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379节


“在第一批次部队夺取西安后,第二批次部队同样也是7万人,会依次进入潼关,并在其夺取西安时,接替主攻任务,第一批次部队负责后卫,并进行休整,同时,在河南的预备队,会在第二批次部队离开西安时,进攻陕西,接替第一批部队,如此反复类推,每一批部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从而避免因为官兵疲惫不堪导致战斗力下降”

因为这个时代的作战,完全依赖人力畜力,所以必须要保证部队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整,这也是为什么尽管表面上西征投入了多达27万大军几乎集中全国三分之二的部队,但实际上,用于进攻的部队只有78万人的原因。

随后在后勤保障问题上又进行了一番讲解之后,双眼盯视着沙盘,朱明忠沉吟片刻然后问道。

“进攻的时间定在什么时候?”

第220章 骑兵(求支持,求月票)

骑兵。

对于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来说,似乎一直以来都与骑兵无缘。在古代汉族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多是以步兵为主对抗敌人的骑兵。似乎除了汉代、唐代的骑兵曾经显赫一时,其它时候,大都是以步克骑。而更多时候,似乎都是被游牧民族的骑兵压着打。

其实,只要拥有马匹,汉人王朝就可以轻易的发展出一支战斗力远超过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甚至在另一个时空中,起自皖北的捻军就曾创造了汉人骑兵最后辉煌靠着收缴来的劣马,全歼满清最后的蒙古骑兵精锐。而这个例子也正证明了,只要有马,汉人可以轻易发展出一只强大的骑兵部队。

与另一个时空里的捻军相同,忠义军的军马除了缴获外,主要从民间收集。每到一地,便千方百计的收集民间骡马作为脚力。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骑兵。

不过即便是在创建骑兵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忠义军上下里没有一个人对骑兵的本质有所了解,对于他们来说,奇兵只是骑着马的兵。这也是很多人之所以想当然的想法,甚至当时朱明忠曾经这样评价过骑兵。

“对于我们来说,再没比这个东西更让我们觉得陌生的了,因为我们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是骑兵。”

这同样也反应在讲武堂创建过程中,尽管朱明忠借鉴后世的经验创立了西式近代化的陆军,但没有设置骑兵科。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骑兵不理解,同样也不了解。

步兵很简单,步兵说白了就是一群徒步的士兵拿着步枪,以一定的单位,列队共进共退,用步枪向敌人射击,冲锋接近,然后用刺刀肉搏,说起来非常简单,并不复杂。

炮兵也很好理解。就是开大炮的步兵。和步兵战术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那么骑兵是不是就是骑在马上的战士?

显然,骑兵没有这么简单,骑兵并不是骑着马奔赴战场的步兵。我这么理解的话,那么骑兵也仅仅只是骑着马的步兵

相比于不懂骑兵,制约忠义军骑兵发展,还有战马,毕竟南方的马并不多。在一开始在江阴的时候,忠义军的骑兵马匹的数量也就只有十六匹。

“十六匹啊!”

即便是在兴乾六年,在陆军学校的骑兵科,仍然会有教官嘟嚷着。大明的骑兵就是从这十六匹开始的,当然这并不包括骑着马的传令兵。

“16匹啊!只有16匹马。”

开封城外骑兵训练场上,骑在马上的李安听着营长的话后,便反问道。

“营长,那现在有几匹?”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难相信那个时代忠义军起兵的时候有多么困难。很多东西都是从零开始,有一些东西甚至没有办法去形容当初的困难。

现在谁都无法想象以火器见长的忠义军,当年的火铳,不过就是利用一批库存的缴获来的鸟铳改造而成。

那个时候的困难几乎无法想象,即便是现在,很多人回想起来也觉得这一切就像是一个奇迹。毕竟当年是一穷二白,几乎什么都没有。

甚至于当年忠义军之所以使用长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不过只是一个铁制的枪尖和木质的枪身,使用它的原因是因为它便宜。

而这也恰恰增加了当年许多事情的传奇性,让人对当年所有的一切心驰神往。因为他的传奇。

“全军的话,不包括炮兵和辎重兵的挽马,差不多有五六万匹,骑兵的话应该有三万左右。当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有一天16个骑兵会发展成现在这个规模。如果战时征发,还可以征发六万匹马,可是那些马,都不适合骑兵用,你看咱们的马”

指着胯下的清河马,王怀之说道。

“这马是阿拉伯马和蒙古马的第三代混血,比蒙古马高了半尺多,而且体态优美,速度快,这种马在训练上更有优势,它的脾气很好、适应性强,即便是铳炮于耳边鸣放,也是不急不燥,只有这样的马,才适合作军马,至于蒙古马”

摇摇头王怀之笑道。

“就是用来当挽马都不够格啊。”

蒙古马太矮太小,而且性能燥烈,也正因深知蒙古马的种种不足,早在江北的时候,就投入大量资金改良军马,并且又在全国建立了多个军马场,用于繁育改良马匹,现在改良工作不过只是初见成效。

而清河马正是育马的成果,现在这种马屁还没有定型,但是对于骑兵部队来说,这已经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战马,当然。他们还渴望获得更好的战马。

不过这需要时间。毕竟育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一个马种的培育到收获成果,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不过即便如此,也好过那些顽劣粗糙的蒙古马。

盯着训练场上,那些正挥动着骑刀冲锋劈砍的部下,王怀之的眉头微微一皱,指着其中的一队骑兵说道。

“第三大队怎么回事?怎么不知道保持队列,队列在最初冲锋时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维持队列,很容易被敌人骑兵各个击破,去,告诉他,重新整队”

身为骑兵营营长的王怀之,在更多的时候,都是在训练场的边缘指挥着部队,很少再像过去那样冲锋陷阵,而大明的骑兵在过去的几年间一直也在千方百计的提高骑兵的战斗力,不仅引入蒙古教官教授骑术,甚至还不惜重金从欧洲聘请骑兵教官,以期望能够各取所长,最终训练出一支素质足够优良的骑兵部队。。

当然,最后大明还是发展了适合自己的骑兵战术,大明骑兵真正的法宝是手中的火铳,而这一战术借鉴了欧洲“半回旋”骑兵战术,这是一种不需要直接接触步兵就可以将其阵型打散的。在欧洲这种“半回旋”是一种轻骑兵战法,由装备着手铳的轻骑兵通过不断持续的开火逐步瓦解步兵的阵型,之后再由使用骑兵长矛的重装骑兵对已经动摇的步兵阵型发动冲锋。在执行这种战术时,装备手铳的轻装骑兵会排成至少六排纵深、每列宽620人不等的阵型,以小步慢跑的速度向敌军的方向迈进。当最前排的骑兵距离敌方步兵到30米左右的距离时,将他们的马头向左调转,拔出手铳向敌军步兵开火;然后跑向队列的尾端重新装填弹药,由下一排骑兵继续射击,如此反复。这个开火过程会不断持续,取决于敌方步兵到底会崩溃还是继续坚守阵地;如果敌军步兵在“半回旋”的打击下出现了溃退的迹象,那么重装长矛骑兵就会立刻发动冲锋将其歼灭。

然而,这种战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实在是过于累赘和缓慢;在许多情况下骑兵一方的火力往往不足以对敌方步兵阵列产生足够的杀伤,相反步兵装备的火铳却拥有比骑兵的手铳远得多的射程,这种战术意味着把骑兵暴露在了敌方步兵凶猛的多的火力网中。

而这种在欧洲已经没落的“半回旋”战术,在大明被重新改进,并重新唤发的生机,这种生机的焕发于武器的革新,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第三大队重新整队的时候,远处另一队骑兵则在冲锋的时候,不断鸣响手中的短铳,在连绵不绝铳声之中,前排的骑兵刚发射他们的火铳,就闪向了两翼,而后面跟进的骑兵继续放铳,而撤到两翼的骑兵又一次抽出了备用铳,再一次攻击,如此反复数轮铳击之后,此时后面跟进的持剑骑兵才冲向“敌军”。用骑刀劈砍着“目标”出就是一个个稻草人,

“二大队注意协调,注意火力的衔接”

置身于土丘上的王怀之不时的下达着命令,指挥着部队的训练,只有在训练场上,经过无数次的训练之后,才能确保在战场上不会出错。
首节 上一节 1379/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