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359节

“孙老不必紧张,”赵无忌温言说道,“您且看这里地势,与南京的宝船厂相比如何?”

一提到专业性的问题,孙老四立刻就不紧张了,他手扶额头,全神贯注地眯着眼四处打量了许久,这才转身返回,躬身说道:“这片地方选的甚好,很适合建造船坞,虽然地方不如当初的宝船厂大,但是也足够可以造出宝船了。”

“如此甚好,你们宝船厂,这次一共会来多少人?”赵无忌问道。

孙老四脸上露出一片黯然之色,“多少人?呵呵,不怕大人笑话,这次随小老一同而来的八十三人,就是全部了。”

赵无忌闻言吓了一跳,龙江宝船厂鼎盛之时,造船工匠据说有好几万之多,如今二百年过去了,居然就剩这么点人了?

前日自南京来到青州府的八十多个宝船厂工匠,赵无忌还以为是船厂的先头部队呢,“孙老,宝船厂就剩这么点人了吗?”

孙老四点了点头,“据俺爹从前说,想当年船厂鼎盛的时候,共有工匠五万多人,自三宝太监以后,朝廷实施海禁之策,再不需要宝船,这些年,船厂每年只能接到零散几艘小船的活计,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很多人实在过不下去了,于是纷纷离开另谋出路去了,这些年过来,慢慢地就没多少人了。”

“活计少,就赚不到钱,像小老这样,实在是祖宗留下祖训,不得让这门祖传的手艺失传,否则小老怕也早早改行谋生去了,如今前来青州的这些人,每人的祖上都是当时的能工巧匠,他们与小老一样,为了祖传的手艺不至于失传,还在苦苦支撑,若非皇上有令,命小老等人来此造船,只怕再过个三年五载,我们这些人也都皆尽散去了,虽然祖训难违,但我等也要吃饭啊。”

赵无忌心中有些沉重,我们的祖宗留下了多少好东西啊,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好东西最后都没有留下来。

轻轻拍了拍孙老四的肩膀,赵无忌和颜悦色地说道:“老人家请放心,这里正是你们的用武之地,本官要造很多很多船,你们的薪水也一律按照最高的标准发放,绝不会让你们有后顾之忧。”

安慰了孙老四之后,赵无忌就跟宋应星,顾炎武以及孙老四等人商量起船坞的建设来,孙老四建议船坞建在离海岸稍远处,以免遭受风浪袭击,另外,还要雇人开挖一条宽阔的人工河通向船坞。

据孙老四说,宝船体积庞大,重量也是惊人,这年头的船都是用木头建造,木头之间用铁钉联结,宝船沉重,经不起拉拽,所以只能挖一条大河,船造好后,放水入船坞,让船自然浮起,然后沿着大河驶入大海。

提起将来造船厂的机构,孙老四又以龙江宝船厂的经验,建议赵无忌设立三个部门,据他说,宝船厂原有的编制乃是三个部门,督察司,提举司(负责造船),指挥厅(指挥造船),而提举司再分为四厢,一厢制木梭橹;二厢制造船木、铁件及缆;三厢修补旧船;四厢制造棕篷等物。

这种专业问题,自然要交给专业人士去做,于是赵无忌就放手让宋应星带着归庄,和孙老四讨论商量船厂的建设问题,不过某些关键性的环节,赵无忌是一定要发挥穿越者的优势给予指点的。

“本官以为,将来的造船材料会逐渐从木头改为钢铁,船厂的建设也要考虑这一点,要从长远处布局,另外,凡是造出的战舰,一律至少也要在甲板上再铺设一层铁板,条件允许者,可以全船都包上铁板,加强防护。”赵无忌说道。

“这不妥罢?”孙老四惊讶出声,“加装铁板会增加整船重量,铁价昂贵,也会提高成本,这也就罢了,此外,钢铁厚重,岂不是入水即沉?如何能以钢铁造船?”

第五百零三章郑芝龙

听了孙老四的话,赵无忌笑了笑,吩咐人取来一个铁皮茶壶,堵住壶口,扔进水中,只见那茶壶在水里上上下下,就是沉不下去。

赵无忌含笑说道,“孙老请看,这铁壶也是钢铁制成,为何就能浮在海上呢?”孙老四听了,讷讷地说不出话。

“这是因为,海水有浮力,是浮力把铁壶托了起来,让它不至沉没,所以只要浮力足够大,钢铁造船是完全可能的。”赵无忌说道。

“师父,既然同样存在浮力,可是为什么铁块会沉没,而铁壶就不会沉没呢?”归庄问道。

“问得好,”赵无忌暗想,阿基米德对不起了,这浮力定律如今是我赵无忌的了,“为师经过研究发现,水中存在浮力,至于这浮力的大小,等于这件物品排出的水的重量。”

“例如纯铁块,它排开了同体积的水,同体积下,水比铁块轻,所以浮力承受不住铁块的重量,铁块会下沉;把铁块打造成铁壶,铁壶会排开数倍于铁块的水,这些水的重量大于铁壶,这样铁壶就不会沉下去,这叫做浮力定律。”赵无忌说道。

说罢,赵无忌现场再度演示了一遍,首先他取回铁壶,又找来一块与铁壶同样重量的铁块,将这两者分别放入一个已经满溢了的大盆中,铁块入水,从大盆中排出了一小杯水;铁壶入水,从大盆中足足排出了一小盆水。

赵无忌指着一小杯水说道:“请看,小杯水的重量远远低于铁块的重量,也就是说浮力远远小于铁块重量,所以铁块浮不起来。”

随即,赵无忌又指着那一小盆水说道:“而这一小盆水的重量,远远大于铁壶的重量,也就是说浮力大于铁壶重量,所以铁壶能浮起来。”

归庄好奇地上前,取个天平来,把小盆水和铁壶分别放置两端,果然是小盆水更重一些,众人于是都是心悦诚服。

“本官对于造船其实是个门外汉,但是这个浮力定律却是用之四海皆准,本官希望诸位善加利用这个定律,早日造出实用化的铁船来。”赵无忌含笑说道。

宋应星捻着胡子说道:“钢铁能浮于水面的现象,其实据史料记载,古人也曾观察过这种现象,但是皆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夫虽然也知道此等现象,却也是不知其原因为何,而今赵大人的浮力定律,却将这里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再者,”宋应星顿了一顿,又说道:“钢铁冶炼困难,得来十分不易,而木材则极其容易获得,再加上木材浮力更大,老夫想来,这也是几千年来,铁船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因之一罢。”

归庄也说道:“学生有一倭人朋友,据他说早在五十年前,倭国织田信长时代,便有在木船上覆盖铁板,以抵抗火攻的例子,倭国将这种甲板上盖着铁板的木船称为铁甲船,所以孙老,以铁甲覆盖船体早已有先例。”

“倭国那种船并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舰船的发展方向,乃是整体全部使用钢铁制成的,真正的铁甲船,至于具体该如何研制建造,就要仰仗诸位了。”说罢,赵无忌含笑向宋应星,归庄,孙老四等人看去。

孙老四造了一辈子船,经验早已丰富得不能丰富,他琢磨着赵无忌的浮力定律,越琢磨越有心得,于是弯腰深施一礼,“请大人放心,小老必全力以赴,不负大人所托。”

如今是冬季,天寒地冻之时,大兴土木有些困难,于是这时赵无忌只能安排一些前期的工作下去,按照宋应星顾炎武与孙老四等人商量出来的结果,先大致勾画出整个船厂的雏形,先把需要的人手筹备齐全。

赵无忌转身看向夏允彝,“夏先生,本官有一事相托,请夏先生雇一些人,把乐安港至青州府城的道路好好地修整一番,本官的要求不高,只需道路平整宽阔即可。”

夏允彝思忖了一下,问道:“大人所说的宽阔,又是多宽?”

赵无忌想了想说道:“道路沿着中线分成两侧,一来一去,每侧可同时供三辆马车并排行驶。”

夏允彝吃了一惊,“我朝从未有如此宽阔之官道,此路造价估计不菲,不知大人为何要把道路修得如此之宽?”

“夏先生,我们要看得远一些,这个港口,将来的繁华可能会远超你我二人之想象,到时经过宝船自海外运来的大量货物和渔产,都要经过这条路,送往我大明各地,修得宽一些,也为将来多留几分余地。”

“至于为何是三条车道,本官打算如此划分,中间为正常行驶车道,右侧为紧急车道,万一有马车坏在路上,便可在紧急车道上修车,左侧为超车道,为那些比较紧急所以行驶较快的马车超车之用,三条车道,各有用途,这样可以大大加强马车的车速。”

夏允彝点头赞叹,“大人深思熟虑,属下佩服。”

孙老四与宋应星等人商讨了一会之后,又过来寻赵无忌,“敢问大人,将来所造之船,在哪里航行,又作何用途,小老也好早点准备木料。”

“哦,”赵无忌闻言不禁怔了一怔,“嗯,本官对造船了解不多,还请孙老为本官分说一番。”

孙老四扳着指头,如数家珍般说道:“我大明的海船,基本分成三大种类,第一是广船,因造于广东而出名,善破浪,可航行深水之中;此外还有福船,因造于福建而得名,船有四层,同样可行深水,善破浪;最后一种为沙船,平底,不能破大浪,速度快,适用于北方海域,不知大人打算造哪一种?”

造船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特别耗费钱财和人力,赵无忌如今刚刚起步,人才也需要逐步培养,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想了想之后,赵无忌决定还是先打好根基,徐徐图之比较好。
首节 上一节 359/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