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358节

杜红儿眼放异彩,颇有些崇拜地看向赵无忌,大人的办法就是多,大人说能做到,就一定能做到。

“红儿,我有件事需要人去做,我想来想去,还是交给你去办,最适合。”赵无忌说道。

“大人请讲,妾身洗耳恭听。”

“所谓知己知彼,我打算在后金内部,也建立一条秘密的情报组织,红儿你以为如何?”

杜红儿皱起好看的眉毛,低着头沉思了半天,方才抬头嫣然一笑,“大人算无遗策,想必心中早已有了主意对吧?”

“嗯,”赵无忌点了点头,“你不必亲自前去,深入敌后,危险极大,非有大勇敢大智慧之人不可,本官打算设置明暗两条线,齐头并进。”

“敢问大人,何谓明暗两线?”

“明面上,你可以组织一条商队,从事大明与后金的贸易,当然,钢铁这种战略性物资不能对他们出售,只能向他们出售香水,玻璃这些奢侈品,敌人的钱也是钱,有钱为什么不赚。”奢侈品无助于后金的民生,可以放心大胆地出售给他们,赵无忌想要利用奢侈品,把后金抢掠而去的钱财再赚回来。

“至于暗线,当然就是秘密的派人潜入后金,慢慢地在那边扎下根来,时机成熟后,再一点一点往大明传回情报。”这就是赵无忌的双管齐下之策。

“哦,大人原来是这个意思,”杜红儿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大人有令,红儿自当遵从,待红儿回去便开始筹备此事。”

“从长计议,不必着急,时间还来得,无论明线还是暗线,一定要以不能暴露自己为第一要务,非万分紧急之时,不要动用暗线的力量。”赵无忌说道,“此外,明线的商队,以弗朗机人或是倭人为首最佳,这样也能比较容易地取得后金那边的信任。”

杜红儿嗯了一声,开始在心中斟酌前去后金的人选,赵无忌的手指轻轻敲着案几,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数日之后,庆记、和记属下的所有店铺,几乎是同一时间,开始在青州府的各个府县内发售蜂窝煤和配套的煤炉子,蜂窝煤一文钱可以买三块,煤炉子五十文一个,凡购买煤炉子赠送十块蜂窝煤。

与此同时,各个府县的城管大队也纷纷贴出告示,凡是家庭困难无力购买煤炉子者,凭当地里正提供的证明材料,可以免费领取两个煤炉子,每户只能领取一次,必须是青州府本地民众方可领取。

告示一出,顿时城管大队门庭若市,各地的城管大队门前,每天都有大量的百姓拿着证明材料在排队,然后欢天喜地带着两个崭新的煤炉子回家。

用过蜂窝煤的百姓互相传告之下,慢慢地几乎整个青州府的民众都喜欢上了这种既好用价格又不贵的取暖工具,往年花费不少钱购买柴火,不抗烧,还占地方,如今换用蜂窝煤,两块煤就能让一家人暖暖和和地睡一宿觉,炉子上面平时还能烧开水,又没有木柴那种滚滚浓烟,可谓优点多多。

庆记、和记雇佣了大量的工人,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生产煤炉子与蜂窝煤,以满足来自青州府各地民众的需求,临淄的工坊内,雇工们流着汗,将运到此处的煤块砸成小块,然后再将煤粉与黄土混合,加上水,最终制成蜂窝煤。

往年的这个时候,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们只能愁容满面地待在家中坐吃山空,今年冬天的青州府,庆记、和记两大豪商拼了命的招人,工钱给的足,还包班上的饭食,雇工们虽然干得辛苦,心里却都是甜滋滋的。

看青州府今年对蜂窝煤的需求,自己这份工能一直做到明年开春,不但整个冬天一家人的吃用有了下落,还能攒下些钱来,听说开春之后,赵知府还要修一条老长老长的水泥路,到时雇的人只多不少,那工程大的,干到明年夏天都未必能干完,怀着对将来的期待,雇工们劳累并快乐地不懈工作着。

自从赵大人来到青州,百姓们都感觉日子越过越好了。

第五百零二章老骥伏枥

青州府衙,赵无忌的书房内,顾炎武坐在赵无忌对面,身子挺得笔直,眉眼间隐隐有疲倦之色,但依然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样子。

“遵照大人的命令,为了满足整个青州府百姓的供暖需求,属下特别在煤矿那边加雇了一千人,夜以继日地开挖煤炭,此外蜂窝煤、煤炉制作工坊那边也额外雇佣了八百多人,加班加点干活。”

“嗯,宁人,辛苦你了,民众百姓冬季的供暖是如今青州府头等大事,天气如此寒冷,若是煤炭煤炉的生产速度跟不上,百姓们可就要受冻了。”赵无忌说道。

“请大人放心,煤炉近期需求减弱,青州府的百姓家中基本都买了煤炉,煤炉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属下打算这几日便将一部分人手转到煤炭工坊,目前整个青州府煤炭供应稳定,各地销售点蜂窝煤库存充足,绝不会影响到百姓们的冬季供暖。”

“大人免费赠送煤炉、成本价出售蜂窝煤真是一步妙棋,如今不论是工坊里的雇工,还是街头巷尾的百姓,到处都在议论,说道大人是爱民如子的好官,说以前他们都误会大人了,自大人来到青州府内,百姓们都感觉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顾炎武很尊敬地看着赵无忌,赵无忌虽然和自己年龄相仿,但是眼光手段和能力比自己可是强的太多了。

“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安抚人心,其实也很简单。”赵无忌端起身边案几上的茶盏,啜了一口茶,信阳毛尖独有的香气顿时在嘴里弥散开来。

“听说大人准备开始造船了?宁人虽然愚钝,也愿在其中出上一份力。”顾炎武突然想起了造船之事,说道。

“确有此事,不过宁人你这么忙……”赵无忌话音未落,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赵无忌,你要造船,为何不来找老夫?”

随后房门被推开,宋应星抚着胡子,含笑走了进来,“宋先生来了。”赵无忌急忙站起身来说道,

“且坐,且坐,”宋应星示意赵无忌等人落座,自己也找了个椅子坐下,这才笑着说道:“听说大人准备造船,老夫对此略有心得,加之泛舟海疆也是老夫向来的夙愿,一时心痒之下,便前来向赵大人讨个差事。”

宋应星已经五十多岁了,看着他那已经有些斑白的头发,赵无忌惊喜中又有些担心,“造船繁琐而又辛苦,先生已是知天命之年,学生一时也没敢劳烦先生。”

宋应星毫不在意地挥了挥手,说道:“老夫身子康健着呢,赵大人无需担心,”随后他又看向赵无忌身后那摞的一排排的箱子,眼中亮起异色,“这些,就是昔年三宝太监下西洋所乘坐的宝船图纸罢?”

“宋先生说的不错,正是如此。”

宋应星站起身来,快步走上去,伸手打开一个箱子,抚摸着里面一本本的资料,赵无忌注意到,他的手因激动而微微有些颤抖,“这,这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啊,没想到老夫有生之年,竟然还能看到宝船重现天日的这一天,天佑华夏,天佑华夏啊!”

宋应星的眼中隐隐有泪花闪动,仿佛又想起了大明国力鼎盛之时,巨无霸般的宝船纵横四海,威震八方的情形。

宋应星转过头来,看向赵无忌,“赵大人请放心,老夫就是拼了这把老骨头,也会努力把宝船造出来!”

“既如此,就有劳宋先生了,赵某会派归庄协助先生。”既然宋应星主动请缨,他又确实也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赵无忌便答允下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看着宋应星在那边翻动宝船资料的背影,赵无忌心中突然浮现出三国时期曹操曹孟德的这几句诗。

半个月后,赵无忌背着手,站在一处高高地山崖上,俯瞰着下面的一片平地,宋应星、顾炎武、归庄等人也都陪伴在侧,不远处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潮涨潮落,浪花如雪。

这处正是一个天然的深水港口,宋应星带着归庄,在乐安县一带足足跑了七八天,最后方才决定选择这里作为船坞所在地。

赵无忌侧身看向身边一个老者,“孙老,您看此地如何?是否可在此建设宝船的船坞?”

这老者身材瘦小,因常年在水边劳作,他的脸上密布皱纹,满是风霜烈日留下的痕迹,老者穿着一身粗布衣衫,有些地方已经破烂,胳膊肘上磨出个破洞,露出里面古铜色的皮肤来。

在赵无忌面前,老者显得十分的拘束不安,听得赵无忌问话,他被吓了一跳似的连连摆手:“大人唤我孙老四即可,粗鄙之人,当不得大人如此称呼。”

明朝工匠地位极低,宝船厂荒废已久,又是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方,孙老四平时看到个官府的差人都要作揖行礼,如今骤然见到赵无忌这样的大官,紧张得跟什么似的。
首节 上一节 358/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