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4,拜占庭再起 第713节
“蒙主庇佑,罗马和罗马人的皇帝,巴尔干,安纳托利亚,黎凡特,埃及和马格里布的君主……”
赫里斯严肃地念完一连串的头衔和称号,农民们也安静了下来。
“伊萨克皇帝认为,自由化改革以来,帝国经济不断发展,工商业生产不断繁荣,城市化进程加剧,大城市的市民可以享受到绝大部分的发展成果,而广大农村却依然较为落后,素质相对低下……”
“农业乃立国之本,农村是城市的骨架,农民也是公民的一员,帝国政府有责任让农民也享受到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伟大成果,特决定改变农村风貌……”
“同时,皇帝还认为,过分低下的识字率已经严重阻碍了帝国经济的继续进步,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6月10日,皇帝在迦太基城签署两份法案,将会初步拨款四万索利都斯,同时执行两项计划,暂时都只在人口密集,生活富裕的色雷斯地区开展。”
“第一项是《扫盲运动法案》,帝国政府将派遣低级事务官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充当教师,配合当地教士,在农村和城市中同时施行扫盲运动。”
赫里斯向农民们展示着文件上的皇室印章。
“帝国政府将城市划分为五个等级,乡村及乡镇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城市只有君士坦丁堡和迦太基,二级城市则包括帖撒罗尼迦和比林奇……”
“扫盲运动的目的是尽快提高公民识字率,预计将耗费十年时间,逐步把一级城市的识字率提升到百分之六十,二级城市为百分之五十,三级是百分之四十……最低等级的农村是百分之十。”
“为了提高公民积极性,皇帝准备采取奖赏制度,用金钱和物资来激励学习,对于你们来说,只要能够学会最基础的希腊文字,能够阅读简单文件,通过考试后,每人都可以得到总价值为两个索利都斯的货币或物资,物资包括粮食,衣物,工具和牲畜,你们具有选择的权利!”
说到这里,赫里斯严厉地看了农民一眼。
“现在,是否识字是每位公民的一项重要信息,如果发现有人在已经识字后通过欺骗而领取赏金,当即视为讹诈罪,所有财产没收,全家流放新色雷斯。”
“那已经识字的公民怎么办呢?”
一位衣着整齐的村民问道。
“你们可以报名担任夜校老师,也能得到一份薪水!”
赫里斯回答道。
农民们消化着刚刚得到的信息,交头接耳,有些人不屑一顾,有些人则眼露精光。
索利都斯是东罗马帝国最高等级的货币,与曾经的威尼斯杜卡特等值,在帝国各地的购买力各不相同,如果放在色雷斯这种富裕地区,大概可以购买到供三口之家食用小半年的基础粮食。
两个索利都斯,不多也不少,富裕人家自然看不上这点钱,但他们本身就比较重视读书学习,贫穷人家本来不准备读书认字,但也许就会因为这些赏钱而加入识字班,相当于设置了一个门槛。
“第二项计划,新村运动。”
赫里斯继续念道。
“为了改善乡村风貌,皇帝决定开展新村运动,主要分为三部,分别是道路,住房和卫生,将会为色雷斯的农村提供免费的水泥,沙子和碎石,派遣建筑系学生,帮助农村翻修住房,翻修畜棚,挖掘污水沟,修建居民广场和简易厕所,改良村际道路。”
“每一个村子都将成立新村运动委员会,每一位村民都应该自发加入,用皇帝提供的便利条件改善自己的生活,美化自己的家园,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个人道德,促进邻里合作,发展乡村文化。”
文件最后是扫盲运动和新村运动的深层目的,即为大城市的资本化进程提供大量的高素质和高道德人才,缓和城乡矛盾,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健康腾飞。
赫里斯觉得农民们大概不会爱听,也就省略了这段话。
“我是来自于阿德里安堡市政府的赫里斯,旁边这位则是君士坦丁堡大学的建筑系高材生叶夫根尼,我们两人将会与本村神父一起,共同执行这两项运动,希望大家能够自主承担责任,共创美好家园。”
赫里斯微微欠身,指了指远方的马车队。
“这是运来的第一批物资,全都是水泥等建筑材料,都是大型水泥厂生产的,质量有保障。”
“这些物资只能用于本村,如果私自售卖,还是老样子,全家流放新色雷斯。”
村民们暂时还没有体会到这两项运动带来的好处,不太了解,也不怎么愿意自动参与,但一听要送东西,当然还是很高兴的,纷纷鼓起掌来,不少人还当场宣布加入委员会。
赫里斯和叶夫根尼对望一眼,松了口气,嘴角也挂上了微笑。
无论如何,第一步总算是走通了。
“赫里斯先生,色雷斯平原虽然面积不大,但人口很多,这么多免费物资,政府会不会加税?”
本村教士有些担忧地低声问道。
“不会,这项开支不由民众承担,皇帝自掏腰包。”
赫里斯笑了笑。
“放心吧,纸面上虽然要求把识字率提升那么多,真正落实起来却是不可能的,能拿到赏钱的终究还是少数。”
“至于水泥这些东西,需求越大,产量越高,反而越便宜,您信么?”
“正因为色雷斯人口多,村庄密集,这两项运动才能开展下去,如果放在保加利亚北部的几个大区,到处都是粗放式的大农场和大牧场,大家平时都不住在一起,那这种计划就根本实行不下去。”
赫里斯看了看喜气洋洋的村民。
“再说,皇帝很有钱,真的。”
……
1476年夏季,西地中海纷争结束,拉丁海盗也因为法兰西王国战略重心的转移而逐渐式微,来自海外的财富一股脑地涌进东罗马帝国的口袋。
在这几年里,东罗马帝国在墨西哥高原上的统治逐渐稳固,为数众多的露天金银矿进入殖民政府的视线中,由于保留了较多原住民,不存在劳动力短缺,墨西哥高原的贵金属开采量节节攀升,那些不愿皈依而侥幸存活下来的原住民成为了奴隶矿工,用自己的血和肉开采着本属于自己的财富,支撑着东罗马帝国的极速繁荣。
在此背景下,东罗马皇帝以撒决定开展扫盲运动和新村运动,将发展成果从城市带往农村,用来自墨西哥高原的贵金属购买国内各种物资,刺激市场生产,把这些物资免费提供给色雷斯农民,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的生育欲望与新生儿成活率。
工农业剪刀差,当然不能砍在自己人头上,时代的眼泪,必要的牺牲,发展的代价,当然也不能让自己人来承担。
一时之间,整个色雷斯平原的广大农村都成为了施工现场,每逢夜晚,灯火通明的教堂里还会传来朗朗书声。
第375章 奥林匹斯运动会
黑海之滨,世界渴望之城,君士坦丁堡。
正值早晨,初秋的太阳挂在天边,将半座城市染成金色。
君士坦丁堡城内,从工坊区通往皇城区的大道上,一辆马车缓缓驶过,路旁的树木散发着淡淡芬芳。
这辆马车显然造价不菲,四匹高头大马确保了强大的拉力,车厢主体是上等红木,上面雕刻着家族纹章,该有的橡胶轮,弹簧片和天鹅绒坐垫一个不少,顶棚由一大块紫檀木雕琢而成,内部空间十分宽阔,还能放下一张小酒桌。
车顶前端有一个横条座椅,两位穿着整齐的马车夫就坐在上面,他们的主人则坐在车内。
马车技术进步后,这种带顶棚的四轮马车开始在君士坦丁堡流行起来,不少达官贵人和富商巨贾会将其当做财富与荣耀的象征,想尽办法地炫耀自己的家底。
马车中,一位头发斑驳的老人慢慢品味着杯中的葡萄酒,他的衣着十分考究,坐垫边还靠着一支黑色手杖,有些肥胖的脸颊显得十分和善,小眼睛里总是充满喜悦,像极了邻居家的慈祥老者。
他叫彼得·马夫罗,祖籍塞尔维亚,现居比林奇,帝国商界鼎鼎有名的巨头,拥有着数不清的头衔和荣誉称号:东罗马元老院五级元老,皇帝敕封勋爵,比林奇市议员,比林奇大学校董,苏尔特城克里斯蒂安大教堂的捐赠者,“好人彼得”人力公司的掌权人……
当然,在君士坦丁堡的上流社会中,他只有一个名号:奴隶贩子“黑彼得”。
之所以得到这个称号,一方面来自于彼得姓氏“马夫罗”的本意,一方面则由于他对待萨拉森奴隶时的手辣心黑。
几十年前,彼得只是出身于阿尔巴尼亚和采蒂涅边境村庄的一名斯拉夫流浪青年,在奥斯曼的崛起中,他的父母兄弟被奥斯曼人杀死,他的心上人被奥斯曼兵匪奸淫致死,他的村子被奥斯曼骑兵屠杀殆尽,侥幸逃过一劫的彼得先是跟随难民队跑到了拉古萨共和国,随后又偷偷爬进了一艘貌似会开往威尼斯城的商船的底舱。
船舱中充满着未洗净的鲜血,发酵腐烂的粪便和连接在船身上的铁镣拷,黑暗,狭小,虽然空无一人,但弥漫的血腥味和酸臭味还是让彼得感觉到了无尽的压抑。
但也正是因此,这里平时无人愿来,彼得靠着带上船的食物淡水和顽强的毅力,熬过了一个星期的艰难旅程。
后来,当彼得开始从事第一次奴隶贸易时,他终于知道,那是一艘拉古萨运奴船,目的地也不是威尼斯。
当彼得在一天早晨被巡查底舱的水手踢醒时,他已经到达了一个陌生的国度,这里沙尘漫天,土地贫瘠,城市和村庄局限于沿海平原上,其余定居点则分布在沙漠中的绿洲里。
将他扔下船的拉古萨水手嫌弃地告诉他,这里是位于北非的苏尔特,一位希腊王子的领地,除了萨拉森奴隶外,没什么有价值的商品。
拉古萨的商船装载着几十名奴隶开往奥斯曼帝国,彼得一个人惶恐不安地走在苏尔特的街道上,他的衣服鞋子被拉古萨水手当成船票全部收走,他的身上沾满粪便,充斥着各种难闻的气息,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靠近他,巡查的士兵还会把他赶来赶去。
绝望中的彼得向上帝祈祷,上帝却没有回答。
当他快要因为身体的虚弱而昏迷在街头时,一位教士向他伸出了手,在确认他是正教徒后,用一杯苏尔特本地产的廉价啤酒救下了他,将他带回了自己所属的教堂。
在这位名叫克里斯蒂安的教士的帮助下,彼得成为了教堂的雇工,砍柴,打水,清扫垃圾……在半年的交往中,克里斯蒂安对这个勤快而老实的斯拉夫小伙子十分喜爱,劝他把空余时间抽出来参加学习,强化自身。
于是,彼得跟着克里斯蒂安学会了希腊语和希腊文,又在市井生活中学会了阿拉伯语,也融入了苏尔特城的生活,由于他讲义气,善言辞,思维活跃,不少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有一天,克里斯蒂安苦恼地告诉彼得,他这一次又没能得到升职的机会,因为没能完成教会的任务,他所属的教区里,正教徒还是太少,穆斯林还是太多。
于是,彼得灵光一闪,想要帮朋友解决这个问题,他告诉彼得,由于奥斯曼人的劫掠和当地贵族的无能,巴尔干半岛上的不少正教徒都流离失所,他会说塞尔维亚语和阿尔巴尼亚语,如果有船,他可以前去招引流民。
恰逢其时,苏尔特政府在伊萨克王子的命令下开展人口替换计划,对正教徒流民来者不拒,克里斯蒂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一位船长推荐了彼得,作为招引斯拉夫正教徒的向导和翻译。
彼得在语言上的天赋十分出众,拥有蛊惑人心的能力,知道怎么获取他人的喜爱,在他的帮助下,招引流民的计划超额完成,克里斯蒂安因此得到了不少嘉奖,彼得也成为了船队的常驻翻译官。
这些因为彼得而来到苏尔特的斯拉夫正教徒也常常会聚拢在他的身边,成为了日后东罗马帝国三大奴贩帮会之一的“北非斯拉夫帮”的雏形。
又是半年过去,正当克里斯蒂安准备劝好友拿着积攒的赏金置业立产,结婚生子的时候,彼得却野心勃勃地告诉克里斯蒂安,他准备单干了。
彼得将自己的斯拉夫同乡召集起来,决定购买船只,从巴尔干半岛招引正教徒流民,挣取伊萨克王子的赏金,再从北非购买萨拉森奴隶,卖给奥斯曼帝国或哈夫斯王朝。
于是,属于黑彼得的征途正式开始,人口交换的潮流将他吹了起来,船队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收益也越来越多,他在伊萨克王子新征服的比林奇购买了庄园,迎娶了一位亚美尼亚长老的女儿,建起了自己的奴隶集中营,捕奴队和奴隶训练基地,为欣欣向荣的奴隶行会制定了严格的条款和行业规则,出产的奴隶得到了买家的一致好评。
彼得出品,必是精品。
他将少年时期的屈辱和家破人亡的愤怒通通发泄在穆斯林身上,以残忍的手段磨灭奴隶的心智,把他们变成只知服从而毫无思想的廉价劳动力。
后来,彼得开始向政界进军,顺利当选为比林奇的议员,还帮助帝国政府与“灰衣主教”亚历山大进行沟通,成为1456年贝尔格莱德农民十字军的主要资助者之一,随后又在阿尔巴尼亚战争中协助东罗马帝国会见已经是采蒂涅主教的亚历山大,共同策划了采蒂涅的起义,赶走了当地的威尼斯人,让威尼斯元帅科莱奥尼不得不撤往达尔马提亚。
得到高层人士的支持后,彼得自然步步高升,靠着自己的精明强干与毒辣眼光走上了人生巅峰。
但是,令彼得感到悲伤的是,由于理念不合,主张以温和手段让穆斯林皈依的克里斯蒂安教士与他越走越远,直到临死都不愿见他最后一面。
克里斯蒂安死后,彼得再度回到了那个曾给他带来庇护和尊重的小教堂,将克里斯蒂安教士的侄子收为教子,供他读神学院,出资两千个索利都斯,将小教堂翻修为苏尔特城最大的一所教堂,将其命名为克里斯蒂安大教堂。
当时的东罗马帝国还没有得到如此庞大的贵金属来源,索利都斯可是相当值钱的。
克里斯蒂安的死和年龄的增长让彼得的心态稍微温和了起来,他及时响应皇帝的号召,允许自己名下的奴隶通过真心改信而成为自由民,作为回报,他得到了进军黑海市场的特许状。
当然,在这个宗教至上的时代,从小接受伊斯兰教育的穆斯林是很难真心改信的,伊斯兰信条已经成为了他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哪怕面对死亡的威胁,绝大多数人也不会在心底深处将对安拉的虔诚抛之脑后。
后来,彼得也逐渐发觉了奴隶贸易所存在的巨大弊端,开始进军其他行业,投资工坊,农庄和金融,虽然并没有取得如奴隶贸易一样的巨大成功,但总算是给子孙们留了几条后路。
同时,或许是因为亏心事干得太多,他也开始注重名声,用奴隶贸易挣来的钱捐赠教会,扶助穷人,修建教堂,赞助艺术与科学,为贫困学子提供助学基金,他常常会把自己泡在教堂中,向耶稣基督祈祷,试图寻找精神慰藉。
上一篇:道德绑架?笑死,我根本没有好吗
下一篇:重生南美做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