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73节

虽说崇祯皇帝不懂什么接生流程。

但是像医疗消毒这种常识,他还是知道的。

为此崇祯皇帝准备了不少烈酒。

还叫为周皇后接生的稳婆,提前熟悉接生前的消毒流程,确保周皇后在生产时,所用到的任何一物,都是相对干净的。

封建体制下的大明王朝,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病菌,并没有相应的概念。

这其实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崇祯皇帝想筹建一座中医大学堂,聚拢经验丰富的杏林圣手,能建立起分科的大明中医体系,多多的培养中医人才。

毕竟处在小冰河时期下的大明,各地灾害频发,每每大灾过后,就会发生疫病,倘若大明各地,皆有经验丰富的中医队伍,那能挽救多少无辜的百姓?

而且在大明的军队之中,怎能没有经验丰富的军医,倘若能多救回一些上过战场,受伤将士的性命,那他们恢复以后,就能蜕变成悍卒老兵!

在那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十名体格再怎么健硕的新兵,都抵不过一名经验丰富的悍卒老兵。

“皇爷…好消息啊!”

本在殿外候着的王承恩,无故推开殿门,手里拿着一封奏疏,喜笑颜开的拱手道:“勇卫营主将周遇吉,呈递密奏!”

“嗯?”

眉头微蹙的崇祯皇帝,听闻王承恩所讲,伸手说道:“快,拿过来叫朕看看,过去这么长时间,周遇吉他们终于有消息了。”

从谴派李邦华赶赴宣府镇,去处置通敌案一事,崇祯皇帝的内心深处,就始终记挂着周遇吉他们。

毕竟是在隆冬之下,长途跋涉下,从京城赶赴宣府镇,后又跑到八大晋商老巢,期间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他们自己设法解决。

“末将周遇吉,领讲武堂全体同仁,并西厂……”

打开密奏的崇祯皇帝,扫了眼开头的敬语,便看向后面所写内容:“…末将等,自宣府镇秘密行军,赶赴太原府治下,谴麾下夜不收,先于各部偏师主力,秘密赶赴八大贼所在之处刺探军情。

考虑到此战的复杂性,在得知曹督公奉陛下旨意,亦赶赴到山西境内,末将等秘密与曹督公取得联系……”

看着周遇吉所写的这份密奏,崇祯皇帝心里能想象得到,这一路从宣府镇那边,秘密赶赴太原府,并对八大晋商展开攻势,期间他们都经历了怎样的艰辛。

毕竟在此之前,大明尚没有这种作战方式,周遇吉他们,亦是在摸索中展开这等作战方式。

而当瞧见最终斩获时,崇祯皇帝双眸微张,面露笑意道:“哈哈…好啊,朕果真没看错你们啊。

此次铲除八大贼,竟缴获现银两千三百余万两,粮食八百余万石,还有各种田产、珠宝首饰……”

在旁的周皇后和王承恩,当听到崇祯皇帝所念之物后,那脸上皆露出震惊的神情,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能积攒这等浑厚殷实的家财啊。

“皇上…”

内心生出惊意的周皇后,下意识对崇祯皇帝说道,但是话到了嘴边,却怎么都讲不出来了。

这八大贼究竟是何等存在,他们怎会比国朝还要富裕啊。

直觉告诉周皇后,此时肯定不简单。

“王伴伴,走!”崇祯皇帝合上奏疏,伸手道:“随朕即刻前去军机处,周遇吉他们这次立下大功了。”

崇祯皇帝这次算尝到抄家的甜头了。

不算张家口堡那里的种种斩获,此番周遇吉、陈继盛所领队伍,在八大晋商所在的老巢,就斩获总价值至少超四千万两银子。

具体的数额有多少,这无法预估。

毕竟除了查抄的现银外,还有大量的田产、珠宝首饰、古董字画、粮食等硬通货,尤其是粮食!

对多灾多难的山陕两地,八百多万石的粮食,若是能利用好的话,那对后续镇压各部流寇势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什么叫富可敌国。

这就他娘的叫富可敌国!

仅仅是凭借一封密奏,崇祯皇帝算见识到八大晋商,那非同寻常的敛财手段了。

被周遇吉他们擒获的范永斗、王登库等汉奸走狗,必须全部带回京城凌迟处死,他们所积攒的这些家底,不知沾染了多少无辜将士、百姓的鲜血!!

第285章 奏请勇卫营平寇疏

崇祯朝拮据的财政收入,其实可追溯到万历朝,张居正所推动的一条鞭法,其就像是一剂猛药,下到了重病缠身的大明身上。

张居正推动一条鞭法,本意是想阻止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达到富民国强的政治目的,在其活着的时候,的确叫大明实现短暂回弹,名曰万历中兴。

但该策却严重触碰到既得利益群体的核心利益,将张居正被推到了对立面,甚至万历皇帝都怨恨张居正。

作为大明的皇帝,却要受张居正的种种约束,这对万历皇帝而言,却是怎样都不能接受的。

堂堂天子,却被臣子压制着,这算什么事情?

而随着张居正的离世,也宣告一条鞭法以失败告终,甚至张居正本人,即便是死了,也落了个抄家削籍,追夺生前一切荣誉,险些被开棺鞭尸……

此后大明的财政体系,一直在好与坏之间来回拉扯。

万历朝的镇守太监,天启朝的魏阉,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支撑着岌岌可危的财政体系,叫大明不至于崩盘。

可是到了崇祯朝后,在小冰河时期的影响下,算是进入到爆发期,各类灾害频生,进一步加剧土地兼并,造成阶级矛盾激化,这也叫大明陷入到一个死循环。

辽东战场局势不利,山陕镇压流寇不利,财政拆东墙补西墙,摊派的三大饷……

这一项项在死循环之中,不断复刻的因素,导致大明就像是快要崩盘,却缝缝补补,支撑着不要崩盘。

‘有了八大晋商抄家所得,所面临的处境,算是大大缓解了。’前去军机处的途中,坐在龙辇上的崇祯皇帝,心情很是不错,思索着后续要展开的谋划部署。

‘国营经济体的根基,武备院,粮储体系,流寇镇压事,新军筹建事,恩养遗孤事,涉足榷场事等等,都不必再为银子而犯愁了。

大明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一个是钱,一个是粮,短期解决这两项核心,那一应的延伸谋划,都不是问题。’

先前崇祯皇帝还在担心,领军前去太原府的周遇吉等一众人,会遇到什么麻烦,毕竟是在隆冬之下,毕竟是在异地行动,若真有人在背地里搞鬼,想彻底铲除掉八大晋商,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周遇吉、曹文诏这帮虎将悍将,并没有叫崇祯皇帝失望,将事情办的很漂亮,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全部都被控制起来。

仅除掉背叛大明、充当走狗汉奸的八大晋商,那各项斩获的总价值,至少都是五千万两银子打底。

这都顶上大明财政收入好些年了。

走私销赃贸易所斩获的丰厚利润,难怪会叫范永斗这帮走狗汉奸,情愿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也要秘密从事。

‘不过用斩首行动的方式,直接除掉八大晋商,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恐大明内部也将形成影响。’

快到军机处的时候,崇祯皇帝想到了一点,‘就依着八大晋商的德性,必然将自身的势力触角,尽可能的向大明多地伸展,这背后拥有着怎样复杂,且盘根错节的利益网,是谁都不清楚的。

以内廷所控皇庄为首的国营经济体,必须要尽快在北直隶壮大起来,确保粮价、盐价、棉价等日常所需的稳定,不然真要闹出多范围的经济震荡,这对于大明而言,可不是件什么好事啊。’

当了大明的皇帝,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能单方面的考虑,必须要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

这国朝的中枢要考虑到,地方局势更要兼顾到,若是在平衡这方面,出现任何偏差,所带来的隐患是无穷的。

“陛下…三边总督杨鹤,派人进京,送来急报!”

崇祯皇帝刚来到军机处,正准备召见军机大臣,王洽、周延儒、王在晋、黄立极几人,就拿着奏疏,来找崇祯皇帝了。

嗯?

崇祯皇帝眉头微蹙,从王承恩的手中,接过杨鹤所呈递的急报,在众人的注视下,崇祯皇帝翻看起来。

可里面的内容,却叫崇祯皇帝略显诧异。

杨鹤这是想搞什么鬼?

奏请勇卫营平寇疏。

在这份奏疏之中,通篇言明了剿匪的难度,陈述了当前所遇到的问题,最后表明,要叫深入太原府,奉旨除贼的勇卫营,能赶赴陕西治下,参与平定流寇事。

周遇吉他们在山西境内折腾事情,远在陕西境内的杨鹤,是如何知晓的?为何又特意派人进京,呈递这样一份奏疏?

种种的猜想,在崇祯皇帝的心头生出。

“军机处是什么意见?”

崇祯皇帝放下手中奏疏,看向王洽他们,说道:“杨卿担剿匪要职,可是这山陕一带的局势,一直都是起起伏伏。

现在杨卿…特意呈递奏疏,请勇卫营赶赴陕西境内,参与剿匪事,都说一说吧,也好叫朕有个决断。”

其实最初对杨鹤所递奏疏,王洽、周延儒这些军机大臣,都是很疑惑的,但联想到宣府镇之事,叫他们不得不深思此事。

只怕天子外派的虎将悍将,绝不止曹文诏所部,尤其是杨鹤还在奏疏中点明,周遇吉等将有大才,为社稷虑,恳请陛下恩准,能叫勇卫营赴陕剿匪。

“启禀陛下,据杨鹤所言,当前韩城一带局势有起伏,且所滋生出的各部叛贼,一直都肆虐着陕西等地,勇卫营乃陛下在建虏进犯国朝之际所创,立下过赫赫战功,故臣以为,为平剿匪事,可叫勇卫营所部,赶赴陕西境内。”

“陛下,臣以为王枢辅所言甚是,目下窃据辽东的建虏八旗,受先前重创的影响,在辽东并未太大动作,倘若国朝能趁此机会,平定山陕一带的反叛事,这于国于民都是件极为利好的事情。”

“陛下……”

王洽、周延儒、王在晋等人,在思索片刻后,纷纷开口讲出了心中所想,听着一边倒的言论,崇祯皇帝的眉头却紧蹙起来,一个剿灭八大晋商的行动,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叫他先前所定谋划,必须要做出临时性调整。

第286章 崇祯的决断

肆虐威胁山陕一带的诸多流寇势力,对此时的大明而言,不管是国朝,还是地方,依旧没有人会去相信,在之后的十余年间,会给大明造成怎样的重创,甚至大明的国祚,都将断送在流寇之手。

崇祯皇帝起初特设军机处,就是想将建虏八旗和流寇势力,这两个威胁国朝安定的反叛势力,所演变出的诸多战事,都集中在一处进行专断。

事实上仅在中枢创设军机处,就想彻底干预平叛事,这是不现实的事情,为此崇祯皇帝做了不少谋划。

谴派孙承宗坐镇辽东,改变原有对待建虏策略。

简拔刘兴祚出任东江镇总兵官,接收皮岛治下的难民。

首节 上一节 173/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