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980节

“这机车又不用牛马,如何能行动得起来?”李邦华睁大眼睛在车厢里找了半晌,方才皱眉问赵无忌道,“莫非你小子打算一会施展法术?”

“李尚书说笑了,下官哪里有什么法术?此车的驱动力,乃是来自蒸汽机。”赵无忌说道。

“蒸汽机?这又是何物?”头一次听到这个新鲜名词,李邦华等三人皆是一头雾水的样子,但赵无忌并不想和他们解释太多。

蒸汽机这种高科技产品,赵无忌打算尽量地保守住它的秘密,了解的人越少越好。

毕竟如今的大明朝堂,就如同一个四处漏风的破楼一般,根本就毫无秘密可言,在完全确立对欧洲人的科技优势,让华夏提前跨入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赵无忌打算将手中的所有高科技产品都尽量地保密起来。

“这十个车厢的货物,再加上这机车车厢本身,怕不有上百万斤之多吧?这蒸汽机能拉动么?”摸着钢铁制成的列车车厢,曹化淳有些担忧地问道。

“曹公公放心,没问题的。”赵无忌给曹化淳递了一个安慰性的眼神,“蒸汽机车头功率强大,它不但能拉动这些货物,还能跑得飞快。”

“若是本官没看错的话,这蒸汽机车,应是在这两条铁轨上行驶?”一旁的沈犹龙颇为好奇地问道,“若是在这轨道上行驶的话,速度确实会比较快。”

事实上,车辆在轨道上前进,会大大提速这件事,在中国古代就已经被人发现了,早在秦朝的时候,便有轨道车辆出现,不过受当时金属冶炼条件的限制,那时采用的是木轨,耐用性很差,是以最终也没能普及开来,流传下去。

第一千零六十二章载客运行

“沈巡抚说的不错,这蒸汽机车,确实是在铁轨上运行的。”赵无忌笑了笑,指着蜿蜒伸向远处的铁轨答道,“想要用上这机车,就必须提前修好铁轨道路,否则机车无法通行。”

“嗯,这轨道用了这么多铁,又有碎石,枕木为基,如此一来,这修建铁轨道路的工程,只怕比修水泥路,更为困难,造价也更高吧?”沈犹龙摸着下巴沉思道。

“沈巡抚慧眼如炬,确实如此,这铁轨道路,本官称其为铁路,这修建铁路的费用确实非常高昂,成本远远超过水泥路,耗费的人力也是巨大。”赵无忌答道。

“敢问侯爷,这铁路的成本有多高?这机车若是当真如侯爷所言,可日行千里,当初侯爷为什么不直接修一条从广西直到江浙的铁路?”沈犹龙的脸色有些不解,“这铁路岂不是比水泥路更要快捷百倍?”

“非本官当初不想修铁路,实在是这铁路造价奇高,本官举个例子吧,修建一条从广西到福建,中途路过广东的铁路,所需资金至少四千万两白银!”

“铁路和水泥路,二者各有优势,互为补充,而又是缺一不可,所以说,铁路并不能取代水泥路。”

赵无忌此言一出,这铁路的高昂成本,当场就把众人给震撼的不轻。

但仔细想了想之后,众人皆是频频点头,颇为认可赵无忌的话语。

为什么?

答案就在眼前,且不说这机车头和车厢都用了大量的钢铁,就只看那铁轨,就是非常昂贵的东西。

修铁路需要大量的铁,而铁,在古代,价格可不便宜,普普通通一个铁锅,在草原上就能换到十几只羊,而修筑铁路时,耗费的大量铁轨,还都是用精铁制造而成。

因为生铁虽然硬度高,但比较脆,拿它们当铁轨,机车走不了几次,这铁轨就得破碎,是以只能用韧性较高的熟铁精铁,来制造铁轨。

就连现在的大明,很多官军士卒,身上都没有铁甲穿,而赵无忌将这么多宝贵的铁资源,用在铁轨上,用在兴修铁路上,在李邦华等人看来,无疑是一种非常奢侈的事情。

这样的一条数千里的铁路,花费四千万两白银,却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整个大明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都没有四千万两,所以这也意味着,至少在短期来看,修建广西到江浙的铁路,几乎是不可能之事。

但建设铁路虽然耗资巨大,但收益也非常惊人,后世有句话,叫‘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说得就是铁路非常赚钱,并且还是非常暴利的那种赚钱。

因为相比其他的运输方式,火车不但运得多,运得重,并且速度也是最快的。

以‘詹天佑’号为例,这款华夏的第一型蒸汽机车,时速可达每小时二十五公里,一日二十四小时,一日便可行驶六百公里,合一千二百里地的距离。

所以赵无忌才会说,机车可日行千里。

这个速度,无疑是相当惊人的。

或许有人会说了,战马一小时能跑六十里地呢,比火车快一点。

但战马首先是从所有马匹里挑出的佼佼者,才会被挑选为作战用的战马。

其次战马到底是动物,它不可能不吃不喝连续跑二十四个小时。

一般的战马,以高速疾行一两个小时之后,就必须要停下来休息了,若是连续奔跑四五个小时,那这战马就有报废的可能。

更何况,战马高速跑起来,那还怎么拉东西呢?

严格来说,以‘詹天佑’号的速度,基本上可以达到这个年代货运速度的几十倍之多,碾压此时代的所有交通工具。

“这蒸汽机车不但速度快,载重量也很可观,并且无论拉载多少货品,对其速度影响都是非常微小。”赵无忌补充说道。

犹如闪电突然划过黑夜,曹化淳瞬间便明了了这铁路的重大意义,“难怪侯爷说这是国之重器,将来若是能铺设一条连通南北两地,哪怕是由京师到湖广,有这么一条高速铁路的话,那么我大明的粮食运输,就将再不会成为问题。”

赵无忌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一旦铁路建成,就能打破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栗的老话,岭南的粮食运到京师,也就是四五天的事。”

所谓千里不贩栗,说的就是哪怕两地粮价差异再高,但如果距离太远,算上运输成本后,做粮食生意就不划算了。

因为古代运输主要靠人力和畜力,无论人还是动物,路上都要吃东西,所以若是距离太远,成本就会很高,最终就不赚钱。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一闹灾,百姓就伤亡惨重,民不聊生。

因为粮食药品等救灾物资,很难迅速地,低成本地运送到灾区。

“敢问镇南侯,若是修建一条从京师到湖广的铁路,费用几何?又需要多少时间?”曹化淳一脸热切地望向赵无忌。

“京师到湖广,从距离上看,跟钦州到江浙差不多,粗略计算的话,造价大约也是四五千万两银子左右,至于修路的时间,非有七八年时间不可。”赵无忌答道。
首节 上一节 980/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