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268节

李长庚:“皇上,老臣当真也没有办法了,福建两广那边并无官员的空额。”

“皇上,微臣以为在青州造船,却也无妨,后金多铎也曾是臣手下败将,别人惧怕后金,臣却是不怕,山东之地距京师甚近,也方便臣随时向皇上报告造船的进度,是以,臣愿去山东。”

第三百七十八章出任青州

崇祯看着眼前的少年,心中感动,不畏艰险,勇于任事,这样的官员不多了,卢象升算一个,洪承畴、曹文诏也是这样的人,当然还有自己最信赖的杨嗣昌。

“赵无忌,你要考虑好,青州府与皇太极的金州隔海相望,时常有小股鞑子跨海前来骚扰,你想要在那里造船,怕是多有不便,对了,”崇祯看向工部尚书张九德,“朕记得三宝太监下西洋所乘的宝船,似是在应天府督造的罢?对吧,张卿家?”

张九德这人,溜须拍马是个好手,又很会钻营,巴结温体仁很是得力,温体仁看他听话,才将他一手提拔了起来,但是要论起才能,他就比较不学无术了,骤然听到崇祯提问,他一时也不知道郑和的宝船是在哪里督造的,顿时便是张口结舌,啊了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话。

崇祯将目光自张九德身上收回,他看起来面色不变,实则心中已气恼万分,心忖此人身为工部尚书,居然连宝船的建造地点都不知道,迟早要寻个由头罢免了他。

“启禀皇上,臣记得三宝太监下西洋所用的宝船,确实是在应天府督造的,具体位置便在河西龙江宝船厂,不过自万历朝兵部尚书刘大夏烧毁了宝船的制造图纸后,宝船的制造技术便已失传,龙江宝船厂也就此衰落下去。”

说话之人正是赵无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他可谓是熟记在心,这名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在后世,深为广大人民所尊重和怀念。

“赵爱卿说的很对,”崇祯皇帝欣赏地看了赵无忌一眼,“不如爱卿前去南京造船?”

大明有南北两京,虽然首都在北京,但是南京是留都,所以那里也有一全套完整的官吏班子,六部尚书应有尽有,但都是虚职,那里一般是在京师中不得意的官吏才肯去的地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去青州虽然困难重重,但是,臣从来就不怕困难,臣大胆请皇上遣臣去山东造船。”

赵无忌这番话说的慷慨激昂,听得崇祯也是连连点头不已,“你当真想去山东?”

“只要于我大明有利,臣去哪里都是一样,何况南京龙江宝船厂废弛多年,早已不堪使用,倒不如另起锅灶从头做起。”南京官场也是一堆上官在那里压着,做事必然极不爽利,赵无忌还是喜欢大权独揽的感觉。

更何况南京那里就是一个养老的地方,赵无忌还想有所作为的话,就不能去南京,再说去南京有什么用啊,那里离中枢太远,一旦出了事也是鞭长莫及,只能坐视满清统一北方,不如去山东,若是皇太极胆敢入侵,自己也能率兵出阵,给予侵略者以迎头痛击。

“好!你既有心,朕便成全你,”崇祯再次看向李长庚:“李阁老,朕记得青州府知府张祥年事已高,称病向朕请辞多次,这次朕便许他告老还乡,回去养病,这青州府知府一职,便由赵无忌接任,吏部没有什么问题罢?。”

“皇上圣心独裁,老臣没有意见。”皇上既然决定了,再问他也只是走个过场,这一点李长庚还是心知肚明的,虽然他深恨赵无忌,但是此时也只能顺水推舟。

崇祯看向赵无忌,眼中含笑:“赵爱卿屡屡立下大功,早就应该升你的官,朕说过,爱卿的功劳朕都记在心里,你此番主动前去造船,其心可嘉,此番,朕便任用你为青州知府。”

赵无忌又惊又喜,没想到因祸得福,居然还能升官,赶紧磕头谢恩:“臣赵无忌谢皇上恩典,臣必将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起来罢,爱卿功劳累累,这也是你应得的,不过,”崇祯顿了顿,看向赵无忌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既然这庆记商行是爱卿的,那想必西北那些乡勇,归根结底,也是属于爱卿的罢?”

赵无忌瀑布汗,崇祯盯着兵权盯得很紧啊,“这个,按照募兵出资的比例来算,庆记大概有五分之二的份额,但庆记也不是臣一人所有,南京众多乡绅在其中也有股份,严格算下来,真要算是属于臣的士卒,也不过十分之一罢了。”

“嗯,如此多事之秋,募集乡勇、家丁护境安民,朕都是理解的。”崇祯见好就收,他也不想穷追猛打,毕竟赵无忌的兵一直都是在为大明而战,再说大明的官员,拥有家丁私兵的多了去,就拿卢象升来说,天雄军就是全部由他的同乡组成,也只认卢象升一人为主帅,祖大寿、吴襄等关宁将领也都拥有大量家丁用于作战,赵无忌在其中并不显得如何突出。

“不过爱卿毕竟是个文官,募集一定数量的家丁乡勇,用于保境安民也就可以了,上阵打仗自有朝廷官军在前,万一真有敌人大军来袭,登莱巡抚陈应元手握重兵,必要时也会支援于你,朕想来,给你六千家丁的名额,也就够了罢?”

不动声色之间,崇祯便限定了赵无忌在青州兵力的上限,六千兵马,足以保境安民,他若是想谋逆叛乱,旁边的登莱巡抚陈应元随时都能剿灭了他。

“皇上明鉴,毕竟青州也是在与后金对峙的前线,臣必须募集一定兵马以图自保,六千兵马足够了。”赵无忌募兵乃是为了保护百姓和自己管辖的城池,他并没有谋反之心,六千兵马的话,只要不是皇太极大军来临,便已经是富富有余了。

“既然如此,由于朕的失误,让爱卿这几日受了委屈,爱卿暂且先回去好好将养几天,再前去青州上任不迟。”崇祯还是很体恤自己这个能干的下属的。

李长庚在一旁气得吹胡子瞪眼的,眼看仇敌不但没死,还升了官,这感觉,当真酸爽无比。

“皇上,臣还有一件事要向皇上请示。”赵无忌猛然想起一事。

“哦?爱卿请讲。”

“臣打算在青州采盐,希望能得到皇上的许可。”赵无忌说这话的时候,有些心虚。

“不行。”崇祯回答的斩钉截铁,毫无商量的余地。

第三百七十九章归家

“食盐乃是盐政专营,你还是不要介入罢。”崇祯觉得有些痛心,好好一个少年俊秀,居然想去靠贩盐发财,这与混吃等死何异。

与后世不同,明朝的食盐生产和销售,是官方垄断的,官府的垄断也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毕竟食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味品,日常饮食必不可少,再好吃的菜肴,没了食盐,也会寡淡无味,垄断之下,贩盐利润惊人。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在明朝产盐卖盐,大概相当于在后世搞房地产,不但稳赚不赔,并且暴利无比。

这么巨大的利益,也吸引了大量的权贵和高官参与其中,分一杯羹,几百年来,日益腐化之下,等到了崇祯这个时候,拥有背景的私盐贩子大行其道,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市场,私盐的产量甚至达到了官方的纲盐产量七八倍之多,大量理应缴纳入国库的收入,被大小官员和权贵们所分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流入了朝廷的国库。

不过赵无忌可不是打算对食盐系统动手,那里权贵高官云集,劣绅土豪更是犹如过江之鲫,赵无忌并没有实力,也没有打算和这些实力强大的派系们硬刚。

“启禀皇上,臣并非是打算卖盐,臣将来造出大船,出海捕鱼,捕获的鱼获,要么晒干,要么制成腌鱼、咸鱼,没有食盐,臣如何保存打来的大量鱼获?”赵无忌知道崇祯误会自己了,赶紧向皇上解释,“腌鱼的食盐用量过于巨大,若是从市面上购买,难免耗费太多,所以臣打算自己采盐,并不对外出售,只用于和记商行内部。”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崇祯觉得自己又误会赵无忌了,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这个可以同意,毕竟自己在和记可是有着九成股份的,省去买盐的钱,也是给自己省银子,既然不对外出售,自己对盐政的那群官吏也有了交代。

“原来爱卿采盐,是为了腌鱼用的,朕准了,不过你可不能私自对外售盐,否则朕饶不了你。”该交代的还是要交代一句,免得他年纪轻轻越了线。

“皇上,产盐售盐一向都是由盐政专营的,皇上开了这个口子,老臣担心下面那些盐政官员不服,闹将起来。”李长庚做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其实是不想让赵无忌从事盐政,躺着赚钱。

崇祯一声冷笑:“闹?朕巴不得他们闹!他们若是敢闹,朕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崇祯现在手里有了赵无忌这个理财高手,底气足了很多,他对如今盐政的种种乱象也早已不满,好好一项赚钱的买卖,让这些人给做得都快亏损了。

这些人若是闹起来,正好趁势让赵无忌出手,主持盐政,把上上下下的种种弊病流毒好好清理干净,没准又能每年增收几百万两。

没办法,崇祯被户部多年的财政亏空都快给逼疯了,整天想着弄钱的大计。
首节 上一节 268/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