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71节

朝臣那边不满意,会上疏弹劾内阁。

再德高望重的人,到了内阁,坐了首辅也好,次辅也罢,亦或者群辅,所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好,就算何阁老说的对。”

成基命强压怒意,朗声道:“那凭什么这责任制和追责制,唯有在我内阁这边落实,那军机处呢?还有都察院……”

“成阁老这个提议好啊!”

温体仁逮住机会,伸手道:“既然责任制和追责制,是朝中的一些大臣,所向陛下呈递的。

那本辅就觉得内阁这边,要做到一视同仁,向陛下呈递的票拟,要特别加上军机处、都察院等有司。

眼下的朝局这般不稳,只怕不少的官员,都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有了这责任制和追责制的约束,那情况定会有所改善。”

本辅什么时候这样说过。

温体仁你个奸臣!!

被摆了一道的成基命,难掩怒意的看向温体仁,正要反驳之际,可在旁的周道登、何如宠几人,却没给他这样的机会。

“附议!”

“附议!”

“附议!”

看着眼前这各怀心思的一幕幕,一直沉默的韩爌,眉头紧皱着,与先前的内阁相比,此时他对内阁的掌控,无形中就已经被削弱了。

‘陛下的手段,真是够高明的啊。’

韩爌神情凝重,看着神情各异的众人,心里暗暗说道:‘叫温体仁进入内阁,还担任次辅之位,先前无作为的周道登几人,可算是被温体仁吃死了。

就算管部的毕自严和徐光启,等会儿也过来,商讨这件事情的话,只怕最终的局势,跟眼下没什么两样。’

内阁增设到九位阁臣,是崇祯皇帝深思熟虑后,才最终做出的决断。

或许存在的分歧会增多,或许存在的争论会增多,或许多数意见不会统一,但是内部不团结的内阁,才不更有利于崇祯皇帝左右吗?

“这件事情,诸位就不必再争论了。”韩爌皱眉说道:“等毕阁老和徐阁老,都赶到文华殿这边,我们再进行商讨吧。”

“有关责任制和追责制一事,关系重大,非一人所能独断,何况陛下对待此事,也是很重视的。

若是诸位不想叫内阁,在朝堂上的处境,变得更加不利,本辅希望诸位能秉承公心,好好明确这件事情。”

面对当前这种态势,纵使是身为内阁首辅的韩爌,那也必须要谨慎的对待,牵连很深的袁案,到现在已经落下帷幕。

先前被抓走那么多官吏,想要维系好自身利益,有些事情就必须向前看,若这件事情解决不好,给朝堂再引起新的风波和争议,只怕结果就不会太好看了。

第282章 固本培元(1)

推动责任制和追责制,想在内阁落实下来,对熟悉大明的崇祯皇帝来讲,没有几天的时间,是票拟不出相应的意见的。

对此崇祯皇帝并不心急。

吏部有王永光管着,户部有毕自严管着,督仓场事有徐光启管着,兵部有王洽管着,都察院有韩继思管着,顺天府有孙传庭管着……

其实在不知不觉间,围绕京城朝堂,围绕京畿顺天府,一些重要位置,且不论出身哪个派系,至少务实的官员,都坐稳了各自的位子,且在做着该做的事情。

而在内帑这边,先前连调拨几十万两银子,都要认真思量。

但在先后搞出几次抄家行动,变得很是丰厚,家底很殷实。

纵使真发生什么变故,即便绕开了外朝,依靠内廷搭建的体系,崇祯皇帝也是游刃有余。

“陛下,这是李枢辅于宣府镇,所呈递回京的奏疏。”

王洽捧着奏疏,欠身道:“宣府镇通敌案,远比预想中的要复杂,幸得宣府巡抚郭之琮,宣府总兵官侯世禄,及曹文诏等将的协助。

擒获怀安卫、万全左卫、万全右卫等卫所,涉案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罪将三十七人。

另保安州、延庆州等处,抓捕自参将以下将领合……”

真是够有意思的啊。

这爆出的通敌案,一名地方官员都没有被抓,反倒是武将抓了一大堆,真是够符合大明风气的。

听着王洽所讲,翻看着李邦华所呈奏疏,崇祯皇帝神情冷然,心里却暗笑起来。

仅靠一帮卫所、要镇的将领,范永斗这帮汉奸走狗,能在宣府镇那边,罗织出这样一张大网?

“如此说来,宣府镇通敌案,到此也可告一段落了?”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合上奏疏,对王洽说道:“对那些被抓的叛将,你们军机处是什么意见?”

面对上下摆烂的大明,一味地去杀,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尤其是宣府镇这个地方,又显得尤为特殊和重要。

毗邻着草原之地,紧挨着大同镇,是拱卫京畿的边陲要镇。

似这样的一块战略要地,要真不顾一切的去杀,闹得人心惶惶,那必然会闹出大风波,兵变,甚至是更严重的情况,搞不好宣大一带就彻底乱了,继而威胁到京畿的安全。

好不容易才稳定住基本秩序,没有叫大明陷入到更大的混乱下,就因为揪杀一帮汉奸走狗,再叫大明陷入到混乱下,这个账怎么算,崇祯皇帝有自己的打算。

尤其是在自己的干预下,这建虏八旗进犯大明,所形成的己巳之变,并未像历史轨迹中的那般严重。

诸如宣府巡抚郭之琮等,围绕北直隶一带所任的要地巡抚,并没有在率部驰援京城的途中,发生什么意外,继而对北直隶治下,造成过大的伤害。

一直在心里将北直隶一带,视作是自己基本盘的崇祯皇帝,要考虑到当前的整体局势,所以闹得沸沸扬扬的通敌案,也是时候落下帷幕了。

“启禀陛下。”

王洽拱手作揖道:“臣等的意见,是查抄这些叛将名下所贪钱财、粮食等,充当宣大两地的军饷。

另外所涉叛将就地处决,传首宣大两地,以正国朝法纪,所空缺的一应位置……”

“前两项的意见,着办,军机处明发上谕。”

崇祯皇帝开口打断道:“至于空缺的那些位置,命曹文诏从勇卫营、天雄军两部,还有侯世禄,从所部麾下遴选补上。

拟定好名单后,报军机处。

另对侯世禄明发上谕,告诉侯世禄,宣府镇通敌案朕很愤怒,若是胆敢再出现类似的事情,那他这宣府镇总兵官就别当了。”

“臣领旨!”

王洽心情复杂,他没有料想到崇祯皇帝,直接从勇卫营、天雄军、侯世禄所部,挑选相应的将校,来补充那些空缺之位。

不过此举对国朝掌控宣府镇,无疑是增强了不少力度。

然王洽哪里会知道,崇祯皇帝之所以这样做,除了他所想到的那些,还有为后续进一步清理宣大两地,提前做些准备罢了。

随着户部这边,要在张家口堡再度重开榷场,明确榷场十三行,就充当走私销赃贸易前沿的宣府镇,那肯定还会有人不老实。

当前为了整体的局势,崇祯皇帝决定不再扩大范畴,但这绝不代表着对待贪官污吏,崇祯皇帝就不杀了。

等忠诚于自己的将领,真正掌控住宣府镇大局,再叫锦衣卫逮住把柄,那落网的那帮贪官污吏,无一例外必将全部干掉。

“王伴伴,周遇吉、曹伴伴他们,都没有向京城这边,呈递奏疏吗?”看着王洽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对王承恩询问道。

“皇爷,还没有。”

王承恩欠身道。

“过去这么长时间,两部人马都没任何消息,难道是出什么意外了?”崇祯皇帝放下茶盏,嘴上囔囔道。

对周遇吉、陈继盛他们的能耐,崇祯皇帝心里是清楚的,就八大晋商那点能耐,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

若是连一帮汉奸走狗,都没办法镇压的话,那周遇吉、陈继盛他们虎将悍将的称号,就算是败给了。

“皇爷…您说会不会是太原府那边,或者山西布政司等处,牵扯到这里面了?”王承恩微微欠身道。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所以朕从一开始,才会派曹伴伴亲去山西,不过对曹伴伴的能力,朕还是相信的。”

崇祯皇帝轻呼道:“希望这次的除贼行动,不要影响到山西的大局,若是叫肆虐陕西等处的流寇,大举进犯山西的话,那对国朝而言,并非是什么好事情。”

在崇祯皇帝的眼中,大明任何地方,都是利益犬牙交错,势力盘根错节的存在,尤其是那帮本地的官绅、地主,可谓是占着天高皇帝远的优势,在各地充当土皇帝作威作福。

崇祯皇帝的确想抄走八大晋商的累世家财,但他并不希望因为这一事情,导致山西整体的局势,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没有便捷通讯手段的大明,处在紫禁城的崇祯皇帝,唯有耐下心的等待结果了。

第283章 固本培元(2)

对自家皇爷所担心的事情,王承恩心里是清楚的,山陕等地爆发的反叛之势,已有成为国朝心腹之患的趋势。

虽说在山陕一带,有杨鹤、洪承畴这些地方大员镇守,但是各地的反叛势力太多,根本就无法将其彻底镇压。

加之近些年来,山陕那边的灾害频生,水灾、旱灾、雪灾、地龙翻身等等,就像是变戏法一般交替出现,这使得那里的百姓,日子过得是苦不堪言。

国朝东边有建虏八旗肆虐,西边有反贼势力猖獗,加之各地不时呈报的灾情,王承恩能想象到自家皇爷,究竟顶着怎样的压力。

“皇爷,京卫都督府这边,呈递到司礼监一封奏疏。”

王承恩收敛心神,微微欠身道:“成国公他们,想从忠勇军这边,还有原锦衣卫、东厂番子的子嗣里,遴选出一批忠诚可靠的将士,补充到各上直亲卫军中,以加强宫城、皇城的守备。”

“这帮家伙肯开窍了?”

崇祯皇帝闻言,轻笑道:“既然他们想做,那就遂了他们的心愿吧,省的一个个六神无主。

不过所招收的一应将士,要先去四卫营那边操练,剔除掉有问题的,宫城和皇城的守备,不是小事!”

“喏!”

原本按崇祯皇帝所想,京卫都督府所辖众上直亲卫军,缺少的那些员额,等讲武堂的中低层将校,顺利毕业以后,一部分补充进京卫都督府,并以他们为骨干,招募相应的将士。

首节 上一节 171/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