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1444,拜占庭再起

1444,拜占庭再起 第733节

  第二,吸引人口,以弗所城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早期基督教最著名的几座城市之一,据说还是使徒约翰整理文件的地方和圣母玛利亚最后生活过的地方。

  以撒直接让教会肯定了这些说法,出资重修以弗所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还决定将自己从收藏家手中买来的《以弗所书》的西奈抄本存放在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中,允许朝圣者参观,并在各大报纸上大力宣传。

  至于圣母玛利亚到底是不是在这里去世的,西奈抄本到底是不是原件,这根本就不重要。

  但是,仅有这两点是完全不够的,以弗所城在海洋贸易上已经不是士麦那的对手了,哪怕依靠宗教朝圣也很难恢复过往荣光,必须为其寻找一个特色产业。

  于是,以撒命人翻遍古籍,再结合现实需求,总算为以弗所城找到了出路。

  想到这里,以撒将咖啡一饮而尽,走下市政厅,冲侍卫吩咐几声,翻身上马,向海边的以弗所新城区走去。

  不到一公里的距离转眼即过,眼前的港口小镇虽然并不繁荣,但却十分安宁。

  绕过主要街道,以撒来到一片远离镇中心的房屋,房屋不远处的海面上有着为数不少的浅海暗礁,一些渔民在暗礁旁建造渔排,养殖生蚝,鲍鱼以及各种可食用贝类。

  海产品的养殖业很早便已经出现,相关技术不算成熟,但已经完全够用,在十五世纪末,最著名的海产品养殖基地是位于法兰西的康卡勒小镇,这里的渔民每年会为巴黎城提供大量的新鲜生蚝,甚至能够得到国王的青睐。

  天气十分晴朗,从高处向海面望去,以撒隐隐还能看到一些陆地的轮廓,那是东爱琴海诸岛,距离以弗所城很近。

  走近房屋,以撒立马闻到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恶臭,就像是腐烂的动物尸体。

  见以撒到来,负责人立马跑来迎接,以撒挥手阻止了他的发言,来到位于正中央的大工坊门边,静静观看。

  工坊分为四个部分,前三部之间存在高度差,中间用一条斜面滑道作为连接。

  第一部的工人会用铁签取出海螺肉,扔掉海螺壳,将大量的螺肉装进竹篮里,顺着滑道传递给第二部的工人。

  第二部的工人则负责将螺肉进行下一步的加工,但令人疑惑的是,他们仅仅用薄刀片取下了海螺的腺体,将其他的部位通通扔进木桶,弃之不用。

  接下来,第三部的工人也会通过滑道接收上一部工人的劳动成果,他们则会将这些腺体上秤称重,进行标准化等分,然后放入装有盐水的铅罐中,慢火熬煮。

  第四部则是位于空地上的大晒场,这里负责将熬煮完毕的海螺腺体进行最后的晾晒,神奇的是,这些原先还平平无奇的软体,竟然展露出了瑰丽的绛紫色。

  这是骨螺腺体,这座工坊,则是以撒专门设置的骨螺紫提炼坊。

  罗马帝国嗜好紫色,这种不易掉色而鲜艳绚烂的骨螺紫更是被不少皇帝视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禁止他人私自使用,狄奥多拉皇后的那句“紫袍是最美丽的裹尸布”至今还镌刻在不少人的心中。

  当然,罗马皇帝的禁令并没有为百姓带来多大困扰,因为骨螺紫实在是太贵了,就算没有禁令,平民百姓也根本负担不起。

  地中海沿海的浅海暗礁多产染料骨螺,但一只染料骨螺能够提取出的紫色染料极其稀少,加之工艺繁琐,损耗率高,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古典时代的罗马人已经发明出了骨螺养殖法,但人工养殖的骨螺成长周期很长,很容易不明不白地死去,养殖成本同样高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撒下了不少功夫。

  “陛下,您觉得如何?”

  负责人恭敬地看向以撒。

  “我们这座染料提取坊已经基本走上了正轨,您提供的这些方法都很管用,通过滑道和定量称重来提高效率,通过大规模统一提取来平摊人工成本。”

  “现在,每个工人只需要完成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压根不需要在乎其他工序,这让我们的提取速度大大加快。”

  “嗯,很好,一点小改进罢了。”

  以撒点点头。

  “提取方面我不怎么担心,骨螺来源呢?”

  “陛下,骨螺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负责人说道。

  “第一个还是您提供的办法,第二则是通过收购。”

  “以弗所附近多岛屿暗礁,骨螺数量不少,有些渔民会专门捕捞,有些孩子也会通过捡拾骨螺来挣些零用钱,我们有自己的船只,每隔一段时间会在附近的岛屿上收购渔民们捞上来的骨螺,运到这里集中加工。”

  以撒思索着,没有说话。

  他所提供的方法其实也比较简单,直接放弃了难度过高的人工养殖,而是命人寻找骨螺最爱吃的其他贝类,在近海渔排上进行放养,为骨螺提供充足的粮食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自动爬到渔排上来。

  但是,这种方法终究还是不保险,时间一长,一片海域的骨螺就会被捕捞殆尽。

  这并不是空口凭说,原时空中的21世纪,染料骨螺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不少海域已经看不见它们的身影。

  不久前,以撒取消了关于骨螺紫的限制,一切东罗马公民都有资格穿戴骨螺紫染色的衣服,只要不是故意模仿皇室穿着就行,在他心里,皇帝的权威不需要一件亮丽的衣服进行维持。

  在此背景下,骨螺紫很快便会成为达官贵人们趋之若鹜的名贵商品,这种美丽的生物很快便会卷入资本的饕餮盛宴,发展的确是得发展,但关于骨螺捕捞的限制法案必须早日颁布,这是为了后世子孙。

  “以弗所的市民有没有对你们这种工坊模式产生兴趣,有没有人愿意开设自己的骨螺紫提取工坊?”

  以撒看向负责人。

  “呃……陛下,以弗所人大多都是农民和渔民,对这些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有限,暂时没有。”

  负责人尴尬地说。

  “但是,一些资本家倒是过来看过,一些人对您提出的滑道传送模式啧啧称奇,另一些人则对骨螺紫提取有些兴趣,他们或许会把工坊开到这里。”

  “好吧,暂时就先这样,这种事情是急不得的。”

  “以后,骨螺紫提取业或许能够成为以弗所新城区的支柱产业。”

  以撒说完,将目光转向忙碌的工人们。

  这是以撒个人开设的皇室产业,这些工人都是刚来东罗马帝国的外国人,暂时享受永久居留权,以撒通过开设大量工坊的方法为他们提供还算不错的工作,将他们纳入东罗马帝国的社会体系之中。

  等三年时间一到,这些人基本上也学会了最简单的希腊语,也许还攒着这几年的工资,无论是继续打工还是自己创业,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这些工人神情不错,面色红润,虽然忍受着提取坊的恶臭,但眼中还是充斥着对未来的向往。

  以撒微微颔首,翻身上马,冲负责人吩咐几句,决定就此离开这座或许能依靠骨螺紫提取业重现往日光辉的千年古城。

  “陛下,现在去什么地方?”

  侍卫长靠了过来。

  “我得去找马车夫,制定接下来的巡游计划。”

  “不必,该看的都看完了,该管的也管够了,我还比较满意。”

  以撒笑了笑。

  “回去吧,奥林匹斯大教堂快要完工了,前期的几场足球赛成功活跃了气氛,第一届奥林匹斯运动会即将正式举行,我必须得去主持典礼。”

  “到时候,除了各个行省外,总督区,殖民地,自由市和附属国都会派来自己的代表团,这可是一场真正的盛会,我们必须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

  1477年9月20日,在完成骨螺紫提取业的一些安排后,东罗马皇帝以撒结束了安纳托利亚的巡游,乘坐舰船回归君士坦丁堡,准备用一场国际性盛会宣告东罗马黄金盛世的正式来临。

第385章 朝圣者之路

  金秋九月,凉风习习,夏日的炎热一扫而光。

  朝阳升起,爱琴海西北海岸的一座小港口迎来了新的一天,临时组织起来的施工队正忙碌扩建着不大的码头,奴隶们搬运着建筑材料,工人们则将一块块砖石堆砌起来,在衔接处涂上水泥,加以固定。

  这是位于哈尔基季半岛的耶里索斯海滨小镇,属南马其顿大区管辖,受帖撒罗尼迦城辐射,这里的自然风景十分优美,沙滩细软而金黄,海面平静而湛蓝,如果放在21世纪,绝对是一个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当然,在十五世纪末,过于美好的自然景观往往意味着比较稀缺的肥沃农田,这些地方难以开辟大片农田,难以养活大量人口,发展之路自然困难重重。

  在之前的几百年里,类似耶里索斯这样的沿海小村镇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居民们依靠出海捕鱼和耕种少量田地来满足日常所需,生活并不富裕,也基本看不到出头的希望。

  东罗马帝国复兴以来,各行各业稳步发展,资本主义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让整个市场对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节节攀升,广大农村因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田亩清算改革的推广而逐步走上了富裕,人民生活幸福而安康,而靠近海洋的渔业村镇却没能享受到太多技术红利,在发展速度上显著落后于内陆农村。

  1475年秋季,南马其顿大区一位以水产加工为业的资本家议员向帝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认为沿海渔村存在严重的人口流失现象,不少渔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背井离乡,除了一些有技术的会选择前往城市充当工匠外,大部分人都进入了内陆村庄,开始种地收粮。

  议员认为,对于东罗马这样一个海洋霸权帝国来说,渔民比农民和市民更加重要,他们从小便与海洋搏斗,对风浪的适应性更高,每一座渔村都是一个天然的水手培养基地,保护渔村便是在保护帝国的未来。

  尽管议员的话有失偏颇,尽管大家都知道他大概是为了自己的生意,政府还是接纳了他的建议,立刻开始改善渔村状况,通过颁布帮扶政策,调节水产市场和提供渔业技术等方面振兴东罗马渔村。

  占地球表面积约百分之七十的海洋无疑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在这个时代,海洋里的各种矿产是完全没办法开采的,除了航运便利之外,大海能为人类提供的也仅有各种海产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爱琴海的各种水产十分丰富,如果能够将其利用起来,依然能够创造出可观的价值。

  在东罗马决定振兴渔村之前,对爱琴海水产业贡献最大的人当属已故的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这位原时空中的著名征服者非常好吃,尤其嗜好各种海鲜,在位时期曾多次要求沿海渔民为其提供新鲜海产,海鱼,龙虾,鲍鱼,螃蟹,海参……无所不爱,无所不好,即便是严重的中风也未能阻止他对海鲜的喜爱,苏丹的宫廷每天消耗的海鲜数量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他的带动下,不少达官贵人也学着苏丹的模样吃起海鲜,在他的鼓励下,沿海城镇的海鲜捕捞业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在他的要求下,不少地方都设置了终年常备的地下冰窖,管理员们在冬天囤储冰块,在夏天用于海产的保鲜,大量的后勤人员为了海鲜奔走操劳,只为满足苏丹的口腹之欲。

  最重要的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的统治时期,不少曾经被视为“怪物”的海产品走上了爱琴海百姓的餐桌,他们逐渐发现,那些狰狞可怖的海产不仅没毒,而且十分美味。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食谱当然是越广越好,老百姓们能吃的东西变多了,饿肚子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忌口太多绝非好事。

  亚伯拉罕三大宗教的食物禁忌大多来自于希伯来人的《圣经·旧约》,这个流浪千年的民族禁忌极多,猪,狗,驴,马,驼,虾,蟹,贝,无鳞鱼,血制品,动物油……将近一半的肉食都为希伯来教所不容,哪怕他们屠宰一头牛,也无法将全部资源充分利用,很大一部分可食用部位都会被其抛弃。

  伊斯兰教也有一些禁忌,最著名的莫过于他们对猪肉的极端排斥,为了所谓的洁净将世界上最为廉价和最易养殖的大型家畜弃之不用,能不能保持洁净暂且不说,愚不可及倒是事实。

  至于基督教,虽然同样脱胎自希伯来教,诞生时间也比伊斯兰教要早,但与其他两教相比,基督教的食物禁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教会仅仅对血制品,油脂制品,脏器制品,无鳞鱼和处理牲畜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约束,且多为一纸空文,想吃就吃,没什么人愿意多管闲事。

  德意志人的血肠和肝肠,北欧人的鳗鱼和鱿鱼,东斯拉夫人的生腌肥油……这些族群在皈依基督教的同时,也将自己的饮食传统带进了基督教世界,并将其发扬光大,尽管这些食物在理论上是违背《圣经》的。

  教士们会管吗?当然不会。

  所以,要想将爱琴海的海产利用到极致,第一步便是扩充东罗马公民的食谱,让他们愿意尝试更多的海鲜,通过扩大市场需求的方式间接增加渔民收入。

  为了这个目标,东罗马宰相伊苏尔特安排大臣们制定了一个计划,计划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弘扬饮食文化,第二则是发展食品技术。

  于是,在伊比利亚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的同时,东罗马皇后莱昂诺尔在宰相的号召下出资建设了帝国大饭店,让原本仅效命于皇室的优秀厨师为更多市民提供服务,尽管帝国大饭店价格昂贵,但君士坦丁堡人向来富裕,中上层市民偶尔吃一次也谈不上奢侈。

  接着,伊苏尔特也命令中央行省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各所大学大胆尝试爱琴海水产,官员和学生们每隔几天便会在食堂中吃到精心烹调过的鱼虾蟹贝,由于部分海产确实美味,资本家和中产市民上行下效,这股风潮很快便在君士坦丁堡和帖撒罗尼迦刮了起来。

  除此之外,除了宗教条令上的禁忌外,限制血制品,脏器制品和海产品进入千家万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烹调手段的单一和调味品的缺乏,也就是饮食技术不太过关,难以祛除令人反胃的腥膻味。

  不过,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世界性殖民列强,能够得到其他文明的饮食技术,已经有些资本家琢磨着通过明朝书籍上记载的步骤酿造陈醋,已经有些食品加工坊开始依照印度裔移民的方法制造咖喱粉,已经有些厨师开始自己种植从东方带回来的大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酱油。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东罗马本身当然是有饮食文化的,但几百年的社会动荡和横征暴敛让百姓们连面包和盐都不怎么吃得起,更别说追求更高层次的口腹之欲,东罗马饮食文化无疑陷入了几百年的停滞和衰落。

首节 上一节 733/7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道德绑架?笑死,我根本没有好吗

下一篇:重生南美做国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