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74节

擢升卢象升出任北直隶巡抚,明确蓟密永三协要地,调任山海关、蓟州镇、宣府镇等处总兵官。

擢升祖大寿出任神枢营右副将,调吴襄等辽东将门一派,增强祖大寿于京营地位。

谋定袁可立出任山东巡抚,孙元化出任登莱巡抚。

着军机处制定新的发放粮饷制度。

等等。

上述的谋划的种种部署,皆是围绕去除辽前中心化,提高东江镇战略要位,摁住辽东将门的疯狂,明确以‘海上袭扰,辽南大练兵’的总战略方针,以拖住建虏无制约的***发展之势。

有关辽东这边的布局,算是初见成效了,但唯独在山陕一带,崇祯皇帝却没有做任何布局。

不是崇祯皇帝不想布局。

实在是手底下可用的人,还没有达到他预定的目标。

讲武堂的创设,周遇吉、曹文诏这帮虎将悍将,尚处在摸索阶段,作为培养职业军人的基准,许多事情还没有落实到位,纵使崇祯皇帝想干再多的事情,那也要结合现实去干。

勤政克己,这是圣天子的标配。

但是无序、无头脑的勤政克己,那只有一种可能,只会把大明越搞越乱,这并非崇祯皇帝所想要的。

“等于说军机处的总体意见,都是认可杨鹤所呈奏疏,想叫勇卫营赶赴陕西平叛?”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着王洽、周延儒他们说道。

“此提议…朕不是不能恩准,不过,勇卫营乃朕之亲军,即便是赶赴陕西平叛,但在统属方面,却不能归杨鹤,或其他官员统辖。”

考虑到崇祯三年,是明军对战各部流寇反叛的一个转折点,杨鹤所谋剿抚并用之策,明显并不能给大明带来好处,相反却叫大明损失惨重,令各部流寇势力壮大,甚至叫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这帮流寇头子强势崛起。

不管杨鹤是出于什么目的,从哪个渠道知晓周遇吉他们,远赴山西治下,折腾出一项大事情。

为确保肆虐山陕一带的流寇势力,不会突破到中原地带,给大明造成更大的被动,崇祯皇帝思索再三,决定还是谴派勇卫营,前去陕西治下平叛。

但高级讲武堂的那帮将校,崇祯皇帝要认真挑选一番,似毛承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些原东江将校,在没有完全改造好以前,绝不能轻易放出去,崇祯皇帝可不想养虎为患。

另外谴派到陕西治下的勇卫营,到底归谁来统辖,也必须要明确下来,不能叫陕西或山西本地官员接管,不然天高皇帝远,想坑死勇卫营全体,那绝对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叫王洽、周延儒、王在晋、黄立极这些军机大臣,相互看着对方,他们不明白天子此意,究竟是想怎样解决呢?

“陛下所言极是。”

但明显在揣摩圣意这一块,周延儒要更胜一筹,“勇卫营是天子亲军,即便谴派他们去往陕西平叛,这统辖权亦不能下放。

另外勇卫营作为客军,去了陕西参与平叛事,粮草供应,各类军需的提供,都是一项很大的问题。

臣恳请陛下,能恩准军机处这边,另开流贼平叛前指,从军机处中遴选大臣,负责勇卫营一应事宜。

如此,涉及地方交涉事宜,可有军机处外派流贼平叛前指专办,而涉及到平叛事,则由勇卫营审时度势。”

到底是周延儒啊,揣摩人心的能力,那不是一般的强。

拿着朕先前所用的前指,套用到山陕平叛流寇事上,这样国朝在山陕一带,也切进去一枚钉子。

日后关系到重要的战役,军机处这边,能第一时间知晓情况,若有什么好的谋划,也可送至平寇前指。

“这个提议不错,朕恩准了。”

崇祯皇帝想了想,说道:“就叫军机参赞金声,负责军机处外派流贼平叛前指事,授天子剑。

从西苑讲武堂抽调一批将校,随金声赶赴山西,与勇卫营汇合,共赴陕西治下,参与平叛事。

擢勇卫营主将周遇吉,加授昭勇将军,赐平寇总兵官,领陈继盛、刘兴治、曹文耀等将奉旨平叛。

另命周遇吉创办平寇讲武堂,参与平叛事之际,多替国朝培养英才,尽快荡平各地流寇叛贼!

军机处即刻明发上谕。”

“臣等遵旨!”

各怀心思的王洽、周延儒等人,忙拱手应道。

‘周萃菴,可不要叫朕失望啊。’

看着离去的众人,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原本朕想是将你外派到东江镇,现在看来,你还是要率先挺出来。

放心,即便派你去陕西平叛,朕也会给你组建起充足的军官团,另外在山陕那边,再给你一些武将名单。

有了这平寇讲武堂,将先前在西苑讲武堂所学,悉数贯彻传承下来,那勇卫营的编制,才能一步步变强。’

对忠诚且有能力的周遇吉,崇祯皇帝肯定是放心大胆的用。

其所领的几个副将,外加从讲武堂遴选的中低层将校,以及所统率的勇卫营,只要粮饷军需等,能及时供应,在崇祯三年的平叛事中,打出几场响亮的仗,那崇祯皇帝就顺势扩编勇卫营,定编五万!!

地方扩编新军,京畿整编新军,给崇祯皇帝三年时间,足够打造出一支规模较大的新军集团。

第287章 总河与督仓场

小冰河时期下的崇祯朝,绕不过去的就是钱粮,所爆发出的诸多问题,若是有足够的钱粮,都是能设法解决的。

就像鞑清的钱聋皇帝,闹出多少事情,所谓的十全武功,那纯粹是个人臆想的产物,大小金川,砸进去了多少银子。

可偏偏对大明来讲,财政出了大问题,想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

奉旨参与平叛事的军机处外派平叛前指,这一服务性质的特设组织,在军机参赞金声的领衔下,领着崇祯皇帝精挑细选的军官团,在国朝这边不少议论声下,浩浩荡荡的离京,赶赴山西治下。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再发中旨,从司礼监选派人手,向宣府镇进发,命督办通敌案的李邦华、刘鸿训,转战太原府!

不管能揪出多少蛀虫吧。

哪怕顶缸的全是武将。

趁着崇祯三年,在流寇势力大爆发前夕,解决一部分太原府治下问题,对崇祯皇帝也是极好的事情。

而随同中旨一块发的,还有两道密旨,一道是给周遇吉的,一道是给曹化淳的。

前者是崇祯皇帝对周遇吉所提要求,还有提供的一些人才名单,目的是叫周遇吉能安然度过崇祯三年,并趁势统率着勇卫营,在平定流寇事上打出名声!

后者是崇祯皇帝命曹化淳协助归京的西厂,解决好押运抄家所得事,同时留太原协助李邦华,解决好太原通敌案。

至于曹文诏、孔有德这些高级将校班学员,则押送着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全族,返回京城。

对秘密进行的这些事情,国朝上下了解的并不多,此时朝中的那帮大臣,一个个还都在消化变动后的格局。

至于铲除八大晋商的后续影响,那也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产生,这就是信息差所带来的优势。

“徐卿、孙卿,自朕御极以来,国朝治下灾害频生,尤其是山陕一带,那就更是这般了。”

崇祯皇帝站在地舆图前,神情正色道:“在之后的数月间,京通两仓,会接收一批规模不小的粮食储备。

你们一个是在内阁掌仓场事,一个是主抓督仓场事,这段时间,你们负责的差事,有着不小的起色,朕都看在眼里。

京仓和通州仓,这些年不梳理之下,所滋生出的蛀虫,肯定不止是眼下这些,所以你们要抓紧梳理仓场事。

若是需要锦衣卫协办,朕可命骆养性协助。”

徐光启、孙居相相视一眼,心里悬着的石头,也算落了下来,本以为天子此次召见,是对他们所抓之事的进度不满。

没想到竟然是夸赞。

这也叫一旁的工部尚书南居益,心中生出一些想法。

“陛下,锦衣卫就无需动用了。”

徐光启拱手说道:“有孙尚书协助,最迟两个月时间,京仓和通州仓的梳理,就能全部落实下来。

等京通两仓解决以后,臣就会和孙尚书一起,着手解决在北直隶治下各府,筹建军储仓一事。”

“请陛下放心。”

孙居相紧随其后道:“臣定会全力配合徐阁老,做好仓场事,不会叫国朝在粮储这一块,再遇到任何问题。”

对徐光启、孙居相的能力,崇祯皇帝是认可的,只要他提供的那些思路,二人能结合大明国情,真正意义上落实下来,叫京通二仓,还有后续开设的军储仓,做好日常台账登记,巡检制度等,那想偷偷私卖储备粮之事,就能最大限度的杜绝。

当然为了加一层保险,日后锦衣卫这边,崇祯皇帝会不定期的指派专人,到各地进行秘密调查。

没办法。

多灾多难的大明,粮食,那永远都是第一要位。

没有找到红薯这等高产作物,没培育出适合大明本土种植的良种前,崇祯皇帝绝不会放松对粮食的警惕。

平叛需要粮食,赈灾需要粮食,练新军需要粮食,给各地驻军也需粮食……

手里有粮心不慌,这个通俗易懂的道理,崇祯皇帝在了解完大明的实情后,算是有了更深的体悟。

灾年之下,要是没了粮食,造反是必然,而在这过程中,易子相食的惨剧会发生,洗劫地方的惨剧也会发生。

身为大明的天子,崇祯皇帝必须最大限度的保障,围绕北直隶这一核心基本盘,毗邻的山、陕、豫、齐、辽等地,不会因为粮食问题,再闹出太大的动静。

等到查抄八大晋商的银子,包括那些珠宝首饰、古董字画等,全部都运送会京城后,崇祯皇帝就要进一步加强国营经济体的底蕴。

围绕增收、海贸、收购粮食等主要核心,展开相应的谋划部署。

“两位卿家的话,朕可是记到心里了。”

崇祯皇帝走上前,搀扶起徐光启、孙居相,微微一笑道:“这副千斤重担,朕就交付到你们身上了。”

“臣等遵旨!”

解决了粮储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总河事了。

崇祯朝,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那就是自然灾害的频率,几乎是每一年,在大明治下的各地,就会爆发几场波及范围广的灾情。

像雪灾、地龙翻身这些事情,是不可人为干预解决的,可是水灾、旱灾、蝗灾这些灾情,却是有办法有效预防的。

首节 上一节 174/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