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鲲虚世界 第605节
“去!”
刘渊身上卷起滔天魔气,气息冷酷至极,“我要亲眼看着他死。”
“谁挡我的路,我就杀谁。”
这位向来嚣张的长生天太子贺兰真术,眼神惊惶,竟不由自主地后退半步。
“吩咐府里,去谢家。”
~
~
【你跟在秋月身后踏入大观园时,天际已压满铅云。】
【才过影壁,骤雨便倾盆而下。】
【来人都是备有雨伞。】
【他们却故意冷落于你,让你淋在雨中。】
第428章 祖宗刑法 英琼瑶 风雨不动安如山!
大观园内,鹤松堂前。
这座幽静的院落是谢家老太君的居所,平日里朱门紧闭,闲人莫入。若有谁敢未经老太君准许擅自踏入,必要受一番责罚。
这规矩背后,却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那年谢鸿尚在总角之年,在鹤松堂的荷塘边,救起一个失足落水的小丫鬟,自己却染了严重的风寒。
府里连请了数位御医,连书院里通晓医理的先生都请来看诊,可病情却迟迟不见好转。
老太君急得茶饭不思,日日跪在佛前焚香祷告,痊愈了之后,自此便立下严规:未经她亲口准许,任何下人不得踏入鹤松堂半步。
早些年谢家在汴京世家大族中并不好过。
老太爷去得早,留下偌大家业和几个年幼的孩子。全凭老太君一人支撑,既当严父又作慈母,将几个孩子拉扯成人。
谢鸿作为幺子,自幼便显出与众不同的品性,勤勉好学,有孝悌之心,待兄长恭敬,谦逊有礼。
少年时,几位兄长相继离家求取功名,是谢鸿放下书院学业,挑起家族重担,一边治家,一边求学。
就连婚事,也是为了谢家前程着想,娶了能助谢家振兴的闺秀。
每每思及这些事,老太君心中便涌起愧疚。
这份愧疚,也延续到了谢鸿的子女身上。
无论是长子谢人凤,还是幼女谢琦月,老太君都格外疼爱,爱屋及乌。
今日的鹤松堂一反常态地热闹。
有些昏暗的中堂内。
左侧端坐着谢家本家众人:大院主母袁夫人、二院主母赵夫人、剩余几位夫人皆是气度不凡。
后排更是坐满了谢家各房长辈——谢家虽在长宁街扎根,但在汴京城内也是枝繁叶茂,今日难得齐聚一堂。
在左侧夫人身后,还有几位家中小辈。
袁夫人的小儿子谢玉、徘行老七的谢轩。
二院的谢琦月,还有大院的几位子嗣。
右侧则坐着的客人——李家退亲的一行人。
为首的是李书婉的大哥,还有此次退婚的对象李家七姑娘,谢观曾在琦陌春坊有过一面之缘的李琴岚。
老太君端坐主位,目光缓缓扫过堂下众人,缓缓开口:“今日老身召集诸位,是为了一桩要紧事。”
她的声音虽轻,众人却不敢怠慢。
“李家大郎亲自登门,为的是退亲一事,事关我谢家大院谢观的婚事。此事,该有个章程结果。”
堂中气氛骤然一凝,老太君的话还未说完,一声凄厉的哭啼声便骤然响起。
“老太君!求您为儿媳做主啊——”
只见二房主母赵夫人扑跪在地,发髻未饰珠钗,素衣素容,更显得面色苍白憔悴。
她以袖掩面,声音哽咽:“我儿人凤被谢观那孽障无故打成重伤,至今卧床不起!若非府中护院发现及时,只怕.只怕已经.不在人世。”
说到此处,她似悲痛欲绝,伏地叩首,额头重重磕在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再抬头时,已是泪流满面,可那双含泪的眼中却闪过一丝狠毒。
“同是谢家血脉,竟下此重手!这让为娘的如何能忍?求老太君明鉴,严惩那等不肖之子!”
她声声泣血,字字诛心,一时间满堂寂静,只余她凄切的哭声在鹤松堂内回荡。
老太君眉头微蹙,端坐于椅,默然不语。
堂中气氛愈发凝重,赵夫人凄声道:“若是老爷回府,见亲生骨肉落得这般模样我这做娘亲的,如何向茗山交代?”
她突然抬眸,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若老爷因此再不归家,我也无脸面回娘家.我还不如投了这大观园的母湖去!”
老太君面色几经变幻,先是起了怒容,继而化作一声长叹。
这时,大房袁夫人缓步上前,温声劝道:“妹妹快些起来。如今家中成材的男儿都不在家中,自是老太君主持公道。”
“妹妹,你是叔叔明媒正娶从赵家嫁过来的儿媳,老太君心疼能你还来不及了。”
她转向老太君,语气恭敬道:“人凤这孩子虽说近来有些顽劣,可自幼勤学,未及弱冠便中了秀才。不过是少年心性未定,与谢观起来争端,却绝没有动手,只是失了些言语的分寸罢了。”
赵夫人闻言,以帕拭泪,却再次重重跪下:“是妾身教子无方,甘愿领罚。”
她突然抬头,声音陡然转厉:“但谢观残害同族,违背家规,还请老太君正我谢氏门风!”
整个鹤松堂内,只闻得赵夫人压抑的抽泣声在梁柱间回荡。
袁夫人轻叹一声,继续道:“谢观虽是大院子弟,却向来性情乖僻,不与人往来。如今年岁已长,却仍未开蒙进学,实在有辱我谢氏门楣。”
话音一落!
站在角落的谢琦月也心中为谢观不平,一个自幼丧母的庶子,在主母刻意打压下,府中谁敢与他亲近?
不许他进学堂,如今反倒成了他的不是?
一旁静立的谢玉微微皱眉,这位丰神俊朗的公子头戴白玉冠,银带束额,眉目如画间透着书卷清气。
他虽与谢观同院却却从没有往来,但群芳宴上那惊才绝艳的诗作,他却是拜读过的。
那些字字珠玑的词句,分明是谪仙之才,怎会是目不识丁之人所能为?
谢玉目光微转,看向端坐主位的母亲,他自幼聪慧,却没有开口。
老太君似是下定决心,苍老的声音在堂中响起:“按我谢家门规.该如何处理。”
袁夫人轻咳一声,整了整衣袖,转身面向谢家众人,声音陡然转沉:
“谢氏家规有载:凡我族子弟,若有弑亲杀兄、忤逆尊长、顶撞主母、残害手足等悖逆人伦之举,经宗族会审查实,当处三刑之罚。”
她每说一字,堂中便更静一分:
“其一,削其名,除其谱,死后不得入祖坟。”
“其二,废其修为,鞭邢三百,跪宗祠受先祖之谴。”
“其三,祸延后代,子孙不得谢姓,不得习文练武。”
老太君微微颔首,转向赵夫人时语气缓和了些:“起来吧。茗山不在家中,你确实要多费些心。”
她目光扫过堂下李家众人,又道:“今日尚有贵客在,莫要失了礼数。”
赵夫人这才抽泣着起身,却对着袁夫人一礼。
“多些姐姐。”
袁夫人一笑,“一家人谢什么,家和才能万事兴。”
堂中烛火摇曳,将众人神色照得明灭不定。
李家众人静立一旁,始终不发一言。
李南天作为此行主事之人,虽年方三十却已显露出不怒自威的气势。
这位被汴京人称作“小柱国”的李家长子,身形挺拔如松,面容刚毅沉稳,眉宇间尽是其父当年的风采。
实则此行李家长辈早有吩咐——从李家出发时那一路的锣鼓喧天,到今日登门时的阵仗,不过是一场精心排演的大戏。
若非两家早有默契,以李谢两家的世交之谊,李家老太君与谢家老太君当年闺中密友的情分,断不会如此折辱谢家门楣。
谢家宁肯自损颜面,也要将谢观这个庶子的名声彻底毁尽。
在大齐入赘本就是奇耻大辱,更何况是给李家那个久病缠身的三老爷冲喜。
如今再添退婚一事,不需等到明日,谢观之名便会传遍汴京大街小巷。
世人哪知其中曲折?
只会道:堂堂男儿没有一点志气,怎会沦落到入赘冲喜?
若品行端正,又怎会被当众退婚?这一番算计,是要将谢观骨子里的傲气名声都碾作齑粉。
堂中烛火摇曳,映得李南天棱角分明的侧脸愈发冷峻。
上一篇:孽徒快住手,我可是你师尊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