,不熟悉历代的仪礼制度,那是非出差错不可!”
万智光内心不是滋味,脸上却笑嘻嘻浑不在意。忽然对车辕上的九面旗子指指戳戳道:
“光伯,这是怎么回事?这九条龙怎么一律龙头朝下,是要它们钻地吗?”
“那,是制度。”刘光伯道:“制度规定:天子的龙才可升天;王爷的龙只能是降龙。”
“哦,原来是制度规定……”万智光似乎带着歉意:“我还以为……以为你这个大儒被押送入川,充当执戟门卫,至今还对蜀王爷耿耿于怀,因此画了九条垂头丧气的龙,像倒挂的死鱼一般……你看,你看:龙目下面还滴下两点眼泪,这,该不会是讥讽蜀王爷这回犯事受了委屈吧?”
“那是墨汁失误所致……”
“便算是失误,也大不吉利。人家是龙跃于渊,见龙在田,龙战于野,飞龙在天!你怎么搞的,竟是龙入地,眼泪滴!”
“万先生高见,在下百口不辩。先生一向智计百出,何不再露一个绝招?让大家开开眼界!”
万智光望着九面龙旗,眼珠子转了几转,兴奋道:
“有了!这是化腐朽为神奇。”
“怎地化法?”蜀王急问。
被蜀王杨秀侮辱过的大儒刘光伯心道:“好个屁!你倒行逆施无异于
找死……好让天下人明白:文士也不是好侮辱的。”
传说耿询善解鸟语,如今他却直勾勾地望着长孙晟,一言不发。长孙晟心道:
——这鸟人是怎么回事?
但却朝他一揖说:
“尊驾有何见教?”
耿询睨李渊夫妇一眼,仍是不言,待李家夫妇告辞远去,才肃然长揖道:
“蜀王妃有请!”
长孙晟单身随耿询直往蜀王府,茶室中,蜀王妃长孙氏忧心忡忡望着茶几出神。
寒暄了几句,蜀王妃便直说心意:
“阿哥,今有一事,特地请你前来参详。他便是耿询了,善解鸟语,前日正要随同王爷到西川;去,却闻庭中树上鸟鸣,道是‘陷阱,陷阱!危急!危急’大是不祥。所以,请你前来参详。”
这题目叫长孙晟茫然,他望了望耿询,似是想从他身上寻找答案。
耿询朴实得有点傻气,任你怎么想象,也难以同他本人的历史联系起来。他怎么能是南越国的国主?而且,还是创造水力浑天仪的巨匠?又善解鸟语?
“鸟语好听吗?”长孙晟终于问道。
“好听!”耿询道:“不然怎么会说‘花香鸟语’?”
“不,我是说,鸟语容易听明白吗?”
“比人话明白。”
“比人话明白?”
“正是。
长孙晟不能接受对方的断言,惊异地望着耿询。耿询道:
“鸟儿不会隐瞒自己的心意,有啥说啥,故而明白易懂。人则不然:想害你,却说要救你;想偷你,却说要帮你;爱你时,不妨骂你一声;怨你时,往往夸你几句;赚了叫亏,败了称赢,坏了叫好……长孙将军,这种居心害人、着意骗人的话,兵家可是屡见不鲜,官场也是比比皆是,是耶不是?”
“是。”
“鸟语是鸟儿之间交通对流的桥梁、渠道,是联系的信号;而人话则不然,时而桥梁,时而陷阱,时而信号,时而烟幕,令人莫名其妙。长孙将军,你说到底是鸟语好听,还是人话好解?”
“这……可是人们大多听不懂鸟语,一句也听不懂。”
“那是人类自己的事。人话听多了,杂念生多了,欲望发多了,能不糊涂吗?只要你不听人话,澄心净虑三年,当可进入境界。”
“什么境界?”长孙晟微笑起来:“鸟的境界吗?”
一直愁眉不展的蜀王妃也笑起来了。
“鸟的境界不好吗?”耿询有点生气了:“那可是大自然的境界!”
“你说的不无道理。但是,你既然精通鸟语,为何不问明白:陷阱是指什么?又是什么人危急了?”长孙晟肃然道。
“精通鸟语谈何容易?我也不过半通不通,更不能同鸟儿对话,唉,都是人话听多的缘故!陷阱、危急都是人间的事,所以请你来解。”耿询说。
蜀王妃望着长孙晟点点头,眼神含着恳求与祈望。
长孙晟感到一种压力,这不仅因为这位堂妹是王妃,而且还欠她一番恩情。那是开皇九年,他奉旨平定北漠,逼千金公主宇文氏自杀,对动荡的北疆来个釜底抽薪,为大隋王朝立下了大功,却无寸封。后赖堂妹夫蜀王杨秀据理力奏,方得论功行赏。上回争夺太子宝座,蜀王夫妇已来求助过,已是爱莫能助;这回如果真的祸事临头,再次袖手旁观,那简直是隔岸观火了!
长孙晟不能不感到请王子的太子争夺战已在京师开辟了无形的战场,新太子杨广虽然已获大胜,但无形的战争还没结束。新近的国宝失窃案中,蜀王犯下了诬陷太子的罪,太子杨广反而出来为蜀王爷说情,这种大善之中,莫非包藏着大不善?目前与蜀王有大利害冲突的,究竟只有太子杨广一家。如有陷阱,设陷者当来自杨广一方。
想到这里,长孙晟谨慎地说:
“一般百姓不会陷害蜀王爷,一般官员也是不会,需要留神的只是少数权要,但暗箭难防,只有自己加倍小心了。凡遇可疑迹象,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对那些好得出格的人,以及身边百依百顺的人,万万不可大意。耿先生,我对鸟语实是一窍不通,不懂鸟语的人,自然要把鸟语预兆吉凶视为无稽之谈,要他因为一声鸟叫而废寝忘食寻思对策,岂非不可思议?你能再验证一下听鸟语的本领吗?”
耿询脸有难色,但终于道:
“好吧,我再试试看。”
他丢下这话,匆匆出门去了。
长孙晟见耿询去远,低声而深切地对蜀王妃说:
“愚兄有三句话奉告:蜀王爷处事不可任性,太子那边大意不得,皇上、皇后那边要尽心尽力孝敬。此外,如能多得一点太子方面的消息,那就更好了!”
耿询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没消息吧?”长孙晟问。
“没有,没有关于蜀王爷吉凶的消息;不过有只麻雀吱吱喳喳叫个不停……”
“麻雀说什么来着?”蜀王妃好奇地问。
“麻雀说:朱雀街……静善坊……大兴善寺有一本极其恶毒的书……”
长孙晟悚然一惊:
——那册绝世秘笈知者极少,他怎得知?
他急切问道:
“那麻雀还说什么?”
“还说,如今有一青年书生同一儿童正在翻阅此书。”
长孙晟又吃了一惊:
——早上小儿无忌缠着要跟我一起去万善尼寺听法,我不让去便哭闹不休。幸亏内弟高士廉出来圆场,说是要带无忌到玄都观去观赏桃花,这才破涕为笑。
玄都观与大兴善寺隔街相望,相去不远。照此推想:
——莫非到大兴善寺看书的便是他们二人?
长孙晟以证实鸟语的虚实为辞,当即告别了王妃,马上赶赴大兴善寺。
他步入法堂,果然见到他们二人,却见一个和尚手捧那册秘笈,神情庄肃地将它装入匣中。他是当年的沙弥道信。僧灿的衣钵传人,当今大兴善寺的主持。他的师父早已云游四海,不知去处。道信朝长孙晟稽首道:
“长孙将军,久违了!你是本书的主人,是来取书的吗?”
长孙晟慎重地摇摇头,深感事情的严重:
—……—那两个家伙必定看过秘笈,小无忌记性极好,几乎过目成诵。传闻这半册秘笈与号称镇国之宝的皇宫中那半册原为一整册,如今朝廷正大张旗鼓追索遗失的那半册书,无忌既然记下来了,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万一流露出去,岂不立招弥天大祸!
小无忌见父亲的脸色愈来愈严重,怯怯地跪下,不问而自辩:
“我们没拿,舅舅没看,我也没看……真的,一字也没看!”
他出娘胎第一次撒谎了。
长孙晟低声却极严峻地训道:
“不管你有看没看,倘若今后对人说起此事,或者是说出兵书中的一个字,我必杀你!”
他从来没这样对待心爱的儿子,连做梦也想不到会这般对待小儿无忌,但他不能不如此!小无忌已是泪流满腮,而他自己也难受之极。不觉间抬头望了望小舅子高士廉,那神情包含太多太多的责怪;然而,再多的责怪也不算多。
蜀王杨秀一行风尘仆仆朝益州进发,到了广阳驿,大家已是灰头土脸。
梳洗进膳过后,杨秀便唤来了王府校书刘光伯,询问监造金辂的情形。
刘光伯约略说了几句,便引导杨秀等到库房观看新造出来的金辂。
辂者,车也,是封建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周代,帝有十二辂。隋朝,天子有五辂。玉辂,是皇帝祭祀用的专车;金辂,是皇帝朝会的专车;象辂,是临幸的专车;革辂用以戎事;木辂用以劝农田猎。天子金辂,赤质,以黄金装饰,重楼车箱,左绘青龙,右画白虎,前有金凤,后有玄武。车辕上,左立十二旒,画升天之龙,右建画戟,前驾六匹赤骝。
皇太子以及皇子的金辂略同帝车,但十二旒削减为九旒,硫上龙头向地而不得朝天,成潜龙之象,前驾四匹紫骝。
这规格务必严遵,降格还可说是谦抑,升格就不得了。轻言违制,重言逾礼,更严重说是僭越,甚至是图谋不轨,后果不堪设想。
杨秀见库房里的金辂制得极其精致,而且金碧辉煌,喜孜孜地不住点头。心想:
——这次回京误入陷阱,犯下了诬陷太子的罪,被父皇削下了一半兵权,原是都督西川二十四州诸军事,如今只统十二州,这次回川实是大大的丢脸。大张旗鼓回蜀,父皇必定视之为不堪教诲,灰溜溜地回去,下属、百姓也将议论纷纷,关于失势的事一定会添油加醋、蜚长流短,以后就不好管束了。
为此,他采用了亲信万智光的建议:轻车简载离京以敷衍父皇俭朴之意,到途中更换仪仗车马再壮王子声威。
于是,便提前三个月,特派王府校书刘光伯先到广场监造富丽堂皇的王子金辂。蜀王杨秀见金辂造得合格且符心意,不觉赞道:
“好!好车!好一个读书人!”
杨秀根本忘了十年前刘光伯所受的折辱。其时,名噪天下的大儒刘光伯因不愿当蜀王府的幕僚,被他杨秀强行押送入川,充当执戟门卫,可谓斯文扫地。后来虽然转为王府校书,但这一番羞辱却是永世难忘。
杨秀满意之至,非常自得的对身边的亲信万智光说:
“智光,你点子虽多,但监造金辂却是不行。这里头学问可多了,不熟悉历代的仪礼制度,那是非出差错不可!”
万智光内心不是滋味,脸上却笑嘻嘻浑不在意。忽然对车辕上的九面旗子指指戳戳道:
“光伯,这是怎么回事?这九条龙怎么一律龙头朝下,是要它们钻地吗?”
“那,是制度。”刘光伯道:“制度规定:天子的龙才可升天;王爷的龙只能是降龙。”
“哦,原来是制度规定……”万智光似乎带着歉意:“我还以为……以为你这个大儒被押送入川,充当执戟门卫,至今还对蜀王爷耿耿于怀,因此画了九条垂头丧气的龙,像倒挂的死鱼一般……你看,你看:龙目下面还滴下两点眼泪,这,该不会是讥讽蜀王爷这回犯事受了委屈吧?”
“那是墨汁失误所致……”
“便算是失误,也大不吉利。人家是龙跃于渊,见龙在田,龙战于野,飞龙在天!你怎么搞的,竟是龙入地,眼泪滴!”
“万先生高见,在下百口不辩。先生一向智计百出,何不再露一个绝招?让大家开开眼界!”
万智光望着九面龙旗,眼珠子转了几转,兴奋道:
“有了!这是化腐朽为神奇。”
“怎地化法?”蜀王急问。
上一篇:赵匡胤
下一篇:张竞生传(中国性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