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土风情 > 山里那些事儿

山里那些事儿 第111节

所以他的箭伤没好,屁股上还在结痂,就答应了,简直有点迫不及待。

你还别说,张大毛的柳编技术真的很好,简直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小小的几根柳枝,经过他的手那么一摆弄,立刻变成了菜篮子,柳框,还有蝈蝈笼子。

而且上面还有精致的花纹,光滑亮丽,金光闪闪,那不是柳框,简直是艺术品。

张大毛坐在板凳上,四周是一大群羡慕的女人,女人们叽叽喳喳。

张大毛教的很仔细,那些女人们也学得很上心。不到几天的时间,编制的柳框跟菜篮子,还有蝈蝈笼子就堆积成山了。

女人们的羡慕跟赞叹给张大毛带来了自信,也带来了欢乐跟骄傲,这个时候,他才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了。

因为他拥有了生存的价值。

大梁山的第三组村民,是有王庆祥带领,主要负责的是草药的采集工作。

王庆祥家是祖传的中医,大梁山上每一种草药的习性,生长季节,还有药效,生长的地方,他都是了如指掌。

他领的这伙人都是精装的少年,年轻力壮,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攀爬,教会那些人辨别跟采集每一种草药。

而且,他还把那些草药的药性跟他们讲解,什么药是有毒的,什么药可以治疗什么病,什么样的草药带出大山最值钱。

那些年轻人跟着他翻山越岭,不但学会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也得到了收获。

王庆祥这边也收获颇丰,不几天的时间,采集而来的草药也是堆积如山了。

第四组,有王海亮亲自带领,这一对人马也是最关键的,那就是运输。

采集来的草药,编制好的柳编,还有秋季即将收获的山果,必须要想办法运出去。

只有运出大山,才可以变成渣渣响的票子,山里人才能真正尝到甜头。

海亮领的这群人马最多,也最壮实。

从疙瘩坡到山外的国道,足足长达二百里。在这二百里的距离内,海亮将自己的人分成了好几拨,同时也将这一条通向山外的路切成了好几段。每一段有专门的人负责。

第一拨,专门负责将所有的货物运到山口。

独轮车将货物运到山口以后,第二拨利用吊索,或者传递,翻过幽魂谷。

过去幽魂谷以后,虽然还是很陡峭,但是独轮车却可以行走了。

第三拨将山货再次装车,利用独轮车接力,一段段送上国道。

这段路是非常遥远的,一百里之内,还要路过数条断崖,淌过两条小河。

独轮车的后面有人驾辕,前面有壮劳力用绳子拉拽,一步一步,艰难攀爬。

走上国道以后,城里的销售商已经等在山口了。

跟海亮签约合同的李老板就在那里,他是药材销售商。

其他还有两家柳编销售商,所有的货物装上车,汽车还要在大山里绕四个小时,才能彻底摆脱大山,走进大平原。

但是那跟王海亮没关系,他们的合同是货物装车马上就结算。

很快,第一批山货就那么运出了大山,山里人第一次将大梁山的东西变成了钱,换来了渣渣响的一大捆票子,足足三万多块。

这三万块是来之不易的,大梁山的人利用勤劳的双手获得了应有的报偿。

再后来,这一队人马成为了大梁山物流公司的雏形。

二十年以后,一条幸福路修出了大山,跟外面的世界接了轨,王海亮拥有了上百辆运输汽车,还有几百名司机。

那时候,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他们创业时候的艰辛跟苦难了。

这个运输队的雏形为大梁山的人解决了燃眉之急。他们不但将山里的货物运了出去,也把山外的好东西带了进来。

山里人第一次用到了化肥,第一次用到了农药,姑娘们的新衣服,头上的首饰,孩子们的作业本,也纷纷走进了大山。

王海亮开创了大梁山千百年的新纪元,他功不可没。

正月没过完,村民们领到了他们的第一笔工资,每个人激动得都是泪如雨下。

这些钱虽然不多,却是他们劳动的成果,而且一点也不比在城里打工拿得少,甚至还要多。

于是,其他几个村子里的人也不再出山打工了,而是纷纷加入了疙瘩坡的采药大军跟柳编大军。

这一年,大梁山的柳编还有采药成为了气候,销售商也不仅仅是李老板了。

更多的人闻讯而来,大批的汽车停靠在大梁山外的国道上。

只要大梁山的山货刚刚走出山口,立刻就被那些人一抢而空,价格也一路飙升。

王海亮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买了西装,带上了领带,完全像个人了。

他的媳妇玉珠的行头也渐渐在改变,女人的脸上开始抹粉了,嘴唇开始涂口红了,耳朵上也有了耳环,脖子上带上了链子,跟栓狗差不多。
首节 上一节 111/25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妇科小村医

下一篇:痞子村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