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28节

钱皇后着实可怜,眼睛已经哭的看不清东西了,而周贵妃虽然也多是思念朱祁镇,但自从儿子当上皇帝后,这份想念也就淡了许多,没有如同钱皇后一般,整天跪倒在佛像前祈福。

这也是为什么,孙太皇太后让礼部尊钱皇后为慈懿太后,而周贵妃也只捞了一个皇太后的名分。

为了不让周太后带坏了自己的孙子,孙太皇太后在深宫中严令,自己不在身边之时,周太后不能单独见皇上……

第41章 成化五年1

朱见深每日就是在宫殿中玩乐,什么事情也不用管理,而他一直担心的老爹朱祁镇,直到成化五年都没有回来。

朝堂之上好似都不愿意提起太上皇了,而太皇太后也知道大臣们的顾忌是什么,孙子一天天长大,懂得事情也越来越多,在朝堂之上颇得人心。

才刚刚七岁便熟读经书,治理国政方面有独到之见解,虽有稚嫩,但想法奇特,几个大学士都是赞不绝口,而因为朱见深在北京保卫战结束的时候,改制抚恤,立碑颂功,又尽收武将勋贵之心,就连下面的士卒提起朱见深也都是束起一个大拇指,这皇帝好。

虽然朱见深还是经常询问着自己的父皇何时回来,但礼部尚书,大理寺,甚至内阁都开始推崇徐有贞的星宿之术,两龙不相见,要是见面的话,只怕会霍起内宫,父子相残。

这些官员的话可是让孙太皇太后吓了一跳。

她也明白无情最是帝王家。

朱见深不能害朱祁镇,可朱祁镇万一起了歹心害朱见深,那真的是大明之不幸。

因为此事太过重大,孙太皇太后也不敢擅自下决定将朱祁镇迎接回来。

反正自己的儿子现在已没有性命之忧,不如再缓缓。

乾清宫,一个着龙袍的的孩童坐在龙椅之上,手中正捧着一只从汝州上供而来的汝瓷壶。

当皇帝就是好,也不用大费周章,只需要给下面的太监交代一声,这上好的汝瓷立马就到了手上。

朱见深喜欢瓷器的事情,在内宫之中并不算稀奇。

小皇帝勤奋好学,没有任何爱好,直到有一日在内阁中见到了李贤桌案上摆放着的一件瓷瓶,便观看了许久。

而李贤桌子上的瓷瓶正是汝瓷。

朱见深被汝瓷的晶莹无暇所吸引。

自此之后,朱见深便开始收集瓷器,在乾清宫中,摆放着不下于百件的各种各样的瓷器。

对于小皇帝的这个嗜好,大臣们也是没有多说什么,自己三十多岁功成名就才能发现瓷器之美,而小皇帝只在七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能够静下心来观察许久。

喝茶养性,实际上把玩瓷瓶也能够起到养性的目的,只要不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上面就行。

而朱见深即便开始了收集瓷器,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还是勤奋好学,也没有免过一场的朝会。

让文武官员连浑水摸鱼的机会都没有。

自成化三年至今,两年多的时间,一次朝会小皇帝都没有缺席过,这在大明历史中也就只有洪武皇帝朱元璋,崇祯皇帝朱由检能够做到了。

“陛下,时间到了,奴婢将您的宝贝收起来吧。”身旁的太监张保轻声说道。

张保在朱见深身边伺候了两年,也是孙太皇太后精心挑选的太监,因为王振的事情,太监也遭到了打压。

张保虽然掌着玉玺,又是秉笔太监。

按照惯例来说,应该是位高权重,可机要之大事,内阁拟定好后,就转交给了司礼监,让他们盖印,张保一点话语权都没有,而小皇帝若是有自己的看法,也都是亲自去内阁,找于谦与李贤等人面谈,根本就用不着张保,所以张保的位置都是虚的,只是一个工具人,当然这也符合了旧制。

朱见深闻言点头,便将自己的宝贝递给了张保。

张保接过后,便给了一旁的一名小太监叮嘱道:“小心一点,这可是陛下的心爱之物。”

“是。”小太监下去后。

张保又堆着笑容对朱见深说道:“陛下,咱们开始吧。”

朱见深闭上了眼睛,而后点了点头。

张保走上前来,拿起龙案之上的题本开始念了起来。

题本与奏本是明清两代的官员上书所用。

永乐二十年规定,诸司官员有急切机务,无法面陈者,须具题本投进,公事用题本,而私事则用奏本,在清代的时候,用的也是明制,凡京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具用题本。

而所熟知的奏折,也只是在康熙年间才产生的,但当时只是皇帝的亲信能够用奏折,到了光绪的时候,才彻底废除了奏本,题本,一律使用奏折。

在五岁的时候,朱见深睡前就要听张保详读奏本与题本,也算是对这个国家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而朱见深性子坚毅,即便是再无趣,两年之中也从未有过一次的中断,即便是有的时候身体不适,也会坚持下来。

不过有些题本确实太长了,张保念了小半个时辰,才说了一件事情,这让朱见深有些不厌其烦。

想到于此,朱见深就不由想起他老祖宗洪武皇帝时期的一个大臣。

给朱元璋写了一万七千多字的奏章。

奏章之中那可是妙笔生花,暗藏珠玉,朱元璋看的眼都花了,都没有看到这个大臣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当下便让身边近臣来念,念到一万字的时候,还是没有听懂什么,这让朱元璋很是恼火,将这个大臣叫了过来,狠揍了一顿,而后又让近臣来念,从一万六千五百多字到结尾,五百字,这个大臣提了五条建议,因为这些建议有前瞻性,朱元璋也采纳了三条。

由此可见,官员们写的题本,奏本可是要将自己胸中之墨水全部展现出来,向皇帝表现他们的才华文墨,完全不管皇帝能不能看的下去满篇的废话。

朱见深听了许久题本与内阁的批示后,便准备休息,明天还有早朝。

临睡之前,还要在到自己的收藏台处看看自己珍惜的藏品。

奉天殿中。

文武官员跪在下首,朱见深坐在龙椅上,高喊平身。

自成化四年,朱见深到了六岁后,孙太皇太后便再也没有临朝听政,因为她本身不贪恋权力,机要事务由内阁负责,最为重要的是朱见深沉稳,没什么幺蛾子,只是听大臣们讲,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

六部尚书已经补全,内阁也完全运转。

北京保卫战结束,可以说保了大明二十年的太平,也就是一代人的太平。

在这种外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明的国力在李贤,于谦等人的操持下,渐渐恢复。

第42章 成化五年 2

李贤在成化三年的时候,被太皇太后由东阁大学士提升到了文渊阁大学士。

而在成化四年的时候,于谦也终于确定了自己首辅的位置,由英武殿大学士递进到文华殿大学士,加封兵部尚书衔,帝师太保,位列三公。

三公乃太师,太傅,太保。

其中太师最为尊贵,有明一代,也就只有张居正,张辅二人在活着的时候,当上了太师,其他的都是死后追封的。

而于谦与张居正很是相似,都是小皇帝临朝,内阁首辅,若是在任上也颇有建树,等到小皇帝长大亲政之后,这个三公之首太师的头衔就要由朱见深发旨加封,这也是恩典。

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由成国公朱寿担任,右都督泰宁候陈瀛担任,而张辅也因身体的顽疾退居二线了。

朱祁镇离开的五年,朝堂之上政治开明,即便于谦与李贤因政念不合,实有争执,但也为了大明之安定,保持隐忍,没有将矛盾暴露出来。

李贤头脑灵活,喜剑走偏锋,而于谦行的是大道,做事相对古板,从他们各自的批示中,朱见深就能看出来。

朝会之上,大臣们开始不断的奏对。

而朱见深也只是认真的听着,时而插上一句稚嫩但又有理可循的话。

通过五年的临朝,大臣们谁也不敢小看小皇帝。

别看人家小,弄不好人家比你还聪明。

而等到朝会结束的时候,朱见深便开口说道:”父皇巡游北疆已有六年,朕十分挂念父皇,不知众位爱卿何时能够迎太上皇回朝。“

每一次临朝朱见深都会提自己的父亲朱祁镇。

大臣们可以模模糊糊的扯皮,太皇太后怕父子相残,但朱见深必须要提。

他作为儿子,父亲蒙尘,他若是不说,就会落得一个不孝的非议。

朱见深说完之后,在成化元年就放出来的徐有贞,立即出列道:“启奏陛下,昨日臣等夜观天象,现在不是迎回太上皇的最佳时机,不然两龙相见,定会对陛下有所损害,陛下的真龙之气还会成型,不如在等几年,陛下的真龙之气坚不可摧之时,再迎回太上皇。”

正统十四年的时候,徐有贞因进言南迁,而后瓦剌兵犯京师的时候,继续进言南迁,被关进了大牢之中,而在大胜之后,徐有贞便被放出,在成化四年的时候,被李贤委派去了黄河治理水患,外出一年,还真的治理住了,而后便被提升到了副都御史。

因为自己的牢狱生活,让徐有贞不得不考虑了一番,又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推算。

自己仕途不稳,一定明君不临朝所致,朱见深登基四年,他就得到了提拔。

这让信任自己推算之法的徐有贞打定了主意,不能让朱祁镇回来,便在成化四年后,充当了劝阻朱见深的先头军,并且说的头头是道。

而百官们也都不愿意朱祁镇回来,当下都顺着徐有贞的话往下说。

徐有贞说完后,兵部侍郎王文,也就是于谦的副手,也赶忙出列说道:“徐都御史说的在理,陛下身系大明安危,万万不可冒险,微臣恳请陛下,为大明着想,收拢思父之情。”

王文说完,李贤也出列道。

“陛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等到陛下亲政之时,再将太上皇迎回来也不迟啊。”

李贤更是过分,朱见深想要亲政,最起码还需要十年,合着你想让你家太上皇在蒙古呆满十五年啊。

不过大臣们说的越过分,朱见深的心中便越发开心。

看来我装的还是有水平的,现在大臣都向着自己。

朱见深叹了一口气说道:“既然众位爱卿这般说,那朕,那朕也只能将对父皇的思念深深埋在心里了。"

朱见深说完之后,而后看向朱寿说道:“成国公,英国公身体可曾好转。”

朱寿出列道:“陛下,不容乐观,太医们都说老国公熬不过这个冬天了。”说完后,朱寿叹了一口气。

生老病死本是人之常情,即便如此,也能引来人们的无限哀伤。

朱见深听完后脸色变得很难看:“朕,朕想去见一见老国公,可行。”

听完朱见深的话后,徐有贞立即出列道:“陛下,生死乃人伦常态,陛下尚且年幼,不应进入病榻之前,与国运无益。”

百官们看着徐有贞,都不由觉得那么顺眼,怎么之前没有觉得徐有贞说话那么好听呢。

首节 上一节 28/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