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161节

赵无忌之事虽然传得沸沸扬扬,但是他毕竟身份低微,不过一知县耳,是以朝廷诸臣虽然重视,然而重视的程度终究有限,今日朝堂上的主要议题,还是大明明年的执政思路和方向。

礼部尚书何吾驺首先出列说道:“皇上,如今京师纷纷传言,西北神木知县赵无忌迎娶林丹汗之女,更是私自出兵与察哈尔部携手作战与塞外,勾结外虏,心怀不轨,望皇上明察。”

崇祯昨夜没怎么休息,如今睡意如潮水般一阵阵袭来,令他觉得疲惫万分,他强忍睡意,开口说道:“此事骆养性也跟朕禀报过了,不过一切皆是传闻,事实真相如何,还未有确凿证据。”

何吾驺说道:“皇上,所谓无风不起浪,西北之地,本已流贼肆虐,局势糜烂,若是再有内贼勾结外虏,里应外合之下,万一有变,只怕局势一发而不可收拾。”

崇祯听了,内心一阵烦躁,他紧锁眉头,默然不语,温体仁见状,出列说道:“皇上,此传言如今沸沸扬扬,显然并非空穴来风,定有实据,只怕传言为真,西北重地,不容有失,老臣不论真假,可以暂时拿下赵无忌,查明事实后,再行定夺。”

刑部右侍郎文震孟也出列说道:“赵无忌身为明臣,却私下与蒙古和亲,又擅自出兵塞外,无法无天,嚣张跋扈,请予重惩。”

崇祯一时拿不定主意,便看向杨嗣昌,杨嗣昌开口说道:“皇上,此事无凭无据,难以定夺,臣没有看法。”

崇祯想了一想,说道:“赵无忌毕竟是有功之臣,无凭无据将其拿下,必伤功臣之心,暂且先调查清楚再说罢,朕不是昏君,不能以传言处分大臣。”

眼看崇祯将此事一笔带过,诸臣也就不再提起此事,而又谈起了对后金的战略来。

皇太极此番轻易入关劫掠,纵横宣大地区,如入无人之境,百姓和朝廷都是损失惨重,崇祯事后也从重处理了一批临战不力的将领和大臣。

痛定思痛之下,如今朝堂上不少官员,都主张集中兵力,与皇太极决战,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毕竟后金势头越来越猛,若是每年都来大明劫掠一番,这代价是大明朝廷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的。

虽然国库空虚,崇祯穷的叮当响,衣服破了都舍不得扔,打了补丁继续穿,但是朝堂上的大臣们可都是身价不菲,谁家没有几处产业,后金若是再度来攻,他们的产业也将不保,是以这些大臣们都是坚定的主战派,力主与后金决战。

杨嗣昌则独排众议,力主攮外必先安内,主张先剿灭流贼,而后再与后金决战。

杨嗣昌打了个比喻,很有意思,他把大明比作一个人,京师是头,中原是心腹,边境是四肢,他认为流贼肆虐中原,好比病痛在人的内脏处,危害最大,是心腹大患,必须首先根除,至于四肢的病痛,可以拖后再说。

崇祯见他比喻新奇,说的也颇有道理,一时又是拿不定主意,身体又觉得乏了,于是今日这场朝会,什么也没有决定下来,便匆匆结束了。

崇祯也不吃午饭,回了寝宫,便睡了一觉,直到日头西斜,方才醒来,这才觉得恢复了一些精神。

只是醒来之后,想起种种困扰,崇祯再度愁眉不展,只觉执掌这老大帝国,千头万绪,殊为不易,尤其是赵无忌之事,总让他有一种如鲠在喉,上下两难的感觉。

房门被人悄悄打开,一个瘦小的身影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不一会便来到了崇祯背后。

一双纤细的小手忽然捂在了崇祯的眼睛上,一把稚嫩的女声响起:“猜猜我是谁?”

崇祯笑着扯下蒙在眼上的双手,转身抱起年仅七岁的长平公主,放在膝上,笑着说道:“朕就你一个姑娘,古灵精怪的,不是你又是谁?”

长平公主是周皇后所生,崇祯有好几个皇子,但是女孩却只有长平公主一人,是以分外宠爱,一向视为掌上明珠。

长平公主抓着崇祯的衣服,看着崇祯说道:“父皇又瘦了。”

崇祯叹了口气,脸色慢慢暗淡了下去,长平公主仰着头说道:“父皇可是有心事?”

崇祯说道:“朕一手提拔起来的赵无忌,勾结蒙古林丹汗,有不轨之心,意图谋逆。”

长平公主讶然说道:“莫非是做出春江花月夜的那个才子赵无忌?”崇祯点了点头。

长平公主扯着崇祯的衣角,两只大眼睛一闪一闪地说道:“那他莫非是个傻子?”

第二百三十六章遁去的一

崇祯皇帝听了,哈哈大笑,满腹的心事顿时被一扫而空,他用力地在长平公主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笑着说道:“我儿切不可胡言乱语,第一才子如何会是个傻子?”

长平公主天真地说道:“女儿虽然年幼,跟在父皇身边久了,也知晓一些天下大势,听闻林丹汗今年差点被后金给灭掉,几近穷途末路,都说人往高处走,赵无忌若是不傻,父皇这么看重他,他为何去投靠蒙古?难道蒙古比大明更好吗?”

崇祯心头一震,眼前似是泛起一丝光明,他喃喃自语说道:“是啊,赵无忌一向精明过人,怎么会舍弃大明,投靠蒙古,莫非其中另有隐情?”

他想了半晌,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心忖赵无忌政绩斐然,也颇通军事,莫非是敌军的离间之计?

他越想越觉得事实真相就是如此,正沉吟间,长平公主已经扯着他的衣角撒起了娇:“父皇,听说龙虎山张天师已经来到京师,长平想去见见他。”

皇宫内的一处房间内,两个道人正在此处,其中一人年约五十余岁,三缕长须,仙风道骨,隐隐有出尘之相,另一人十五六岁,像是他的弟子,侍立一旁。

龙虎山第五十一代天师张显庸正襟危坐,双目微闭,半晌一动不动,似是早已神游天外。

那小道士静立许久,终于按捺不住开口说道:“真人,为何我们要来京城呢?您不是常说我们出家之人,不问世俗之事吗?”

张天师微微张开眼睛,长长吐出一口气,这才说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青峰子,你跟随为师多年,这么浅显的道理,你还参悟不透吗?真是让为师失望。”

小道士惭然说道:“师父教诲的是,徒儿孟浪了。”

张天师慢慢说道:“本朝太祖曾与刘伯温问卦,询问大明气运几许,刘伯温曾言‘遇顺则止’,为师曾以此四字起了一卦,却显示一片混沌之中,天意渺渺,大明三百年江山即将色变,华夏子民改服易帜,已是不远矣。”

小道士不解地说道:“师父不是曾经说过,江山更替,也是自然之理,我辈出家之人,不可横加干涉吗?”

张天师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徒弟,说道:“若是异族入主中原,百姓生灵涂炭又将如何?如今天象异象频出,经久大旱,颗粒无收,民间更是战乱不休,流贼四处肆虐,我辈之人又岂可袖手旁观?”

小道士恍然大悟,说道:“原来恩师打算出手拯救大明江山?不过我龙虎山也只以道法见长,莫非恩师打算为西北祈雨?”

张天师哑然失笑,说道:“天道有常,岂是人力所能挽救?为师此来,只为验证一个推测而已。”

小道士问道:“推测?”

张天师嗯了一声,说道:“为师十年前占卜了一卦,虽然卦象大凶,却显示天意茫茫之中,犹自留存了一线生机,局势并非不可挽救,若是能找到那遁去的一,则便会有英雄豪杰,挺身而出,拯救我汉家江山,挽狂澜于既倒。”
首节 上一节 161/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