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065节


“哦,孔明灯?这孔明灯下还有吊篮?”

几乎是瞬间的功夫,朱明忠便意识到,这并不是孔明灯,或者说,这是一个放大的孔明灯,寻常的孔明灯绝不会有什么吊篮。

这是热气球!

不过,只是略微扫了一眼,朱明忠便可以肯定的这个热气球是飞不起来的,至少带着人是飞不起来的。因为它太小了一些。

“怎么?你想用它载人?”

见大王看到了,徐又森便欠身说道。

“回大王的话。臣小时候就喜欢制孔明灯玩,少时玩劣,曾经用大号的孔明灯把老鼠之类的东西带到天上去过”

提及少时的顽劣,徐又森倒也没有说话,

“早先与讲武堂的时候,大王曾说过,战役的胜利在于指挥官能否掌握战场全局,看来恰当的攻击时机。可是在作战的时候,战场能见度的问题会使情况进一步复杂。最初几次射击过后,火药发出的烟雾,夹杂着成千上万的骑兵和步兵扬起的尘土,便形成了“战争迷雾”,整个战场都会被烟雾笼罩,甚至在很多时候,就连枪口的闪光都看不到”

作为军官的徐又森算是朱明忠的学生,而所谓的“战争迷雾”正是朱明忠给他们上课时,所强调过的一个内容。对此徐又森自然记忆犹新。

“所以,在战场上,指挥官才需要站在制高点上”

话到嘴边,朱明忠想到了历史上数百年后才出现的侦校气球,从19世纪直到一战早期,侦校气球在战场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居高临下的侦校气球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战场侦察。只不过那个时代的气球是氢气球,现在现在可以制出氢气球吗?

因为徐又森的启示,朱明忠的脑海中立即的浮现出了几种制取氢气的方法,从电解法到烃类裂解法,最后只有一个办法最现实,就是用锌与盐酸及稀硫酸反应的方法制取氢气,只不过这个办法的成本太高,毕竟,锌的价格相对昂贵,用它制造氢气,成本上肯定有问题,而且,氢气的压缩也是问题,以现在的技术条件压缩氢气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热气球!

想了一圈,朱明忠重新把目光投在纸上,看着那个大号的孔明灯,然后看着徐又森笑说道。

“不过,这制高点总有高低,有时候可能在敌人一方,而且很多时候,还不够高,所以,你才想用孔明灯是不是?”

“大王,正是如此,臣一直想,既然孔明灯做大了既然能把老鼠带上天,若是再做大些,肯定也能把人带上去,所以臣这些日子一直在谋划这个事情,只是”

瞧着那图样,徐又森颇有些无奈的说道。

“只是这大孔明灯总是无法耐久,用绳子系上,虽说可以升高百丈,而且不飘移,但是,每次时间都很短”

听他这么说,已经差不多明白原因的朱明忠只是点点头,见侍从端来了茶,便拉过茶抱在手上暖着,然后问道。

“知道孔明灯为何会升高吗?”

“这”

大王的反问,让徐又森的一愣,然后他试探着答道。

“是燃烧的热气?”

虽说从未认真的思索过这个问题,但徐又森还是隐约的猜出来,必定是孔明灯下燃烧的牛油产生的热气使得它能够升到空中。

“既然是燃烧的热气,那么”

拿起笔,朱明忠在纸上画出了一个记忆中的热气球的模样。

“就要想办法把热气留在里面,孔明灯这样的开口,不仅会让热气外泄,而且也不够大,我们一边把这个口子弄小一点,然后再把它造的更大一些,嗯,可以先计算一下,算一下气囊与重量的关系,多么大的气囊能带动多重的东西,一点点的试验,最终总能得到一个科学的工式,然后,我们就可以据此制造出堪用的热气球”

科学,就是从无数次试验以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中国历史上,所欠缺的恰恰就是这个总结的过程,以至于永远停留在经验的阶段,而未能形成科学。

看着大王绘出的那个球型的热气球,在惊讶之余,徐又森又提出了他的建议。

“大王,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赶不上这场仗,臣以为,若是可以的话,可以先造个大的出来”

“不急,不急,这一仗赶不上了,将来,将来肯定还能赶上其它的战役,毕竟”

朝着远方看了一眼,朱明忠笑说道。

“别忘了,清虏还窃据着西北,占据着陕西,等打完了李子渊,肯定是要用兵陕西的,等到咱们打潼关的时候,热气球肯定能派上用场”

第164章 孤儿寡母(第二更,求支持)

十一月十一,天色刚刚放明,寒风刺风。

晨起之后,鳌拜草草地吃了些点心,穿戴整齐之后又从奴才那取过腰刀挎于腰间,其实,对于身为辅政大臣的他来说,自然是不需要挎腰刀的,但在成为辅政大臣之后,他要求制定的第一个官令,就是满人无论武必须持刀,这是为了恢复满人的武勇,对别人如此,对于久经沙场的他,自然同样也是如此。

离府之后,他便带着几个戈什哈和家奴,骑马往宫里走去。路上遇到一些满汉官员也向宫里方向走去,其中也有一些旗主、王爷、贝勒,虽说他们的爵位很高,可是他身为辅政大臣,地位却远高于他们,所以非但王爷贝勒们都向他让路,而寻常官员还向他施礼请安。主少国疑,这大清国的事情,可还真得靠着辅政大臣,也正因如此,这辅政大臣才显得格外的尊荣。

在前往行宫的路上,能看到街口都增派了上三旗的兵丁戒严。看见这不寻常的戒严情况,今天是四位辅政大臣与议政王、议政大臣们会商南征大事,理应防备敌人的细作刺探消息,如此戒备森严也是实属应该的。

对于久经行伍的鳌拜来说,他自然赞成要趁明朝内乱时,率领二十万旗下精兵再次入关,重新夺回中原。但是他心中却有一点顾忌,毕竟,毕竟,现在明朝的内乱尚还未起,如果冒然出潼关的话,极有可能导致众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可是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还会再有将来吗?

此刻于马上想到大清国目前的困境,他不由得皱紧眉头自言自语道。

“粮饷皆无,如此又岂是长久之计?这潼关总归还是要出的!”

身为辅政大臣的鳌拜当然知道,现在二十余万满汉八旗来到西安之后,给陕西带来的压力,以陕西地方贫瘠又岂能养得起几十万大军和朝廷,短时间尚还能维持,可要是时间长了,恐怕不等明军打过来,这陕西怕又出李闯了。

潼关!

大清国的生活在潼关的另一边,在河南,在中原!
首节 上一节 1065/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