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04节

在崇祯皇帝思索这些时,殿内陷入到沉寂之中,特别是讲完话的温体仁,心里不免忐忑起来。

“此事,着内阁向吏部拟一份公函。”

沉吟片刻,崇祯皇帝皱眉道:“叫吏部尚书王永光,到时进宫觐见,具体该怎样做,朕会下达旨意。”

“臣等遵旨。”

众人当即应道。

和崇祯二年相比,对于整个朝堂的掌控力,崇祯皇帝增强了很多,虽说还远没达到他所想的,但这件事情不能着急。

三年暂稳期,才过去多久,凡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来。

“最近各处局势,虽说有所缓和,但朕不希望诸卿,这心里有所懈怠。”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扫视众人说道:“别忘了,户部这边,可还欠下一千万的战争债券,这些都是要还的。

而且各项开支的缺口,依旧是不小。

开源节流,朕不希望这是一句空话,若是再形成先前的财政危机,不要想着能从朕的内帑这边,争取一两银子。

现在朕的内帑,比国库还要穷!

朕觉得,毕卿先前所拟定的赋役调整,要逐步落实下去了,不要遇到事情,就拆东墙补西墙。”

说着,也不管众人怎样想,崇祯皇帝一甩袍袖,便朝殿外走去。

“恭送陛下!”

没理会身后响起的声音,崇祯皇帝此时的思绪,却飘到安置裁撤京营兵卒上,虽说这些家伙不合格,但若是不能叫他们妥善安排,那京畿一带必然会生乱子。

“王伴伴,内厂这边,是否做好接收那批裁撤京营将士的准备?”崇祯皇帝快步向前走着,对随行的王承恩说道。

“这些人必须都妥善安排好,包括他们的家眷,不能出现任何岔子,不然朝中有些人啊,又该以此说事了。”

“启禀皇爷,都已经准备好了。”

王承恩边走边说道:“在京城有住处的,就近安排到所开诸厂中,相应待遇跟原有人群一样。

至于没有住处的,则分流安排到北直隶各处皇庄,内厂这边,会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这批人,不会生出任何乱子。”

“嗯。”

崇祯皇帝点头应道:“这是朕给他们最后的恩赐,倘若连力气都不想掏,就想着混吃等死的话,那就全杀了!

若是在此期间,有人敢挑唆闹事的,就以杀震慑。

当初平白拿着朝廷的粮饷,却什么都干不了,那样的好日子没有了。”

“奴婢遵旨。”

王承恩当即作揖道。

近些时日,受崇祯皇帝的影响,整个朝堂的气氛,变得压抑起来,很多大臣,甚至都有些不适应,这种较为高效的态势。

不过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朝中的那帮文官群体,一个个这般挖空心思的算计,纯粹是做的事情太少所致,不然也不会这般折腾事,既然是这般,那就给他们增担子,不能干事的,就趁早滚蛋。

第476章 辽地终见曙光

“稚绳公,辽东有您坐镇,真乃我大明之福啊。”

走在这锦州城墙上,李邦华神情感慨,对陪行的孙承宗,说道:“和先前的紧张局势相比,这辽前的改变太大了。

特别是过了山海关,这一路所途径的诸多卫所,和先前相比,非但各处秩序稳定了,甚至还开垦不少土地。

从辽左、辽南、辽西等地,被这势起的建虏窃据后,国朝在辽前的各项开支,一直都居高不下。

本辅听说稚绳公,在锦州、宁远等沿海地带,开辟不少督师府直辖的晒盐场,难怪在这半年多,涉及辽前所拨粮饷减少近三成。”

“李枢辅谬赞了。”

孙承宗笑着摆手道:“其实你所说的这些,并非是老夫所想的,皆是陛下此前所下达的旨意。

一直以来因辽地所生战事,占据国朝太多的国库份额,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想着这是为国朝平叛,所以这辽前的一应开支,就应该单靠朝廷解决。

甚至在此之前,本督初次坐镇辽东时,虽说嘴上没有说过,不过这实际行动却也是这般的。

现在想想啊,当初是错的何其离谱啊。

李枢辅所说的那些,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些变动,像在宁远卫治下,归督师府直辖的,还有造船厂,海捕厂,铁厂,火药厂等。

虽说不能帮助朝廷,解决所有的粮饷开支,但至少等他们都运转起来,能减轻至少一半的开支。”

“这……”

李邦华听闻此言,脸色微变,像这些情况他还真不知道,甚至军机处那边,都没有收到相应的奏疏。

“这些都是根据天子所下密旨筹建的。”

可能是瞧出李邦华的疑虑,孙承宗微笑着说道:“为了贯彻天子的密旨,老夫可谓将辽前诸多卫所,所辖的一应匠户,全都给收拢到宁远卫去了。

甚至为管理好这些官办诸厂,这辽前治下的一众生员,也都被老夫聚拢起来,协助督师府做事。

不过这些事情,老夫希望李枢辅知情就行,等离辽返京时,不要谈及这些,不然会引起一些人的猜忌。”

“明白。”

李邦华想了想,点头道:“朝中的一些大臣,对待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甚至心中是厌恶的。

觉得是奇巧淫技。

可在本辅看来啊,能帮助国朝分忧,帮助陛下分忧,那才是正道啊,就像这次抽调辽兵赴陕平叛。”

“在这件事情上,陛下是英明的。”

孙承宗忍着心头喜悦,对李邦华正色道:“由督师府这边,所签发的一应调令,皆已准备妥当。

等李枢辅决定归京后,相应抽调的那些辽将,包括他们所辖队伍,都将由李枢辅一支支去征调。

若是谁敢不服从调令,那就是背叛大明,对待那样的事情,督师府的态度是坚决而明确的!”

“如此甚好。”

李邦华停下脚步,看向孙承宗说道:“若是这般的话,那本辅打算明日就起程,具体所明的那批援陕兵马,就由本辅来具体负责。

不过稚绳公,辽前所辖的关宁铁骑,除了那几千夷丁,余者全部调往关内平叛,这是否会影响到……”

“不会影响到辽前的整体局势。”

孙承宗摆手道:“现阶段辽前的总体方针,依旧是以固守前线为主,有那几千夷丁作为机动,足以。

相较于建虏反叛,这山陕的流贼反叛,虽说规模更大,不过他们却没有根基,所以平定的难度更小。

若是国朝能先行镇压流贼叛乱,那所占据的优势就更多了,先易后难,解决流贼叛乱是关键。”

对孙承宗旗帜鲜明的支持,李邦华心里是高兴的,先前赶赴辽前时,他还担心孙承宗出于对辽前局势的顾虑,不愿抽调那批精锐进关。

现在想想,多少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稚绳公,既如此的话,那本辅就先回府准备一二。”想到这里,李邦华拱手道:“不知稚绳公……”

“李枢辅,你先行回府准备吧。”孙承宗面露微笑,伸手道:“本督还要视察城防,等此事结束后,本督会在督师府设宴。”

一番寒暄过后,李邦华就匆匆离去了。

“督师,天子征调辽将进关,是打算肢解他们的势力吗?”见李邦华离开后,茅元仪走上前,难掩激动道。

“祖大乐、祖宽这些人,被军机处大臣李邦华亲自监管征调,就算他们心里有再多的不情愿,恐也难以违抗旨意啊。

如此一来的话,这祖家和吴家的核心,多半都被调离出辽前了,这为进一步整顿辽前治下,夯筑了坚实基础啊。”

“是啊。”

孙承宗面露感慨道:“先前从山海关那边,知晓李邦华赴辽的消息,本督这心里还有些疑惑。

不过知晓来意后,方知陛下的高瞻远瞩啊。

所谓的辽东将门势力,围绕整个辽前来讲,的确有些强的太过分了,倘若不采取这样的方式,去一步步的肢解。

那必然会成尾大不掉之势啊。

现在祖大寿做了运军提督,吴襄成了副手,而祖大乐、祖宽这批将领,又被以平叛的名义调走。

可以说辽东将门势力,真正能当家做主的人,被分出去大批,剩下的那些辽将,虽说掌握不少军队,但也给我们留下分化拉拢的机会。”

和袁崇焕坐镇辽前时相比,在崇祯皇帝的明确指示下,孙承宗这位在辽东有着不小影响力的督师,潜移默化的去除掉一些辽前弊政。

虽说跟崇祯皇帝最终目标,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终究还是有所改变。

“那批关宁铁骑被调进关内,只怕陛下定会分散安排。”茅元仪想了想,继续说道:“虽说留在辽前的夷丁,仅够维系机动所需,但却也给督师府这边,彻底掌控这批夷丁,占据了绝对优势。

督师,咱们所一直等待的契机,终于出现了,倘若能在此后的半年内,完成既定的相应谋划,那围绕收复辽西的战役,到时就能顺势展开了!”

第477章 山海关整顿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言,现在就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孙承宗负手而立,眺望远方,正色道:“将眼前所明诸多谋画,都逐一的落实下来,才是关键。

陛下在过往所颁密旨中,就一再的强调,不可有骄躁之念,不能有急躁之心,凡事都要耐着性子去做。

这是正确的。

现在督师府所辖诸厂,所辖吏员队伍,所辖武烈军,包括何可纲直辖军队,都需进一步的精进才行。”

首节 上一节 304/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