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56节

增设东江水师,驻守皮岛,以左良玉为副总兵官。

这件事情尽快形成章程,呈递到御前着议,倘若朝中有司质疑此事,到时卿家逐一进行协商。”

“臣遵旨。”

杨嗣昌当即作揖道。

发展大明海上力量,就必须徐徐图之,一步一个脚印,先实控近海领域,逐步扩建各建制所辖海船。

期间不断培养海军人才,逐步扩张造船业,引领造船技术的变革,等到大明具备远洋的力量,那才是大明海军横空出世之势。

先用区域水师的概念,把大明先前所欠的历史账补齐,埋头苦干夯筑根基,这远比搞一些噱头要来的实际多了。

第556章 春闱

乾清宫。

“皇爷,这是川海总会所呈奏疏。”

王承恩捧着一摞奏疏,神情恭敬道:“章谨忠他们在北直隶治下,顺利筹建起一批产业分会,涉足冶炼、纺织、建材、琉璃、造船等领域。

这些产业分会的区域驻地,依据各领域的情况,分驻在直隶所辖各府县,而各级的产业分会,也都已筹建起来。”

“效率还真是够快的。”

崇祯皇帝拿起一份奏疏,翻阅起来:“直隶境内的产业分会,能顺利筹建起来,那官办诸厂一事,就能跟着铺设起来。

现在这些产业分会,愿意参加的群体多吗?

章谨忠他们,所筹谋的规模化工坊,主要倾斜于哪些领域?这些事情你们内厂,可都要替朕盯紧了。”

王承恩低首禀道:“保定府和天津直隶州两地,参与各产业分会的群体很多,像地方的士绅、商贾等,都是私下联合参与的。

据章谨忠他们所言,上述两地受直隶巡抚卢象升、天津知州陈延生的影响,都见到地方工坊的盈利,所以响应的人很多。

当前川海总会在直隶所设分会,倾斜于冶炼、建材、纺织、造船这些产业。

毕竟当前北直隶各府县,在直隶巡抚卢象升的治理下,正整饬驰道、整修水利等设施,而天津开海之势很强,纺织、造船等领域需求很大。”

一个个都是精明的很啊。

崇祯皇帝脸上露出笑容,对直隶境内的士绅、商贾等群体,所倾向于的这些领域,他一开始就预料到了。

别看大明奉行重农抑商,只是民间的工商业发展,主要涉足的群体,就是这些有社会背景的群体。

重农抑商,主要针对的是底层百姓。

不想让这些免费劳动力,影响到国朝层面的农业产量,还有就是不想工商业的蛋糕,被一些拼出来的底层分走。

毕竟蛋糕就这么多,进来的人多了,那能吃到嘴里的就少了。

川海总会所呈奏疏,崇祯皇帝一封封的看着,对章谨忠他们的能力给与肯定。

能在这般短的时间,就将相应框架筹建起来,这代表着一个好的开始。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章谨忠他们做的还算不错。”

崇祯皇帝面露赞许道:“和汇通票号等处的合作,配合的也很缜密,就先让他们这样发展吧。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直隶治下有家底的群体,不可能就这么一些,多数的人知晓此事,只是对官办诸厂一事抱有警觉。

那就先看保定府和天津直隶州两地,所谋定的那批官办诸厂,能否见到实际利益,吸引到这些群体了。

内厂要做好相应监察,此外告诉章谨忠他们,在直隶所设诸产业分会,内部运营、监察、财会等领域都紧抓起来,敢出现问题绝不轻饶。”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走原始化工业化这一路线,在大明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崇祯皇帝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拉动内外需,来刺激治下诸群体筹建规模化工坊。

像西山所筹的军工产业,像直隶境内的基础建设,像天津的开海通商,像明确的联合海贸,通过这些主动的政策,来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只要工商业能繁荣起来,那就能带动大明逐步改变,特别是新制钱的流通,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的增强,这对国库创收很有帮助。

国库和内帑的银子,崇祯皇帝分的很清楚。

该是国库增收的新财源,就归国库。

该是内帑增收的新财源,就归内帑。

“司礼监这边,收到卢象升、陈延生的密奏没?”

崇祯皇帝拿起御笔,看向王承恩询问道:“遴选的那批吏员,在密赴辽东前,朕要见见他们。”

“还没有。”

王承恩垂首道:“许是这两日就会呈递进京,司礼监这边收到,会第一时间呈递御前。”

“嗯。”

崇祯皇帝应了一声,就伏案忙碌起来,要做的事情太多,要处理的朝政太多,哪怕有内阁分担不少,可有不少事情,是需天子定夺的。

现在大明的维新幼苗,算是被崇祯皇帝小心的培育出来,想要叫这颗幼苗成长,还要不断地浇水施肥,还要避免被人连根拔起。

“皇爷,内阁首辅韩爌求见。”

处理了十几封奏疏,殿外候着的宦官,走进殿内禀道。

“宣。”

崇祯皇帝放下御笔,将那些奏疏推到一旁,“王伴伴,将这些奏疏发到司礼监,按批示送到各处。”

“喏。”

王承恩忙上前拿起奏疏,便转身朝殿外走去,和走进殿内的韩爌打个照面。

“韩卿,此次进宫觐见,所为何事?”见韩爌过来,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神情淡然道。

“启禀陛下,是为春闱一事。”

韩爌拱手作揖道:“时下已是正月末,礼部这边多次呈递奏疏,要尽快拟定此次春闱……”

把春闱给忘了。

崇祯皇帝放下茶盏,双眼微眯起来,三年一届的科举,也到了在京召开会试,遴选相应学子的时候了,会试结束后,所选中的那批读书人,还要参加殿试。

对大明的读书人来讲,科举就是鱼跃龙门的存在,这代表着他们是否能改变命运,迈进大明仕途。

“这件事情啊,就着内阁来办吧。”

崇祯皇帝想了想,看向韩爌说道:“叫徐光启主抓吧,礼部这边协办,韩卿负责举荐些大臣吧。”

“臣遵旨。”

韩爌作揖道。

对科举这件事情,崇祯皇帝不想改变什么,毕竟就算现在改,那只会引起很多风波,既然是这种情况,那就索性先这样推行吧,不过春闱的主考官,却不能让韩爌他们担任。

毕竟两榜进士一旦定下,那这些人就算认该届主考官为座师,大明官场的门生故吏之风气,还是比较严重的。

“科举不是小事,韩卿要重视起来。”见韩爌神态有些不自然,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好啦,若没有其他事情,就先退下吧,朕还要处理朝政。”

第557章 京师大学堂招生

韩爌离开乾清宫没多久,崇祯皇帝就命人去召李之藻觐见,科举这摊子事情,他没有精力去改什么,毕竟传承几千年了,想让自己一杆子打死,这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事情。

崇祯皇帝真敢这样做,就是跟天下读书人为敌,真要是那样的话,大明各地就会冒出抗议风潮,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暴乱。

不过改不了科举,那也能依附在科举的身上,吸吮些精血下来,以增强京师大学堂的底蕴。

想到这些的崇祯皇帝,心里越想,越觉得有搞头,毕竟科举的难度很大,能考取功名者终究是寥寥。

八股取士传承到崇祯一朝,难度是不断攀升,反正让崇祯皇帝去做这些事情,他能否过乡试都不好说。

“臣…李之藻,拜见陛下。”

“免礼吧。”

看着匆匆赶来的李之藻,崇祯皇帝露出笑意,要说这李之藻不错,先前所定管办学堂一事,一直都在积极的推动。

“李卿,崇祯四年的春闱,快要召开了,朕想起一件事情。”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李之藻说道:“现在进京的学子,只怕是累日递增,等到春闱开始前,规模还会增加不少,这对京师大学堂是件好事。

毕竟两榜进士的名额,都是有限度的,能考中的终究是少数,多数的读书人,只怕要带着遗憾离开京城。

你们京师大学堂这边,从现在开始就打出招生的旗号,年纪限制到35岁,对税政、河政、术算等领域,进行相应的招生。

现在国朝对财政、河道、工程、赈灾等领域,所缺能臣干吏的规模很多。

如果说京师大学堂这边,能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材,并在赈灾行署、诸河道巡抚衙门等处实习期间,做出相应政绩的话,朝廷不是不能授予官职的。”

“陛下,如果说是这样的话,只怕朝野间的争议和反对,会不少吧。”李之藻听闻天子所讲,强压惊意道:“毕竟……”

“朕没有说现在就许诺这些,要先慢慢的做起来再说。”

崇祯皇帝皱眉道:“这次你们京师大学堂,不管用什么方式,都必须要招够3000年轻学子,去进行培养。

朕知道这件事情难度很大。

但是看看地方上,所出现的诸多弊政吧,尽管有司衙署都粉刷了,可是隐藏的真相,终究是藏不住的。”

首节 上一节 356/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