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460节

阿济格听了,脸色一红,他知道多尔衮说的没错,赵无忌的这批重骑兵虽然只有两千,但是战力相比己方的一万骑兵,也不遑多让,剿灭这伙骑兵并不困难,但是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自军便是真能消灭这股明军,付出的代价也将会大得惊人。

“既然打不得,难道我等便把德王双手奉上?”阿济格有些不耐烦地问道。

多尔衮摇了摇头,“我等既不能违背大汗的命令,给他以对付我兄弟三人的口实,也不能如大汗之意,去和明军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我的想法很简单,只有一个字,躲!”

“躲?”阿济格和多铎异口同声地说道。

“不错,我等犯不上为了德王和黑旗军死拼,白白损伤实力,黑旗军虽然向来凶悍,但我军几乎都是骑兵,机动力超强,只要我军不想作战,便是赵无忌,也拿我等无可奈何。”

“我等只要在这边一直拖下去,假以时日,赵无忌迟早会赶上大汗,血战一场,到时无论谁胜谁负,我等兄弟三人俱可坐收渔人之利,这便是本王的想法,不知两位兄弟,以为然否?”多尔衮看向阿济格和多铎,眼中露出征询之意。

阿济格沉吟半晌,点了点头,“此计可行,大汗已对我等起了猜忌之心,为今之计,我兄弟三人也只得以自保为主了。”

多铎亦是连连点头,“兄长此计大妙,便如此而行罢。”

两日后,紫禁城。

今日是个好天气,艳阳高照,春光明媚,晨风和煦,雄伟大殿的顶部,堆积了一个冬季的积雪早已消融,温暖的阳光透过清澈透明的玻璃窗,照进了崇祯皇帝的御书房内。

虽然今天天气很好,但是崇祯皇帝却感觉心情十分糟糕,嗯,非常的糟糕。

他两度下旨命赵无忌去拯救德王,结果今早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来报,说道赵无忌接到旨意后,只派了两千骑兵前去追赶多尔衮,而赵无忌自己,则带着所有的主力,去追赶皇太极去了。

多尔衮有多少兵,崇祯并不知道,但他心中粗略估计,数万人马总是有的,面对数万强悍的敌军,赵无忌居然只派了两千人过去救自己的叔父,崇祯总觉得赵无忌是在敷衍他。

‘前敌总指挥’刘宇亮在河北后方待了半个多月后,终于被崇祯召回了京城,经此一役,崇祯也算看透了此人,心中早已拿定主意,只待清军退兵之后,便把这首辅罢免掉。

刘宇亮当真是尸位素餐,无能之辈!

此时国难当头,正应同舟共济,大明朝廷内部此时需要稳定,崇祯皇帝需要一个面子,所以目前刘宇亮名义上依旧是首辅,崇祯对他也保持着礼节上的尊重,不过他已经很知趣地称病不上朝了。

这样也好,朕一看到这种废物,心里就堵得慌!

御书房中,如今只有次辅薛国观和礼部尚书杨嗣昌二人在此。

薛国观乃是被崇祯破格提拔起来的,他原本才能一般,资历也是平平,不过他在大明诸臣中,还是属于那种肯担当,愿做事的臣子。

并且薛国观一向迎合崇祯意图,崇祯的命令,他都不折不扣地去做,这才得到了崇祯的欣赏,由礼部左侍郎起步,一路高升。

而今他虽为次辅,但在刘宇亮失势之后,朝野内外,已一致将他视为接替首辅的最大热门人选,可谓是春风得意,风头一时无两。

第六百一十二章南辕北辙

相比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还留着一脸漂亮胡子的薛国观,杨嗣昌的模样就憔悴了很多,他的眼窝深深地陷了下去,两个黑色眼圈分外明显,他的精神也有些萎靡不振。

原本杨嗣昌的体型略显肥胖,面前算是胖人,而自清军入侵之后,日思夜想,日夜操劳,这些日子里,他的体重直线下降,事到如今,他的体型已经清减了许多。

因为他是大明朝堂上,兵事的直接负责人。

杨嗣昌虽然是礼部尚书,但因兵部尚书张凤翼一直旧病缠身无法上朝,所以兵部的大事小情,一直都是由曾任兵部左侍郎的杨嗣昌在操持,而这次清军入侵,直接便把杨嗣昌推到了波峰浪谷之处。

大明朝廷的上上下下,各类大小官员,公认当今朝堂上有两个官职最不好做,一个是户部尚书,另一个便是兵部尚书。

为什么,因为朝廷缺钱啊,没看皇上自己都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么?为了筹钱,皇上连祖宗留下的禁海令都给废止了,允许赵无忌从事海贸之事,为朝廷赚钱,为了赚钱,崇祯更是不顾天家的面子,把种种皇家指定产品卖得满大明都是。

也算是一文钱憋倒英雄汉了。

大明王朝到了今日,几乎是处处用钱,而能收上来的财源却是越来越少,户部每年都要亏空至少几百万两银子,如何弥补这些亏空,维持这个老大帝国的继续运转,是摆在每一任户部尚书面前的最大难题。

前年刚刚上任的户部尚书李待问,初上任时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满头的黑发油光水滑,那是何等的踌躇满志,而今短短两年过去,李待问的头发胡子如今全白了,他原本是五十岁的壮年,现在看起来,倒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一般。

可见户部尚书的难当。

而兵部尚书的位置,比户部尚书还难坐。

流贼年年闹事,鞑子岁岁来侵,户部虽然缺钱缺的厉害,但总算还没有致命之忧,但主持兵部,指挥调动全大明的军队,一个不小心失误,那便是一个狼烟四起,山河败坏的局势出现。

一旦连续遭到兵事上的失败,兵部尚书可就成了最大的替罪羊。

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就是一个火山口。

朝中的文武百官,只要是神智稍稍清醒点的,谁也不愿意去这里当官。

老尚书张凤翼倒是想干事,也有些才能,但他如今年老多病,久病缠身,连上朝都上不了,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此时此刻,能干事,才能也有的杨嗣昌才被崇祯委以重任,以礼部尚书身份,主持兵部事务,杨嗣昌或许才能平平,但他至少不怕事,敢干事,对崇祯也一向忠心耿耿,是以崇祯才会极其信任于他。

而杨嗣昌也没有辜负崇祯对他的信任,兵部这一个烂摊子,他硬着头皮咬着牙,给接了过来。

此时的杨嗣昌,可谓是焦头烂额,满清军队在大明境内攻城拔寨,肆意劫掠,而明军却是无计可施,高起潜,卢象升两大野战军团相继被清军击溃,卢象升战死沙场,而三边总督洪承畴远在西北,如今尚在赶来京师的途中,暂时只是鞭长莫及。

前日赵无忌收复济南的消息传来,顿时满朝文武便是一片欢欣鼓舞,就连崇祯也是心情一阵大好,,满朝文武,弹冠相庆,但深知当前局势,又懂兵事的杨嗣昌,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却有增无减。

杨嗣昌很清楚,收复济南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功绩,清军此番入侵,目的只为劫掠,而绝非抢占地盘,清军之所以从济南城撤出,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把济南已经抢光了,那里已经没有什么对清军来说,有价值的东西了。

然而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维持朝廷的体面,在朝堂之上,杨嗣昌依旧强颜欢笑,与其他臣子一样,装出一副喜笑颜开的样子,他甚至还当众上奏,希望崇祯封赏赵无忌,以酬其功。

但杨嗣昌的提议受到了以刘宗周为首的言官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赵无忌年纪轻轻,升迁已然太快,不宜再赏,并且赵无忌虽然收复了济南城,但是其并未与清军交手,此次功绩的含金量,其实很低。
首节 上一节 460/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