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74节

温体仁面露笑意道:“如果本辅没记错的话,当初朝中的一些言官御史,得韩爌的暗中授意,可没少弹劾卢象升他们吧?

要是你所书的这些都是真的,那欺君之罪是跑不了了。

真是够道貌岸然的啊,没想到从江南诸省那边,竟跑过来这般多的人,看来一个个都想趁机捞银子啊。”

“岂止是道貌岸然啊,简直是无耻至极啊。”

闵洪学上前说道:“当初韩爌这些东林党人,一个个那般反对天津开海,下官就觉得很奇怪。

什么动摇国本。

什么违背祖制。

那都是他们嘴上的说辞,实际上江南诸省治下,可有不少的人私底下从事海贸,现在天津得陛下的支持,将开海通商进行到底,这也使得江南诸省那边,受到不小的冲击和影响。”

第587章 党争(2)

“说到这江南诸省走私海贸,先前被大明鄙夷的欧罗巴各国,倒是比想象中的要富庶很多啊。”

温体仁放下奏疏,看向闵洪学说道:“从天津开海通商后,被陈延生治理的井然有序,往返天津的各国海商,所辖海船规模也是不断增多,这些西夷购买走大宗的丝绸、瓷器、茶叶等。

本辅心里就奇怪了,他们哪儿来的这般多银子?

像这些来天津的西夷海商,运的最多就是粮食、铜料、香料、玉石等物,他们又是从何处得来的?”

“这个下官还真了解一些。”

闵洪学笑着说道:“据一些江南籍商贾说,往返大明的欧罗巴各国的人,多在南洋诸国占着土地。

而南洋诸国那边,并不像大明所想的那般贫瘠,甚至还很富庶,像粮食、铜料、铁矿、香料、玉石,甚至是金矿,都有很多。

恰恰是这样的原因,江南诸省治下的很多人,都偷偷地背着朝廷,组织名下的海船,千里迢迢的跑去南洋诸国。”

“难怪当初在天启朝时,那帮东林党人,非要和魏阉他们一决高下。”

温体仁双眼微眯道:“只怕有部份原因就在于此吧,明明私底下干着此等勾当,国朝遇到问题,国库空虚,想多征收一些赋税,以缓解所面临的的问题。

现在想想啊,这背后都藏着真相啊。

如果说是这样的话,那咱们想扳倒韩爌,也并非没有可能,既如此,那你就先安排些人手,在朝中预预热吧。”

“喏。”

闵洪学当即作揖道。

权力斗争,向来没有对错一说,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利益使然,位置就那般多,你占着位置,就影响到我升官发财。

既然不是同一派的,那就休怪我无情了。

“等等。”

温体仁伸手道:“最近在京的那些勋戚,一个个表现得都很快,对天津那边很关心,找些可靠的人手,去天津打探下情况。

过去本辅总觉得开海一事,陛下会受朝局的影响,而被迫再做出让步,现在想想,这一设想是不现实的。

只怕那些勋戚啊,也被陛下组织起来了,如果开海通商真有暴利的话,咱们的人也要秘密跟进。”

“喏。”

闵洪学再度拜道。

一直以来崇祯皇帝就坚信一个准则,只要在大明的境内,形成某些小的改变,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那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到越来越多的群体。

神州这片疆域上,向来都是领先于世界,不管是哪一时期都是这般,这也使得目空一切渐渐形成风气。

在鞑清之前的闭关锁国,多数是觉得神州之外的疆域,就是一片片贫瘠所在,主动去开海,去对外接触,那纯粹是劳民伤财之举。

可事实上并非是这般。

开海,代表着一种扩张的先驱,特别是对现阶段的大明,内部矛盾激化,所面临的问题众多,如果不设法疏导出去,靠着靠海,靠着战争,去转移相应的矛盾和问题,那只会形成倾覆的结局。

乾清宫所在。

“这个李自成啊,还真是够有野心的啊,连天佑殿、枢密院都鼓捣出来了。”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着金州呈递的密奏,似笑非笑道:“这是生怕朕会恼怒,继而断掉和他们的贸易啊。”

“皇爷,要不要司礼监这边,谴派人手去天津?”王承恩微微欠身,开口道:“这李自成野心勃勃,竟敢背着国朝,背着皇爷,做出这等事情来,要是不稍加惩戒的话,只怕他也会像建虏一样。”

“不必了。”

崇祯皇帝淡笑道:“朕先前还有些担心,李自成所领的辽东义军,会被黄台吉所领的建虏八旗,给干掉。

要是这样的话,辽地的制衡就确保不了了。

现在好了,李自成有这些野心,代表着他不会轻易屈服,有辽东义军的存在,孙承宗他们的压力,才会相应的减少。”

王承恩露出不解的神情。

一直以来对崇祯皇帝扶持李自成所部,王承恩就存有不解,倘若任由李自成这般在辽地发展,那最后真的膨胀起来,岂不是会让大明国威受损?

可是王承恩不清楚的是,崇祯皇帝需要像李自成这样的势力,来帮大明分担辽地压力,顺带帮着推动大明的军工产业发展。

刺激产业发展的核心,那就是源源不断的订单,毕竟有了订单,就有了贸易往来,有贸易往来,就存在钱财流转。

或许李自成所占地域,所存金银储备不多,但是拿建虏的脑袋,抢夺的战马,甚至治下的矿藏、木材等,都是能进行等额交易的。

有了这一驱动下,李自成想要维系住所辖势力,就必须要不断扩张,到时辽地的战争就会更加频繁,而大明的各部军队,也能相对应的展开行动。

这就会形成畸形的战争贸易,不过崇祯皇帝并不在意,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发展,只要能推动大明的产业发展,都是好的趋势。

“司礼监拟份密旨,派人去辽地一趟。”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对王承恩说道:“考虑到辽地的复杂形势,倘若到后期辽东义军,无力再拿钱财来交换火器、火炮、火药等各项军需,朕不介意和你们用从建虏手里抢回来的土地进行交换,当然此项约定,要等到崇祯六年才能生效,所以趁着现在建虏势颓,就好好的发展吧。”

“喏!”

王承恩忍着惊疑,当即作揖道。

既然李自成存有这样的野心,那崇祯皇帝肯定要添把火,加把柴,让李自成带领辽东义军,好好的和建虏掰掰手腕,没事就打打仗,爆发一场冲突。

倘若建虏扩张的趋势,能被这样一直约束着,那时间拖得越久,对大明就越有利。

毕竟建虏八旗虽强,可他们的战争潜力太差了,特别是内部矛盾同样不少,崇祯皇帝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优势,继而让大明逐步收复辽东,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大明实控的辽东推动改变。

第588章 大明不缺做官的

“皇爷,这是司礼监所收,通政司转呈,涉及到弹劾的奏疏。”

王承恩捧着一摞奏疏,走进东暖阁,对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禀道:“合计有67封,都是……”

嗯?

崇祯皇帝放下御笔,皱眉看向王承恩,这好端端的,朝中为何出现这般多弹劾奏疏。

毕竟周延儒、徐光启他们,虽说就地方火耗、清查赈灾等事,奉旨巡察北方诸省,不过查明的情况,呈递进京的奏疏多转到都察院、廉政公署。

“都是什么情况?”

看着御案上的奏疏,崇祯皇帝拿起一封,皱眉道:“都是哪些人所呈,又牵扯到哪些人了?”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启禀皇爷,据司礼监整理所查,和地方火耗、清查赈灾相关,牵扯到户部、工部、兵部等有司。

这些被弹劾的官员,多是些东林党人,也有一部份……”

党争?!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当即就联想到了什么。

通过王承恩所禀明的情况,让崇祯皇帝敏锐的觉察到,这次所掀起的所谓党争,矛头将会指向韩爌。

“闵洪学?”

看到一封奏疏的署名,崇祯皇帝似笑非笑道:“这个温体仁啊,只怕是不满足于次辅之位,又见周延儒、徐光启他们,在地方所查成效颇多,所以有些安耐不住了。

王伴伴,近期周延儒在北直隶治下,清查地方火耗一事,揪出多少硕鼠?”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启禀皇爷,因清查地方火耗而牵扯的官员,合计有73人,其中知府1人,同知7人,知县16人。

由这些被查出的官员,所供恶绅奸商合计134家,涉及到的火耗银子,高达197万两之多。

不过当前周阁老已不在北直隶,而赶赴到山西治下,司礼监这边,汇总有相应的奏疏和案牍。”

还真是不少啊。

崇祯皇帝放下奏疏,神情变得凝重起来,大明官场的吏治整顿,并非是朝夕间就能扭转过来的。

现在还没到大刀阔斧的地步。

想要对付文官群体,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文官出手,暂时用所谓‘党争版吏治革新’,清查出部分表象弊政。

周延儒这把刀,要是诱惑得当,要是利用好了,能帮崇祯皇帝省去不少烦恼,继而让崇祯皇帝能专心落实,他所谋定的那些部署。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崇祯皇帝就算是大明天子,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索性就利用周延儒、温体仁他们的野心,来帮着自己完成些事情。

处在当前这等境遇下,崇祯皇帝首要做的事情,是给大明引来新的改变,并通过这些新改变,吸引更多的群体增补进去。

这远比亲自下场,去和整个文官群体为敌,要来的实际多了。

大明文官群体的背后,所聚拢的众多群体,他们所在意的是土地,是土地附加的各项产出。

现阶段崇祯皇帝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充分的避重就轻,用最少的土地,来聚拢最多的破产群体,继而增强大明治下的各领域底蕴。

等到北直隶这边,北方诸省治下,皆能达到崇祯皇帝预期目标,国库相对充盈,以京营为首的军队彻改,那轰轰烈烈的新政改革,就能旗帜鲜明的亮出来了。

首节 上一节 374/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