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夏窃神权 第365节
而这篇文章的立论也确实对得起两人的名号。
从‘天下财货,是否有定数’这个问题出发,确定了‘财货的核心讨论应该放在人类社会,而不是空泛的宇宙万物’,而后又提出了‘财货的生产,分配,再生产’的体系,最终衍生出了‘财货从生产到分配的过程,应该满足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这个结论。
整篇文章细细读完,董行书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以前处理政事,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新的解决思路。
但顺着这解决思路……
董行书又看了一遍。
“人之所欲如沟壑极渊,望之不见其底,天下之人莫不视之为大害,吾独视之为大善,有人心之沟壑极渊,方能觉察宇宙之无穷,否者如蝼蚁般逡巡于田地,佝偻于三餐,又何意于天生我灵。”
这句话肯定是周铁衣说的。
他在心里面肯定道。
承认人心如沟壑极渊,不仅不是去纠正这个‘错误’,反而要用财货去填这个‘错误’。
董行书脸色露出愠怒,自语道,“错上加错!”
儒家也有一学派,承认‘性恶论’,也就是儒家古圣荀子,不过对于荀子,儒家自己都讳莫忌深,不仅因为荀子教出了两位法家的祖师爷,同时也因为如果以‘性恶论’为核心,儒家很多道理都无法解释得通。
而周铁衣这个理论还在荀子的性恶论之上!
荀子只是认为人性有恶,可以以道德将其教好,这就已经让儒家觉得‘罪大恶极’了。
而周铁衣肯定人性之恶的同时,不仅不以此为丑,反而以此为美,认为应该不断满足人性不断增长的欲望,这如何可能?!
“老爷,老爷!”
董行书看了这篇报纸很久,以至于完全忘我,等他稍微平息了心中的情绪,才发现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不仅面前的饭菜彻底凉了,大管事也来去了一圈,“老爷,唐尚书,张祭酒,王侍郎,赵京卫……拜见。”
董行书回过神来,看了一眼手中的《墨者报》,明白他们如此急匆匆前来拜见的原因,他面无表情说道,“将他们领到书房。”
司民书房之内,此时外面山雨消歇了一点,如坠珠子般的雨帘滴答在草木之上,显得空气清新怡人,但书房内的大员们却没有心思欣赏着早秋之景。
象部侍郎王吉贞拿着一份报纸,对旁边的学部尚书唐安世一叹,“他下去查个案子也不安分,怎么查着查着就查到了墨城去了!”
他语气略显哀怨,在朝堂的儒家核心权力层中,王吉贞自认为不是那种激进派,而是温和派,能够容忍百家学说,只要百家能够承认儒家作为百家学说的领袖即可。
但将周铁衣赶出天京,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他们儒家还为了此事花费了那么大的功夫。
但现在看来,却是放虎归山之举。
在天京,有圣上和三司们压着,周铁衣还不敢‘放浪形骸’,顶多‘就事论事’,规则还是儒家和圣上定下的规则,但是离了天京,这篇《论财货》一出,不仅要立下一个新的道统之基,更重要的是墨家巨子和周铁衣一起著名这篇文章。
这里面的意蕴可就多了去了。
“别急,他这篇伪说可能连墨家那一关都过不了。”
学部尚书唐安世冷声开口道。
虽然是儒家之人,但作为学部尚书,监管天下诸子百家,他能够从这篇文章中读出更多的信息。
就比如墨家巨子在这这篇文章上明显支支吾吾,有很多核心的问题没有说清楚,联系自己得到的墨城上空天象变化的信息,墨家自己的道统都不稳呢!
“平安说的不错。”
董行书的声音从外穿透雨声传了进来,而后他踱步进入书房。
平安是唐安世的字。
“司民。”
诸多儒家官员起身拱手行礼。
董行书点头回应,而后走到主位坐了下来。
他先是拿起自己手中的报纸,嗤笑一声,“田父藏头露尾,墨守成规之辈,他若认了这‘人心如渊,财货填之’的理论,他们墨城还有建立的必要吗?”
诸多还没有读懂的儒家官员重新拿起身边的报纸再看了一遍,他们果然察觉到这篇文章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像是做出了某种删减。
“司民的意思是?”
董行书点了点报纸,“天下皆白,唯吾独黑,他这篇文章一出,不只是我们儒家无法再教人,墨家,法家,道家,佛家就能够教人了吗?”
众人微微颔首,确实是这样。
即使诸子百家中最提倡性恶论的法家也认为应该用法律来限制人性的贪婪,用规矩来约束人的行为,而不是去不断满足所谓的‘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一位儒家官员低声感叹了一句,“若以天下财货满足人心私欲,恐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等邪说,焉有道理,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确实,我们虽然知道他周铁衣的能耐,但是要以一己之说废止天性本善,无异于萤火与日月争辉。”
一位位儒家学者从最开始周铁衣和墨家巨子联合的震惊中回过神来,当即开始找出这文章的漏洞。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若人民想要服十二章呢?难道我们让天下人都穿十二章吗!荒唐至极!”
第361章 司民之谋,文郎之欲
“慎言!”
见旁边的人越说越离谱,王吉贞赶忙制止道。
这件事是周铁衣无理,他们儒家有理,没必要因为一时气愤说出糊涂话,传到圣上耳中,该如何是好?
“不,他说的有理。”
一直沉默不语,坐在主座听着儒家官员讨论的董行书,这次不仅没有出言制止,反而一反常态地开口。
刚刚讨论纷纷的儒家官员们惊讶地看向董行书,一时间没有明白董行书赞成的是哪句话了。
王吉贞也不明白为什么一向老持沉重的董行书忽然说出这番‘糊涂话’来。
而后见董行书指了指刚才说话的官员,“你将你刚刚说的话再说一遍。”
被指着的言部官员贾源长自己都反应了一会儿,才开口道,“司民,我刚刚无状……”
他们御史说话,一向是张口就来,因为谏言的特权,所以很多话他们自己都没有经过脑子。
“不,再说一遍。”
董行书肯定地说道。
贾源长咬牙,而后说道,“若百姓要求服十二章,难道我们让天下人都穿十二章吗?”
这已经是欺君之言,将高高在上的圣上拖入党争,道统之争中,让圣上不能够安安心心当裁判,所以一般而言,官员们即使是党争,即使是道统之争,能不牵连圣上就不牵连圣上。
就像梅俊苍在文章中写的一样,圣明无过于君父。
董行书颔首道,“就以你这个立论为基础,写一篇文章,不过不要用奏折写,写了之后直接在《醒世报》上刊载。”
“啊?”
在场儒家官员们脑子都停顿了一下,唯有赵观山,唐安世等人露出恍然之色。
董行书笑着点了点报纸,“田父要藏头露尾,投石问路,那么我们就要拨云见日,他周铁衣不是提倡要圣上耳聪目明吗,不是提倡要就事论事吗,既然是他在报纸上刊载,我们就在报纸上说,让圣上看看,让天下百姓看看!”
王吉贞之流顿时反应过来了。
司民这招,妙啊!
大夏圣上不是一直觉得是我们儒家阻碍了他修道,蒙蔽了他视听,又欺压了百姓吗?
这次我们儒家就不出手蒙蔽视听,让大夏圣上看看他自己培养出的周铁衣,到底会衍生出哪些歪理邪说。
这些歪理邪说稍微一扭曲,让大夏圣上看看他还能不能够再教育天下百姓!
唐安世叹道,“但如果这样做,以后百家报纸权柄恐怕不会像现在这么大了。”
出了这件事,大夏圣上一定会限制百家办报纸的内容,这是比还没有查完的‘瞌睡虫案’更棘手的问题。
因为瞌睡虫案只是外部敌人出了问题,我们大夏内部还是好的。
但这‘让天下人服十二章’的言论一出,那就是我们内部出了敌人了,到时候就算周铁衣有千百张口辩解,他也无法改变大夏圣上固有的想法了。
他总算是露出破绽了!
众多儒家官员眼前一亮,甚至有人感叹道,“或许早就应该放他到地方上去,在天京有我们压着,他还‘施展不开拳脚’呢?”
这人感叹了之后,其余人顿时露出意味不明的笑声。
董行书这个提出此计的人倒是神色如常,等众人都笑完了,他看向唐安世,“平安,秋闱准备得如何了?”
秋闱是各州省的考试,选举举人,而举人是百姓做官开始的基础,所以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唐安世对董行书拱手道,“一切照旧,准备妥当。”
董行书低头看了一眼半白话半文言的文章,开口道,“今年的经义可以考得深一点。”
唐安世顿时明白了董行书的意思,拱手道,“我会通知各地的考官的。”
经义考得深一点,那就要熟读经典,要从那一个个句读之中揣摩文章深意,所以多读文言文之人自然有优势。
今年的秋闱,董行书要让天下世人知道,想要做官,读白话文是不行的,这也是权谋之举。
······
诛神司。
虽然秋雨绵绵,但是进出文吏皆有喜色,自从周侯改制了诛神司总部之后,他们就不再是清水衙门,如今监管着‘奢侈税’,又手握着‘烧仓案’,这两个月,诛神司的俸禄前所未有地优厚了起来,这都是周侯的功劳啊!
但文吏们喜气洋洋,诛神司的力士,小旗,总旗们可不敢怠慢,上次兵冢之事,他们之中因为牵连,稍微贪心一点的人都死伤殆尽,特别是地方世家通过关系塞进来的人,在千神坑的战斗中稍有波及,就化为齑粉。
剩下的人经历了那场生死不能自己的大战之后,要么选择退出诛神司,要么就用心训练,特别是服从周铁衣留下的训练要求,因为服从周铁衣训练要求,跟着周铁衣的人才活下来的最多。
人最简单的趋利避害的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