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土风情 > 山里那些事儿

山里那些事儿 第47节

海亮娘说:“叫就叫呗,但是……能不能小点声?娘不是在怪你,就是要你们有点节制,以后……五天一次,可以吗?”

婆婆不是在命令,而是在跟她商讨,研究事情解决的办法。这种婆婆十分地开明,毕竟海亮娘也是有媳妇熬成婆婆的,知道当媳妇的苦楚。

玉珠就点点头说:“娘,俺知道了,以后俺……会注意的。”

“那就好,休息去吧,早饭我来做。”

玉珠恩了一声,抬手捂住脸又冲回了屋子里,女人一脑袋扎在被子上,羞得半天没爬起来。

王海亮也准备起了,发现媳妇扭扭捏捏的样子,十分奇怪,问道:“玉珠,你咋了?怎么脸红得像猴子屁股?”

玉珠抬手拧了海亮耳朵一下,怒道:“还不是因为你?咱俩整天鬼叫,婆婆不乐意了……”

这时候王海亮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知道自己太张扬了,感到后悔不迭。

果然,从哪儿以后,海亮小心了很多,动作也轻柔了很多,玉珠夜里再也不叫了,跟海亮一块的时候,嘴巴里提前叼上了毛巾。

这种不叫的感觉令她感到更加刺激,欲仙欲死,欲罢不能,几次差点晕死过去。

女人竭力忍耐着,将手巾撕扯得丝丝拉拉响,身子比平时扭动得更厉害了。

王海亮可倒了霉,因为女人不能自抑,双手来回地乱抓乱挠,十根指甲在他的后背上留下了无数的血道道,火辣辣地痛。

……

1982年的夏初,经历了大半年的苦苦纠结,王海亮终于从二丫的惨死中挣脱了出来,跟玉珠成为了两口子。

但这并不代表他忘记了二丫,现在他的心里同时容纳了两个女人,他爱这两个女人胜过一切。

为了弥补对二丫的亏欠,他一直在行动,为大梁山修建小学,就是他对二丫做出的补偿。

大梁山小学没有修盖以前,海亮做了大量的准备。

他用采来的名贵药材还有捕获的兽皮换成了现金,足足四五万块。

也到山坡上选好了木料,只等着五月收割以后,村民闲下来,壮劳力充足的时候,就可以动工了。

老师的人选也定好了,一个是自己的媳妇玉珠,再就是大夯哥的妹子带娣。

这一年,大夯哥的妹妹带娣也从乡里回来了。

她刚刚初中毕业,因为上高中要走出大梁山,爬二百里的山路,大夯哥怕妹妹吃苦,所以就让她回家务了农,正好可以教孩子们念书。

很快,到了五月收割的时间,地里的麦子熟透了,像是铺了满地黄澄澄的金子。

沉甸甸的麦穗随风起舞,预兆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后半年村民不至于挨饿了。

大家做好了收割的准备,每家每户都是磨刀霍霍,镰刀磨出一道道亮丽的光彩。

捆麦个子用的草绳也打成了捆,牲口喂得饱饱的,牛车驴车经过了特意的返修。

那些在山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往家赶,准备收麦子。

庄稼人就这样,民以食为天,粮食就是他们头上的天,没有什么比填饱肚子再大的事儿了。

在外面挣多少钱也不顶饥,钱在大山里不是最重要的,不能让老婆孩子吃饱穿暖。

因为大梁山没有路,什么样的好东西也不可能从城里带进大山。

一年的收成就在这几天,割麦子是体力活儿,也是技术活儿。

首先要用镰刀将所有的麦子割下放倒,然后再用草绳打成捆,利用牛车,驴车或者排子车将麦个子拉回家,摊在村头那个公用的打麦场上进行晾晒。

经过十多天的晾晒以后,麦子就会变得焦黄枯干,等到用手一撮可以搓出黄灿灿的麦粒时,就可以用牲口拉上磙子碾场了。

麦子经过碾场以后脱粒,然后就是扬场,就是把多余的麦秸跟麦皮用铁叉筛选出来,用风吹走,剩下的就是麦粒了。

从小麦开镰,经过打捆回家,再到扬场放磙脱粒,一直到收仓入库,至少需要20天的时间。

这二十天是一场战争,是村民跟老天在抢收成。

必须要赶在大暴雨季节来临之前将所有的麦子收回家。要不然麦子就会被暴雨冲走,甚至发芽,一年的收成就糟蹋了。

五月的扬场放磙,还有九月的摇耧撒籽,都是技术活儿,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放磙要使唤牲口,乳臭味干的毛孩子一般都要靠边站,老人们不放心。

张大毛跟王庆祥都是使唤牲口的好把式,经验老道。

可是今年割麦张大毛却发愁了,因为闺女二丫不在了。

二丫的死等于是削去了张大毛的一条臂膀。他跟老婆大白梨一直沉浸在闺女惨死的痛苦中没有挣脱出来。

这半年张大毛干啥也没劲,整整病了一个多月。

他的老婆大白梨也没精打采,整天对着大梁山幽魂谷的方向哭,眼睛都哭瞎了,因为二丫就是从哪儿掉下去的。

他们两个可就这么一个闺女,后半辈子没了指望,他们的斗志早就泄了,感到前途渺茫。
首节 上一节 47/25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妇科小村医

下一篇:痞子村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