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61节

宋应星摸着胡子,笑着说道:“老夫本以为自己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没有什么事情能让老夫激动了,然而今天,却让老夫又感受到了年轻时上考场前的心情。”

李守财在一旁问道:“宋先生那时是什么心情啊?”

赵无忌说道:“我来猜猜,是不是有些紧张,有些兴奋,还有些忐忑和激动?”宋应星抚掌大笑说道:“公子说得甚是贴切,老夫今日正是这般心情。”

顾炎武说道:“为了今天,两年前公子就开始谋划,这两年宋先生和李师傅在这片田地里日夜操劳,倾尽了心血,如今眼看就到了收获成果的时候,如何能不激动?”

陈子龙好奇地问道:“无忌,你费劲心血,默默耕耘两年,今日又整出这么大的阵仗,你且给我透露一下,你这两种粮食,产量如何?”

赵无忌微微一笑:“懋中兄莫急,一会答案就会揭晓,在此之前,且让在下保守一会秘密吧,懋中兄且在此处等候,眼下却到了在下上场的时候了。”说罢,赵无忌冲陈子龙点点头,缓步进入了场中。

陈子龙看着赵无忌的背影,陷入了沉思,他也是个热血之人,平时复社聚会,谈论时政,他经常参加,针砭时弊,滔滔不绝,与人辩论治国之策,也常常因政见不合与他人争个面红耳赤。

粮食对于大明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也曾听过西北那边来的朋友说过那边的惨状,连年旱灾,久久不下雨,粮食歉收,饿急眼了的人们,野菜吃完了,就开始挖地下的草根吃,树上的果实还未成熟,青涩的果子就已经被饥不择食的人们吃下了肚,吃完了果子,人们甚至开始吃树皮。

在有的地方,连树皮和草根都没得吃,有人开始吃一种泥土,唤做观音土的,这以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为名的泥土,虽然吃下肚子,也能充饥,让人有一种虚假的吃饱饭的感觉,但是无法消化。

吃了这个,肚子是不饿了,但是这个只能哄哄肚皮,实际并不能为人体所吸收和消化,吃过之后,肚子发胀,很难从人体内排出。

吃的少了倒也罢了,很多人吃的多了,大量观音土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又拉不出来,肚子大的跟孕妇一样,最终活活把自己给憋死了。

还有一些人,最终丧失了良知,在饥饿感的驱使下,甚至开始以人为食,开始还是偷摸地吃一些死人,发展到后来,就抢掠小孩和女子为食,种种惨状,令人惨不忍睹。

正因为粮食是如此重要,所以一旦赵无忌能证明他这两种作物是高产作物,陈子龙几乎可以肯定,皇上一定会大大地奖赏于他,加官进爵也是等闲之事,没准就会被直接任命为知县,知州,主政一方,想想自己如今还在为科举之事日夜攻读,陈子龙不禁微微有些羡慕起赵无忌来了。

赵无忌一早起来,就亲自安排手下,准备今日的各项事宜。一项项的命令发布下去,一件件的落实下去,而今终于一切都准备妥当,南京城里的诸位大人们也都已经到场,一个个正襟危坐,就等待他这个主角登场了。

赵无忌走上前去,与李府尹,魏国公,韩赞周,王庆等人分别见礼,李府尹说道:“赵公子,可以开始了罢?”

赵无忌点点头,转过身去,对着韩林等人说道:“开始收获!”

第八十五章果然高产

韩林等人得了命令,当即带人进入田中,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把地下的土豆和红薯翻了上来。

李府尹看到他们翻上来的土豆和红薯,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种作物的果实乃是在地下,心中这才安定下来。

李府尹头一次见到这两种作物,心中好奇,又知道此事关系重大,于是便站起身来,离了座位,往那田间缓步走去,见状,魏国公等人也跟了上去。

李府尹走到一堆土豆跟前,蹲下身子,不断打量着这些作物,他随手拿起一个土豆,扭头对赵无忌说道:“这个唤做什么?”

赵无忌说道:“府尊大人,此物名唤土豆,吃的时候去了外皮,可以煮着吃,也可以蒸着吃,还可以炒了吃,烤了吃,炸了吃,做法多样,口感非常不错。”

李府尹端详着手中的土豆良久,他又发现地里一个土豆植株下面,往往都能至少带有四五个这么大的土豆,看来此物产量应该差不了。

韩赞周在另一侧,拿个红薯对赵无忌说道:“赵公子,这又是何物?”

赵无忌急忙过去,说道:“这个唤做红薯,可以蒸了吃,也可以煮成粥吃,烤了吃最是香甜不过。”

众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土豆和红薯,都感到分外新奇,李府尹又问了一些种植方面的事情,赵无忌便招呼李守财过来,让他给李府尹讲解土豆和红薯的种植事宜。

韩林等人动作很快,半个时辰后,每亩田地的前面已经堆起了小山一样的土豆和红薯,李府尹看到这四座由红薯和土豆堆成的小山,心里大定,虽然他并不是太熟悉农事,但是仅仅以肉眼来看,这些作物的产量,低不了!

李府尹召来应天府衙中专管农事的小吏,命他带人统计每亩地的产量,小吏领命,当即命人搬来一台大称,韩林等人负责往称上放置粮食,小吏则在一边计算,记载。

陈子龙在一旁看到小山般的土豆也是咋舌不已,连连摇头赞叹道:“竟然能产生如此之多的收获,看来一亩地能产六七百斤罢。”

明朝时的生产力,一般好地肥田,亩产水稻大约也就是三百多斤,陈子龙见到土豆丰收的盛况,便把产量往高说了一倍,心想这高产作物果然名不虚传。

夏允彝在一旁说道:“懋中此言差矣,宁人前几日曾经有过测算,一亩地可产土豆一千五六百斤,红薯两千一二百斤,六七百斤,懋中说少了。”

“啊?”陈子龙把目光转向顾炎武:“竟然如此高产?宁人你会不会算错了?”

顾炎武说道:“我先采集了一棵植株的所有收获,然后大略数了一下每亩有多少植株,最后估算出来的数目就是如此,不过究竟具体多少,还要看一会称量的结果。”

李府尹看着面前的四座粮食山,心里顿时就有了底,这才觉得自己穿着官服,蹲在地上,拿个土豆的场景有损自己的官威,于是便放下手中的土豆,拍了拍手,一转身,慢慢迈着官步,又去椅子上就座了,他手下的官员也急忙相随其后。

没过多久,一亩地的土豆产量就被小吏统计完毕,这小吏名唤郑康,今年四十多岁,主管农事,也算得上是经验丰富了,此刻他看着自己手中账簿上记载的数目,一时竟然以为自己看花了眼,他揉了揉眼睛,再度定睛看去,越看越觉得不可能,于是便对韩林说道:“你把这些粮食重新给我称量一下,刚才记载似乎有误。”

韩林于是带人再次把土豆全部称量了一次,看着称量两次都相同的数字,郑康这才知道自己刚才并没有算错,想起府尹大人还在一旁等待结果,他定了定神,便拿着账簿向李府尹走去。

李府尹一边在与魏国公和韩赞周闲聊,一边也时刻留意着田地间的动静,他眼见郑康手持账簿向自己走来,还未等他走近,便迫不及待地问道:“产量如何?”

郑康再次看了一眼账簿上的数字,这才低头对李府尹说道:“好叫府尊大人得知,小人刚刚称量完毕,甲号地,出产土豆一千五百六十三斤。”

“啊?”李府尹一拍桌子,骤然站起:“数目无误?”郑康低头禀告说道:“数目无误,小人称量了两遍,都是这个结果。”

魏国公在一旁也是倒吸一口凉气,他知道赵无忌做事向来稳健,只要他出手,就没有失败过,他说作物高产,就肯定高产,但是魏国公也没想到会高产成这个样子,如今一亩上好水田,能产米粮三四百斤就算好的,没想到赵无忌如此疯狂,搞出一个高产作物,竟然把产量整整提高了四倍之多。

韩赞周在一旁也是惊讶万分,同时对于崇祯皇帝的眼光敬佩不已,他早就听闻当今圣上是个勤勉之君,雄心勃勃,没想到识人的眼光也是如此毒辣,这么一个远在江南的天才,也能被皇上发掘出来。

锦衣卫镇抚使王庆面无表情,只是运笔如飞,在面前的一张纸上记录着什么,不过微微有些颤抖的手暴露出他的内心并非外表看起来那么平静。

李府尹强行压抑住心中的狂喜,对郑康说道:“很好,你接着把那几块地的产出都称量一下罢。”郑康低头领命。

李府尹这才坐了下来,转头看着魏国公,满脸抑制不住的得意之色:“没想到这赵无忌,倒真是个多才多艺的,这种高产粮食也能让他搞出来。”

魏国公说道:“赵无忌不正是府尹大人治下的学子吗?赵无忌的成就,也离不开府尹大人的教化有方,徐某佩服不已。”
首节 上一节 61/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