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第145节

总体而言,我们在这边的工作是相当顺利,生活也很舒适,我们都很喜欢这些中国同志,因为他们是那样的年轻、好学,精神饱满,仿佛朝阳一般。同志们都已经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每天工作到尽兴,然后带着一身疲惫回来,拿出从他们的小卖部买来的烈酒和肉,开怀畅饮。据他们反映,他们的学生学习的速度非常惊人,如同一块块放在沙漠里暴晒了好几年的干海绵,近乎贪婪地从他们身上汲取知识。工人们工作也非常认真,再苦再累也不会有半句怨言,吃苦耐劳这四个字,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这是一个很有活力,很有希望的政权,这就是我的结论。

另:中国同志手里的一些好东西,比如说那种小巧而耐用,往插座一插就发会出柔和如日光的光芒的灯泡,非常明亮而且省电。还有电饭煲、电磁炉、电热扇以及那种吃一块就能顶七八个小时的月饼,都是极其实用的,我每样都买了几件,托飞行员一并带回去,希望斯大林同志能组织专家进行研究,那里面有很多技术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拉夫罗夫写给斯大林的信。作为苏联有名的地质专家、石油勘探专家,这个老头子多次得到斯大林的亲自接见,直达天听那是寻常事耳。现在斯大林就坐在办公室里,饶有兴趣的看着他的信,而那些训练有素的特工们正在反复检查着拉夫罗夫寄回来的几件电器。拉夫罗夫当然不可能害斯大林,但是小心无大错,事关国家领导人的安全,马虎不得。

信已经看完了,斯大林将它递给贝利亚,等后者看完之后问:“你怎么看?”

贝利亚谨慎地说:“拉夫罗夫教授是著名的实干派,最讨厌的就是夸夸其谈,能得到他这般夸赞,想必是对中国同志的表现十分满意了。”

斯大林说:“是啊,这个古板的老头子,他的足迹遍及整个苏联,见过的人多了去了,极少有人能得到他这么高的评价。”捏着下巴若有所思:“看样子我有点小看中国同志了啊……要不要派一个级别高一点的人到延安去调查一下,以掌握更真实的情况?”

贝利亚说:“这样做会引发外交风波的,斯大林同志。这段时间重庆政府已经通过外交部向我们提出多次抗议了。”

斯大林冷笑:“什么时候轮到他们冲我指手划脚了?”

钢铁大叔对外交的看法其实很简单:外交这玩意儿就是一门扯淡的艺术,没卵用。如果你实力比我强,我跟你谈判也没用;如果我实力比你强,也就用不着跟你谈判了,直接瞄准了怼过去!所以得知老蒋因为苏联跟延安突然接近而跳起来抗议之后,他只是不屑的笑笑。

不得不说,186在这方面也得了钢铁大叔的真传,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老蒋、老美、阿三、南越……连苏联都被干了。

贝利亚坚持自己的看法————斯大林喜欢听话的人,但是不喜欢应声虫,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点反对意见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暂时还是不要派级别太高的人过去,因为这样会让中国同志产生一些不恰当的联想。”

斯大林沉吟片刻,说:“那就等白俄战役结束之后再说吧。贝利亚,你多关注一下延安这边,我对此很感兴趣……对了,拉夫罗夫同志送回来的食品呢?”

贝利亚说:“几个小时前就安排两位同志试吃了,他们说非常美味,营养丰富,尤其是那个月饼,正如拉夫罗夫同志所说,吃了一块几个小时都不会饿。”

斯大林说:“拿一块过来让我尝尝。”

马上就有一块军用月饼送了上来。

斯大林尝了两小块,连声称赞。军用月饼含糖量偏高,中国人对此可能有点儿不适应,但是对苏联人来说那就是美味无比了————苏联人的饮食一向偏向于高热量、高糖份,做菜的时候油和糖跟不要钱似的用,各种巧克力、糕点之类的甜品简直就是毛妹的致命杀手,离了这些玩意她们都活不下去了,所以这玩意跟苏联人的口味简直天打雷劈一样合拍。他一连吃了好几小块,明明没有吃多少东西,感觉肚子就饱了,浑身满是力气,估计几个小时不吃东西都不成问题了。他笑着对贝利亚说:“果然是好东西,比我们的黑面包强多了啊。”

贝利亚说:“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跟中国同志沟通沟通,看能不能从他们那里买一点运回来,作为我军的口粮甚至伤残军人的福利?要知道,这些年同志们的胃可被加了大量剧末和矿粉的黑面包折磨得太狠,也该吃点好东西了。”

斯大林说:“嗯,这个就不用再额外派人去了,让拉夫罗夫跟他们谈判,看能不能引进……我们的运输机送人送资料过去之后每次都空舱返回实在太浪费了,多少要带点东西。”

于是,拉夫罗夫很快就找上了陈部长,商量购买军用月饼的事宜。谈判出乎意料的顺利,陈部长一口答应下来,不过他们不要钱,要运输机,里-2运输机,而且是武装型号的,估计是拿去当轰炸机用。斯大林对此也没什么意见,里-2运输机的生产已经接近尾声,最多明年就该停产了,然后逐步退役,换装更优秀的运输机,这几千架里-2怎么安排就成了大问题,有人愿意拿出苏联需要的东西来换,就换喽!

月饼换飞机的生意就做起来了,越做越兴隆。八月份的时候,苏联红军一些精锐部队就吃到了这种香甜的军用口粮,赞不绝口。

然后吃过的红军士兵十个有九个拉肚子,倒不是月饼的质量问题,实在是肚子没什么油水,骤然吃了这样的好东西,有点反应再正常不过了。中国产的红星二锅头也开始出现在前线,每次战斗总能看到很多毛子蹲在战壕里,饭盒里装着小半饭盒的红星二锅头,就着半块军用月饼一顿狂饮,喝得醉醺醺的,然后哈着酒气打着饱隔,冲锋号一响立即端着莫辛纳甘跃出战壕乌拉……

这是中苏之间展开的最早的贸易,苏联得到了他们急需的优质军用食品,中国则得到了自己渴望的飞机。到1945年,中国已经用烈酒和食品从苏联换到了整整八十架里-2运输机,绝大多数都是当轰炸机使,炸得敌军血肉横飞。

第157章.一五七 恐怖的坦克

整个延安就像一个巨大的蚁巢,无数边区军民化身工蚁,紧张地忙碌,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在186的号召下,八路军一个团开赴庆阳,在苏联专家的带领下展开石油大会战,争取在年底打出油来;一个团开赴榆林神府县,同样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之下打响了煤炭会战,没别的任务,就是挖煤,挖得越多越好。同样的,延安也拉开了石油会战的序幕,延长油田的工人骤增百倍,两台钻井机以惊人的速度组装起来,然后不管不顾地开钻,那难听的声音响彻荒原。

各个配套工厂同样也在争分夺秒地建设,人手实在不够,只好把老百姓也给组织起来,一天管三顿饭,再给两毛钱的工钱。当然,管那三顿饭都是薛剑强从现代买回来的野战自热食品,比如说脱水干米饭快餐什么的,四五块钱一份,便宜得很,当兵的见了这些玩意儿就想吐,但是对于四十年代的士兵和老百姓来说,却是过年都吃不上的美味佳肴,吃得他们干劲十足,很多老百姓不好意思的表示不用给工钱了,这样的伙食已经超出工钱十倍了。让人崩溃的是,不少第八战区的国军士兵也跑过来打工混饭吃,他们实在是受够了那没有一点油水的霉米饭了。军官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也没法管,只是提醒士兵们在那边吃饱了饭要记得回来,还有,领到工钱在那边买了烟啊酒啊之类的好东西,是不是该孝敬一点给他们?

各工程的进度非常紧,竞争氛围异常激烈,尤其是油田和炼油厂之间的竞争,都有点儿红眼了。186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强调,石油非常重要,有了石油就有了一切,鼓励大家鼓足干劲,尽早打出油,出好油,所以油田工人一天到晚跟打了鸡血似的。炼油厂项目的工人压力山大,谁也不知道那帮神经病什么时候打出油来,如果那边打出了工业油流而他们还没有把厂房建好,玩笑就开大了,所以,咬牙干吧,拼进展,拼质量,拼效率,反正材料管够,怕个毛!

各所军校也已经开课了。

所谓的军校……其实根本就没个军校的样。比如说中国第一所炮兵学院,校址就是一座山神庙;航校的校址则是粮站————原来的粮站已经搬走了,腾出地方给他们上课;装甲兵学院干脆就连校舍都没有,就是把一个个集装箱对接起来打通了,拼凑起两三百平方米的内部空间,然后大伙就在里面上课,虽说有电风扇,但是大家还是热得汗流浃背。对了,所有学员一律睡集装箱,人太多了,住房安排不过来,也没有余力去建新的住房,都到集装箱去凑合吧。他们住的集装箱自然没有苏联专家的那么好,只有电,没有水,没有空调,郁闷得很,而且一个集装箱里塞三张铁架床,住六个人,空间紧张得很。不过学员们并不会抱怨条件艰难,集装箱再差,也总比窑洞强吧?塞了这么多铁架床空间是紧张了点,但是也总比一个班挤一块滚通铺强吧?

工人们表示顶楼上:他们也住集装箱,而且一个集装箱塞四张床,每张床睡两个人……那滋味,自己想象吧。但是————必须强调,这仍然比睡地窝子强很多,甚至比呆在他们那四面漏风的家里强很多。幸福其实很简单,比烂就行了,睡集装箱比滚通铺睡地窝子强,所以睡在集装箱里的人们就觉得很幸福。

直接后果就是陕甘宁边区的棚户区急剧扩张,从延安到榆林,从富县到庆阳,到处都有集装箱房的身影。老革命们充分发挥物尽其用的精神,几个集装箱叠到一块就成了一幢小小的楼房,节省地皮多多,节省时间多多,就是上楼下楼的时候有点困难,得爬梯子而已。到后来,睡集装箱简直就成了一张名片,在集装箱里睡过的几个月的人跑到外面去,只要说出自己睡过集装箱对方立即就恍然大悟:哦——陕甘宁边区的!

大家都很忙,薛剑强当然也不好意思闲着,这段时间他就没个停下来的时候,不是在运输各类机械、物资,就是在运输各类机械物资的路上。他要把这边的水产品、贵金属运过去出售,换取资金,然后从那边采购这边需要的东西再运过来,同时还有数量庞大的军火需要运输,真的是累得口吐白沫。也多亏有他,在短短一个月之内边区就攒起了大批工业设备,在建设油田和炼油厂的同时,还足够建一批水泥厂、炼钢厂、机械厂、发电厂、煤炭厂、化肥厂、食品厂、纺织厂。当然,军工厂也少不了,两条63式自动步枪、一条56式冲锋锋、一条56式班用机枪的生产线已经搬过来了,两个子弹厂的设备也很快就会搬过来,只要培养出足够的工人,这些设备全力开动,每年至少能产十万支步枪和冲锋枪,六千挺机枪,五千万发子弹。这点产能对比现代仍然是不值一提,但是对于严重落后的中国来说,已经是很恐怖的了。全党全军的军工人才都集中到了这里,这些项目的保密程度也到了极严苛的地步,就连向中央汇报进度的时候都是用某某工程来代指。

不过,现在有一个保密程度更高的项目了。

装甲兵学院那简陋的训练场地,帆布被掀开,然后仔细的折叠起来,十几辆矮车身圆脑袋,扛着两根细长的炮管的“坦克出现在大家面前。前来参观的中央首长,还有几十名从苏联调回来的华籍苏联装甲部队士兵都露出惊讶的神色。他们大多和苏联红军一起,经历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科决战,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乌克兰的平原上,白俄罗斯的白桦林里,到处都有他们奋勇冲杀的身影。在苏德战场上,一名装甲兵的生命如同蝼蚁一般短暂,能从开战之初活到现在的,无一不是身经百战的精英,所以斯大林在下令放人的时候前线路苏军将领着实肉疼了很久。这些精英参加过水平最高的装甲对决,见过识广,看到这玩意儿的时候,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怪异!

没办法感觉不怪异。多炮塔神教确实流行过,不过那是三十年代,二战爆发之后多炮塔神教迅速被扫进了垃圾堆,取而代之的是口径更大、威力更强的独门火炮,这玩意一反常态玩起了中口径双联装,搞毛啊?

“这个……是自行高射炮。”薛剑强向在场所有人介绍,“它并不是真正的坦克,那两门炮并不是坦克炮,而是57毫米高射炮,射速为每分钟一百二十发到一百五十发,火力相当惊人。”

这拨装甲精英的代表,英气逼人的杨咏福皱着眉头说:“薛同志,我必须提醒你,射速再高的高射炮,始终是高射炮,也许它可以通过平射对轻型装甲目标和步兵实施火力压制,但是它始终无法取代坦克。我们需要的是防御能力较强、火力强悍的坦克,而不是射速超高的射自行高射炮。”

一众装甲精英连连点头,心有戚戚焉。

薛剑强嘿嘿一笑,指向远处一台正在忙活的起吊机:“认识那玩意吗?就是被吊着的那玩意。”

认识,当然认识!就一大块钢板嘛,黑黝黝的,两米多高,三米多宽,看着就吓人,现在起吊机正努力的将它竖起来固定好。几位装甲兵的精英们对视一眼,跳上三轮车飙过去,等那玩意被固定好之后就进行测量,还这敲敲那敲敲,折腾了一通,吐着舌头跑回来报告杨咏福:“一块均质轧制钢板,厚达150毫米,那硬度……瞅着不比T-34的正面装甲逊色,甚至跟虎式的正面装甲不相上下!”

薛剑强说:“我说这辆自行高射炮发射的穿甲弹能打穿那块钢板,你们信不信?”

装甲精英们齐声叫:“不信!”当然不信,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也不过102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最多150毫米,苏联的坦克122毫米口径大炮都装上去了,也很难在一千米距离有效击穿。这个什么自行高射炮,那口径还不到60毫米,它能打穿?那才叫见鬼了!

薛剑强也不多说,只是对着对讲机叫:“那边的,赶紧把凝胶假人摆好……就按装甲兵车组乘员分布那样摆,我要开始了!”

对讲机那头回答得爽快:“没问题!”

然后薛同志就跳了上去,打开舱盖,叫:“来几个会开坦克会瞄准的帮帮忙,我要给首长们作一次实弹表演!”

精英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不该去。一来他们对这种号称自行高射炮的玩意儿很好奇,总想试试,一方面,这么小的炮是不可能打得穿这么厚的钢板的,他们有点怕丢脸。杨咏福叫:“我去!”跳上了坦克。然后又上了两个,一一钻了进去。舱盖关闭,炮塔一旋,一通乱七八糟的忙活之后,这辆80式自行高射炮开始移动了。刚开始它移动得并不流畅,毕竟是刚到手的装备,还不熟悉嘛。不过它的速度很快就加快了,履带隆隆转动,泥土飞扬,地面为之微策震颤,在场的将领们无不微微吸着凉气:如果几十辆这样的玩意儿一起冲锋,那将是什么样的场面?只怕还没打对手就尿了吧?
首节 上一节 145/5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贞观唐钱

下一篇:最强特种兵之龙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