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432节

“皇上有所不知,清军势大,急切难敌,我军势弱,例如颜继祖大人那里,只有三千人,敌军足有十数万之多,如何能敌?贸然出击难以取胜,为今之计只有以守为主,待到洪大人、孙大人的秦军来到,集合大军,方能为济南城解围。”这些话也都是这几人的原话,各个都推脱自己实力不济,无法抗衡清军,不能增援济南。

“更何况,德州,临清,滨州三个地点也暗暗封堵住了鞑子北上的路径,使得鞑子短期内无法威胁京师。”杨嗣昌继续说道。

这就有点想当然了,这不过是粉饰太平,给自家脸上贴金的一种行为,三千人打不过清军,居然还能挡住清军北上了?

“哦,”崇祯皇帝缓缓点头,听着似乎有几分道理,不过,你们都有事要做,那济南府怎么办?就这么坐视鞑子攻破济南城吗?朕的王叔可还在那里啊。

崇祯对德王谈不上什么特别的感情,只是都是老朱家的子孙,皇室贵胄,坐看济南被攻破,崇祯颇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他隐隐觉得,若是不能挽回颓势,只怕数年之后,德王的悲剧也会在自己身上上演。

德王的遭遇,恐怕是自己的前车之鉴啊,崇祯如此想道。

“济南城有数百万民众,山东布政使张秉文,德王王叔也都在城中,如今济南正被鞑子大军包围,难道我煌煌大明,就没有人敢去济南解围,为朕分忧吗?”崇祯的语气中,既有愤懑,也带着一些激将之意。

然而他失望了,沉默良久,也没有哪位大臣敢于出列,接下这个任务。

成国公朱纯臣上前一步,一脸的慷慨之色,“鞑子安敢如此猖獗!可恨老臣要在此拱卫京师,无法前行济南为德王解困,老臣惭愧啊!”说着说着,两行老泪自他脸上缓缓流下。

崇祯心中大为感动,“老国公不必如此,相比营救德王,拱卫京师更为重要,老国公万勿自责。”

成国公擦了擦眼泪,依言退下,低下头像是在擦拭眼泪,浑然没有人注意到他眼中闪过的一丝得色。

其实崇祯是个很聪明的皇帝,刘宇亮,颜继祖等人的托词,他其实也是不信的,但他努力地让自己相信,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不相信又能如何?起码刘宇亮还能主动请缨,前去担任督师,颜继祖,高起潜等人虽然畏敌如虎,但若是不用他们,崇祯又能用谁?

崇祯如今方寸已乱,颇有些越做越错的感觉,反复衡量下来,还是只能捏着鼻子继续使用这些人。

殿下的群臣一个个低着头躲闪着崇祯的目光,这些平时文章做得好,有或是道德上的完人,平时在朝上互相攻击,阻挠皇上对地主豪族征税,人人都是一把好手,如今面对清军的入侵,他们却只是束手无策。

文章做得好,也不能当成武器用,道德上再完美,也没法教化说服凶残的满清不要入侵。

崇祯有些无力地低下了头,看来这一天,又要不出意外地一事无成,今日的议事,注定是不会有什么结果出来了。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自建极殿外传来,在人心低落的众人眼里,这样急促的脚步是如此的不合时宜,充满了不详的意味,难道说,济南终于失陷了?

不知为何,有的大臣竟然心中暗暗地松了一口气,济南城富庶非常,清军打了这么一个大目标,也该会填饱他们的胃口,看来京师应该无忧,自家的家产可保无恙。

片刻之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匆匆进殿,跪倒在崇祯面前,“启禀皇上,青州知府赵无忌,于五日之前在青州府誓师出征,亲率手下六千家丁,前去迎战清军,为济南府解围!”

此言一出,满座俱惊!

第五百八十六章吴三桂来援

崇祯皇帝猛然站起,似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般,盯着跪在地上的骆养性,颤声问道:“此事可是为真?赵卿家不是重伤昏迷,一直卧病在床吗?他又如何还能率军出征?”

骆养性低着头,手里举着一份奏折,“启禀皇上,此事千真万确,赵大人已于十余日之前苏醒,此后当赵大人得知济南被围,当即便在青州府誓师出征,欲要前往济南与满清一战,臣这里有赵大人的奏折。”

崇祯听了,顿时脸上皆是惊喜之色,马上便有小太监匆匆上前,自骆养性手中将奏折取来,然后恭恭敬敬地呈给了崇祯。

崇祯急不可待地接过奏折,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他越看脸上神情就越是畅快,看到最后,他一把将奏折抓在手里,“哈哈哈哈,赵无忌真忠臣也,大病初愈便敢兴师前去迎击满清,济南有救矣!”

殿下的群臣听了,顿时也都是喜上眉梢,赵无忌虽然在朝中一向低调行事,一直都在刻意隐藏自己的锋芒,但他在神木县击败多铎,在西北击败罗汝才,孙可望的兵马,以及在皮岛大战阿济格,将满清朝鲜联军击败,最终保住皮岛的事迹,却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的。

以赵无忌曾经连败多铎,阿济格的功绩,称他为大明对满清战绩最好的名将,却也是实至名归,如此名将如今再度出征,众人似乎都看到了济南城解围的曙光。

崇祯内心激动不已,如今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终于有人肯站出来,欲要力挽狂澜了,更何况此人曾经连续战败过多铎和阿济格两人,堪称是满清克星,若是赵无忌出手,似乎此番大明与后金之战,尚有一线转机。

“升赵无忌为……”崇祯兴奋之下,便想给赵无忌升官,没想到这时殿下突然有一人出列,大声道:“皇上不可!”众人看去,此人正是少詹事黄道周。

黄道周此人,文学上的才华是有的,道德上也无可挑剔,虽然此人很有节操,在历史上最终也是壮烈殉国,但可惜此人当真没有从政的眼光和能力,堪称明末空谈误国的典型。

就以几个月之前的事来说,当时崇祯曾经有意与后金议和,暗中吩咐杨嗣昌执行此事,杨嗣昌于是便派辽东巡抚方一藻具体操作此事,方一藻的使者周元忠,在满清受到了相当的礼遇,皇太极明确表示,‘若有确议,则撤兵东归’。

满清当时确实没有那么大的胃口,毕竟他们人数太少,若是明朝肯每年岁币纳款,皇太极倒也愿意和大明议和,毕竟不用打打杀杀就能白拿钱,这倒也不错。

而崇祯此举也是有他的苦衷,议和是杨嗣昌的主意,其核心就是攮外必先安内,杨嗣昌这个大方向应该是正确的,首先,关宁军每年都耗费国库几百万两白银,起到的作用却微乎其微,与其拿钱养着他们,还不如直接给满清钱。

最重要一点则是大明自己内患重重,当前剿灭流贼已经刻不容缓,连凤阳的祖陵都被流贼给刨了,流贼已经成为不次于满清的心腹大患。

在这种情况下,同时和满清与流贼两个强大的敌人作战,显然并不现实,那么拉一个打一个,先安抚住其中一方,全力对付另外一方,这也是一条可行之策。

两者相比之下,显然大明朝廷不可能对流贼做出任何的妥协,反贼和官府是天然的对头,所以对满清做出妥协便成势在必行之事。

结果议和之事走漏了风声,弄得满朝大臣人人皆知,于是,少詹事黄道周带头,对杨嗣昌开展了猛烈的进攻,他表面反对杨嗣昌的夺情入阁,实际是反对议和之策。

从道德的角度来讲,黄道周此举无可厚非,堂堂天朝上国,跟野蛮的鞑子称兄道弟,还要纳贡议和,这面子往哪放?更关键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初便有不议和不割地不赔款的祖训,祖宗之法不可变。

黄道周和杨嗣昌的一番大战后,崇祯就怂了,于是议和之事不了了之。

接着也就有了半年之后,满清的再次入侵。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一味刚猛,不知变通是不行的,韩信尚能忍胯下之辱,国家之间,势不如人之时,暂时退让也未尝不可。

再说黄道周此人,平时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别人不行,但他自己又拿不出解决方案,典型的眼高手低,这就是空谈误国,听着挺好听,全是正义凛然的词汇,对于朝政时局,并没有什么用。

只见黄道周出列上前,道:“赵无忌资历尚浅,年纪轻轻,无威信以服众,臣以为,皇上暂时不宜升他的官。”他说的还是论资排辈的那一套。

崇祯嗯了一声,觉得他说的也有些道理,于是便压下了升赵无忌官的心思,正思量间,他猛然又想起一事,便急忙看向跪在地上的骆养性,“骆卿,赵无忌带了多少兵去迎战清军?”
首节 上一节 432/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