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461节

虽然最终崇祯没有能够对赵无忌进行进一步的封赏,但杨嗣昌能感觉到,皇上的意思只是把对赵无忌的封赏推后而已。

对这样一个能打仗,打胜仗的臣子,崇祯还是非常倚重的。

只是不知什么缘故,杨嗣昌发现,今日皇上的情绪似乎不太好,脸上也是一副臭臭的神色。

“洪承畴,洪爱卿的军队什么时候到?”如今大明的官军中,规模和战力最强的,也就是西北军了,崇祯几乎每日都会催问一下西北军行军的速度。

“启禀皇上,洪大人已率精兵十万星夜来源,因其手下多为步卒,还要筹备粮草,故此行军缓慢,微臣以为,大约还有半月左右,便可到达京师,不

过洪大人心忧皇上,已先行派遣左良玉,贺人龙两将率一万精骑,日夜兼程前来护驾勤王,三日之内,便可到达京师。”薛国观恭敬答道。

崇祯听了,面色稍缓,洪承畴的西北军,征讨流贼,近年来战功累累,左良玉,贺人龙更是大明有数的骁将,只要他们到了,京师的安全便可无忧。

“满清鞑子最近有什么动向?我军可曾有所斩获?”崇祯将目光投向杨嗣昌。

“这个,鞑子自攻破济南后,分兵三路北上,似已有见好就收,撤退回辽东之意。”

“哦,鞑子要撤兵了?那赵无忌的兵马如今在何方?”说到此处,崇祯的语气已经有些冰冷。

“这个,”杨嗣昌顿时有些为难,赵无忌分兵追赶清军的消息,今日一早已传到京师,杨嗣昌踌躇了一阵,觉得还是实话实说比较好。

“山西总兵虎大威,副总兵猛如虎二人已率四千精兵在济南城与赵无忌汇合,而今赵无忌主力大军目前正向着临邑县而去。”

“锦衣卫骆养性刚刚给朕的情报显示,朕的叔父德王殿下,如今正在满清睿亲王多尔衮军中,而多尔衮正在济阳,赵无忌不去济阳,却赶去临邑,如此南辕北辙,所为何来?”说到最后,崇祯皇帝的脸上,已经密布寒霜。

第六百一十三章看不懂的赵无忌

“这,”听到崇祯的责问,杨嗣昌一时语塞,他皱了皱眉头,略一沉吟便说道:“皇上,臣刚刚也接到来自前方的战报,据臣所知,赵无忌在济南城把兵力一分为二,并派遣手下大将陈国宝,率两千骑兵精锐,前去营救德王了。”

崇祯听了,眯着的眼睛猛地睁开,心中更怒,“朕让他去营救皇叔,清军至少有数万之多,他居然只派了两千兵马?他莫非是在糊弄朕不成!”

眼看崇祯发怒,杨嗣昌一时也有些手足无措,“这个,嗯,皇上,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大人这么做,或许有他的考虑罢。”

赵无忌的行动,他其实也是看不明白,他和崇祯一样,有些摸不清头脑。

崇祯起初给赵无忌的旨意,看似困难重重,其实在下面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毕竟赵无忌是崇祯的爱将,能打仗能赚钱,按道理讲,崇祯是不会坑赵无忌的。

首先是收复济南城,这个用后世的话来说,可以说就是一道送分题,这明显是崇祯给赵无忌以立功机会。

清军此行目标不为占领地盘,只为劫掠人口和财物,所以济南城他们早晚都会主动放弃,离开此地,所谓的‘收复’济南,其实上到崇祯皇帝,下到朝中诸臣,皆都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

如今明显是皇帝想提拔赵无忌,故意让赵无忌立功,所以朝臣们也没必要在这上面强出头,免得招惹皇上厌烦,再说如今国难当头之时,难得有人肯出头做事,率军对抗清兵的,是以大明朝堂上下,对崇祯提拔赵无忌,委以重任的做法,大半都是抱着喜闻乐见的态度的。

至于旨意中的第二道命令,让赵无忌去救德王,在有心人看来,这其中也是有很大的操作和腾挪空间。

首先赵无忌手头只有六千兵马,此事朝中人尽皆知,清兵大军虽然兵分三路,但所谓瘦死骆驼比马大,三路清兵,无论哪一路,都是数万之众的士卒,这一点朝堂上的诸公心中也有共识。

所以在杨嗣昌看来,接到旨意的赵无忌,最佳的应对便是马上率领手下兵马,前去追赶多尔衮所部,哪怕只是做个样子也好。

这样一来,哪怕最终赵无忌没有追上多尔衮,也没有救回德王,或是追上了多尔衮,却战败亏输营救失败,这对崇祯多少都是有了交代,皇上并不会因此而责怪于他。

毕竟赵无忌只有六千兵,能击败数万清军,救回德王,那是意外收获,若是没能救出德王,崇祯和朝中群臣,也不会责怪于他,毕竟他手中兵力太少,失败的几率本来就非常大。

更何况,在这个各路明军畏敌如虎,皆都龟缩一隅,不敢主动出击的情况下,赵无忌敢于率军前去追击清军,在朝中诸公及崇祯的眼里,本就已经实属难得,这个时候便是他失败了,也不会有人苛责于他。

即使他失败,但是看在他率军六千,却敢勇战数万清军之众的份上,便是一向最为苛刻的朝中言官如刘宗周者,也不会因此事跳出来与赵无忌为难。

但赵无忌偏偏选择了一条让人看不懂的路。

他把兵力一分为二,自己率领主力去追皇太极,却只派了两千兵马去救德王,这在崇祯及朝中诸公的眼里,可就大有问题了,并且问题还不小。

后世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态度决定一切。”

皇帝这么器重你,有意提拔你,结果你拿皇上的旨意不当回事,还阳奉阴违,公然违背皇上的命令,这让一意提拔你的皇上,面子往哪放?若是诸位大臣都学赵无忌这样,违背崇祯的命令,那皇权的威严何在?

所以崇祯之所以会如此愤怒,是有原因的。

朕这么信任和爱护你,你却打朕的脸?

“赵无忌简直是荒唐!有令不执!有旨不遵!杨嗣昌,你替朕给赵无忌修书一封,问问他是什么意思,朕让他去救皇叔,他居然去追赶皇太极!他还是不是我大明的臣子!朕的话,他究竟还听不听!”说到最后,崇祯皇帝的怒气终于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出来。

崇祯一怒,虽然谈不上伏尸百万,却也是很吓人的了。

杨嗣昌和薛国观二人难得见到皇上发这么大的火,两人俱是小心翼翼地低下了头,不敢再发一言。

看着两人战战兢兢的样子,崇祯心头怒火更炽,“朕已连下两封旨意,为何赵无忌却置若罔闻?德王是父皇生前最疼爱的子嗣,德王若是有了三长两短,朕百年之后,有何面目去见父皇!朕到时又怎样和父皇交代?”

崇祯此刻已是声色俱厉,完全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这段时间因清军入侵而引起的屈辱,愤怒,羞恼,恐惧等情绪借由此事统统发泄了出来。

“杨嗣昌,这几日你替朕盯着点,一定要督促赵无忌尽快救出德王,你替朕告诉他,若是救不出皇叔,他这个兵部侍郎也不要做了!朕不喜欢不遵号令的臣子!”崇祯语气不善地说道。

“臣遵旨。”杨嗣昌赶紧应了下来,崇祯皇帝如今明显正在暴怒之际,此时此刻,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顺着皇上的意思,答应下来,至于之后自己如何跟赵无忌分说,待到下朝之后,他再细细斟酌一番好了。

“左良玉,贺人龙两将若是到了,便让他们驻扎于京城之外,拱卫京师,以防清兵再来袭扰。”崇祯想了想,又吩咐道。

“臣遵旨,请皇上放心。”杨嗣昌恭敬说道。
首节 上一节 461/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