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第371节

威胁到他统治的势力一律是斩尽杀绝,毫不留情。

这样的对手,才是390真正可怕的对手,司马家之所以派出杀手来暗杀郭誉,恐怕就是认为郭誉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的根本

在洛阳城里杀人,普通人想都不敢想,而司马家派出的杀手,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题,足以证明司马家是有特无恐。

尽管这次的刺杀行动没有成功,但绝对让郭誉心生警惕,对司马家是多留一个心眼,毕竟上了司马家的黑名单,那就是随时准

备着与阎王爷打交道了,不提防是不行的,司马家一计不成,必然会再牛一计,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

不管怎么说,自己已经和司马家结下了不死不休的仇怨,想要化解几乎没有什么可能,当然郭誉也不会想着去化解,新的一年

郭誉会和司马家继续地战斗下去,不死不休?那就不死不休!

郭誉对此是无所畏惧的,既然要和司马家死磕到底,这点的仇怨又算得了什么,接下来,郭誉会有更大的动作,反正不是你死

就是我活。

就在郭誉谋划着如何对付司马家的时候,从淮南传来的一则消息。震惊了朝野。也让郭誉深深地吃了一惊。

第三百六十七章东吴来犯

消息传来的时候,郭誉正好还在宫中当值,就看到尚书省的官员个个张惶失措,一路小跑地去禀报曹爽。

也难怪这些尚书省的官员会举止失当,他们这些被曹爽新晋提拨的官员,全是曹爽的一帮子亲信,吟风弄月清谈玄议还行,一

涉及到军国大事,便是两眼一摸瞎,什么也搞不清了,

其实不光是这些亲信,就算是曹爽本人,经得过战场的历练吗?

曹真倒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深得曹操祖孙三代人的重用,成为一代赫赫有名的旷世名将,在西线抗击诸葛亮的入侵之中

曹直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大梁。

但曹真一世英雄,生出一堆儿子来,却未必是安天下的主,曹爽虽然晋升为大将军,但从未在战场上有过历练的他,自然对前

线传递回来的军情有些发懵,连忙地召集一千心腹来商议对策。

而这消息也很快地传遍了朝里朝外

东吴大将全琼率兵五万进攻淮南?郭誉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明显的感觉有些诧异,有没有搞错?历史上东吴发兵攻打淮南的事

应该是发生在正始二年,这一点郭誉可没记错。

为何这次的进攻居然会提前了整整一年,郭誉有些不解,他的穿越,到目前为止,影响的也仅仅只是曹魏这一方,而且也局限

在洛阳一带,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东吴的进攻居然也会提前,难道说他的影响力,真的已经扩大了江东吗?

或者说,真的是蝴蝶效应在起作用?

魏吴之间的战争频仍,自赤壁之战后,战事便是连绵不绝,无论是战争的规模还是次数,都是远超于魏蜀之间的战争的。

后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魏蜀之间的战争是三国战争的主基调,其实那是大错特错了,在魏国人的眼中,一直把东吴视做

心头大患,在荆州和淮南布以重兵,就是为了防备东吴的进攻。

而陇西一线,魏人甚为轻视,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整个长安以西的地区,都堪称是不设防的地带,以致于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

山,连克三都,如入无人之境。

直到后来诸葛亮连番进攻,魏国才对西北战线加以重视,派兵驻守,大修工事,但尽管如此,魏国对西北战线的重视程度,也

是低于东南战线的。

相对于魏蜀之间屈指可数的几次战争,魏吴之间的战争密度可以说是相当地密集的,双方你来我往,从荆州打到淮南,大大小

小小的战争不下二三十次。

魏蜀之间横亘着一条秦岭,这道天然的屏障使双方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变得难度很大,在这种易守难攻的地形之下,无论是蜀国

攻魏还是魏国攻蜀,进攻的一方的难度要远比防守来得更大,所以别看诸葛亮号称六出祁山,但也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司马懿

都不用别的什么战术,一个拖字诀,就生生地把诸葛亮耗死了在了五丈原。

而魏吴之间的边界,不是江河就是平原,一望无垠,适合大兵团作战,是最为理想的用兵之地。

而双方争夺的焦点,则主要就是集中在淮南。

千古以来,这流传着这样一句军事名谚:“守江必守淮。"虽然长江号称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但长江防线也有着它的局限性

最为致命的一点就是缺乏战略纵深,一旦被敌方饮马长江之后,数千里的防线必然是顾此失彼,难以防范

所以东吴自赤壁之后,天下鼎定,就一直谋求着夺取淮南来做为江东的屏障,孙权几次亲率大军围攻合肥,目的就是为此。

但魏国也把淮南视为自己的前进基地,如何肯轻易拱手让人,双方围绕着淮南,多少年都是不遗余力孜孜以求,战争的规模是

越打越大,投入的兵力也是越来越多

这次全琼率兵进攻淮南,自然是受了吴帝孙权的指派,魏明帝曹叙在位期间,吴国就曾几次发起进攻,最为著名的当推"石亭

之战"

石亭之战是吴国一次大胜仗,也是自赤壁之战后吴国的首次胜利,虽然事隔多年,至今还让魏人记忆犹新。那一次吴国都阳太

守周舫设计诈降,魏国大都督曹休不听贾连劝阻,率兵轻进,不幸中了陆逊的埋伏,那一役魏军折损万人,伤亡惨重,曹休如果

不是被在夹石设疑兵接应的贾连相救,恐怕连命都交待在了石亭

如果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的基础,而石亭之战则是重新定义了三国,甚至主导了几十年后三国的走向回

孙权换石亭之战的余威,于第二年悍然称帝,使三国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三个皇帝鼎立天下的格局。

诸葛亮也在这一年兵出祁山,并在其后连续的六年时间里几度北伐,将战火烧遍整个陇右。

而对曹魏而言,石亭这一战后,曹休因为背伤复发加上战败羞愤,没过多久就死了。曹休一死,对人才本来就已经凋零的曹氏

宗族无疑是雪上加霜。本来一个曹休守住东南,一个曹真守住西北,曹魏的军权不会旁落他人之手,但这回曹休一死,曹氏宗族

再无可用之人,曹叙不得不任命满宠为淮南都督,将东南的军政大权交给世家豪族之人。

(好诺的)几年后曹真病故,曹叙也只好起用司马懿来对抗诸葛亮,曹氏宗族再无可战之将,兵权易手,江山易主自然也只不过

是时间的问题了。

所以说石亭之战的影响力是极为深远的,此次东吴再度兴兵,自然是想再次复制石亭之战的辉煌,当然,孙权有着更大的野心

那就是吞并整个的淮南,将东吴的防线前推到淮河一线去,并在适当的时候,挥师北伐,进取中原。

孙权称帝已经有十年了,这位雄才大略的江东之主显然不想一辈子只在江东称帝称皇,一个偏安一隅的皇帝终究不是一个好皇

帝,他一直渴望着可以挥师北进,问鼎中原。

曹叙的驾崩和曹魏朝中大臣的不和,似乎让孙权看到了希望,所以才会有这一次的淮南之战

第三百六十八章求援

曹驾崩的消息传到了江东,孙权的第一个反应自然是认为机会来临了,但是进军需要的是准备,孙权那怕再心切,一时之间

也无法等备起足够的军队和粮草来,所以伐魏之事,只能暂时拖延下来。

主要是曹叙死得太突然了,年仅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了。曹叙在位其间,多次抵御了吴蜀的进攻,令好谋善断的孙权也不得不

刮目相看。

吴魏之间的战争,最近的一次距现在也有六年多的时间了,吴嘉禾三年,魏青龙二年,也就是诸葛亮星五丈原的那一年,孙

权曾亲率大军,想拨除魏国在淮南新立的那颗钉子合肥新城。

这也是吴国最大的一次用兵规模了,孙权率大军十余万亲征,除了一路主攻合肥新城之外,孙权还派出两路人马来牵制魏军

一路由陆逊、诸葛瑾统率一万余人进入江夏、洒口,进指襄阳;另一路由将军孙韶、张承率领进入淮河,直指广陵、淮阴。

魏明帝曹叙率师亲征,这也是魏吴两国的君主第一次在战场上交手,合肥403新城城池坚固,防守严密,吴军虽然人数众多

但也久攻不下,而且折了孙权的侄子孙泰,无奈之下,孙权只得撒兵,虎头蛇尾地结束了这次的北伐。

对于这次的北伐失利,孙权一直是耿耿于怀的,其实这次北伐是东吴一次最好的机会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在陇西拖住了魏国

的主力,孙权想着趁虚而入,一举拿下淮南,与诸葛亮配合,共谋中原。

但魏国苦心经营多年的东南防线又岂是那么容易就被攻破的,那怕是在西线战事最为紧张的时候,魏国都没有从东南战线上抽

调一兵一卒,固若金汤的东南防线让孙权碰了一鼻子的灰,而返。

虽然说屡战屡败,但孙权进取中原之心一直未死,只是蜀国自从诸葛亮死了之后,休生养息,再无兴兵的念头了,吴国这边独

木难支,没有合适的机会,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

曹叙的驾崩让孙权再一次看到了机会,而从潜入洛阳的细作那边传回来的消息,更让孙权(ceef)是兴奋不已,魏国辅政大臣曹

爽和司马懿的不和,无疑让孙权看到了一线的曙光。

将相失和,这可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曹爽这种约给之子弟,孙权压根儿就没有放在眼里,他唯一忌惮的,恐怕只有司马懿了,毕竟他和司马懿是交过手的,深知司

二懿的厉害。

首节 上一节 371/5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开局被屠村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