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477节

有沉默。

大明的文官群体,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尽管说在一些事情上,他们所站的角度是出奇的一致。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大明文官群体,就是一样的,对待治国的想法和理念,是有着较大差别的。

“元辅,您说陛下想推行的新政,究竟是怎样的?”

毕自严看着眼前的众人,向前探探身,对徐光启低声道:“会不会与我等去西山武备院,随驾参观的蒸汽机,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辅也不是很清楚。”

徐光启微微摇头,“就当前的朝局而言,陛下应该不会那般的激进,不过有一点是能够明白的,不管怎样,今后大明的新政方向,必然与蒸汽机,与相关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开明派,徐光启也好,毕自严也罢,其实对于推行新政,没有任何的抗拒,甚至内心是极其认可的。

就他们接手的事宜,足以看出大明的内部,究竟存在着怎样严峻的挑战。

过去徐光启、毕自严他们,不止一次的上疏规谏过崇祯皇帝,希望对待一些事情,能够慢一点,那不过是出于大局稳定的考虑。

只是在徐光启、毕自严他们不知情的方面,崇祯皇帝一直都在抢时间,叫大明孱弱的根基,能够相对夯牢一些,不叫大明受战争的影响,而继续这般乱下去。

大明传承两百余载,无论是法理,亦或是人心,依旧是极强的存在,可惜受到建虏叛乱、流寇造反等区域战争影响,使得大明上下乱了阵脚,加之频生的灾情、腐败的吏治、混乱的赋役等因素,导致大明越来越弱。

过去的这些年,崇祯皇帝没有亮明维新变法的大旗,就是一直在解决这些事情,让表面的危机能够安稳下来。

只有大局安稳了,大明能不再流逝元气,那么才有可能一步步改变,倘若连这一层面的部署,都不能有效实现的话,那谋改纯粹是白日做梦!

“既然是对比,就从赋税开始吧。”

在钱肃乐、黄道周他们准备好,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朗声道:“毕卿家,你是我大明的财相,对大明历年来的赋税,要比谁都要清楚。

这样。

内务府整理的这些案牍,究竟是真是假,你这位内阁次辅、户部尚书,就出来进行佐证吧。”

“臣遵旨。”

在无数道注视下,毕自严走出朝班,作揖行礼道。

“天启元年,国朝对各项赋税征收情况,涉及田赋、人丁、关税、盐税、茶税……”在这等氛围下,钱肃乐走上前,拿起一摞案牍,就神情严肃的朗声说道。

既然是推行维新变法,那就要讲事实摆依据,叫大明的权力中枢层面能够见到,他们在过去有不少人反对的事情,究竟能给大明带来什么,推行新政,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这是一个牵扯层面极广的事情。

崇祯皇帝既然选择做了,就必须要把此事做扎实,否则存在任何的疏忽和纰漏,就会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

第754章 北方维新(2)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随着内务府诸大臣和官员,将涉及财政层面的案牍一一宣读,乾清宫正殿的氛围,却开始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陛下,内务府整理的这些案牍,分明是在断章取义。”在张肯堂宣读之际,温体仁从朝班中走出,作揖行礼道。

“就像人丁税,从孙传庭渺视国法,公然违背祖制,于河南推行所谓的摊丁入亩,就引起极大的公愤。

人丁税乃是重要的赋税之一,是牵扯国朝的根本所在,可是孙传庭却为了自己的仕途,根本就不顾及这些。

从河南试行摊丁入亩以来,到现在扩展到北直隶和山东两地,来京告御状者不断,倘若继续这般下去,纵使国朝能征收较多的人丁税,可大明的社稷根脉,也在遭受破坏啊。”

“温阁老,你说这话就不对吧。”

本在聆听的毕自严,见温体仁出来打断,当即皱眉道:“摊丁入亩之政,是确保国朝所定赋税的延续,本辅倒是觉得孙传庭试行之策,没有什么不妥的。

土地多的,多交人丁税。

土地少的,少交人丁税。

没有土地,不叫人丁税。

这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吗?

从万历朝后期开始,我大明治下各地,就频繁的出现灾情,这使得国朝治下的自耕农群体锐减。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国朝征收的赋税规模,就一直处在持续下降的趋势,为此国朝先后摊派辽饷、剿饷、练饷等,以缓解国朝财政的压力。

可是这样一来,却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实际摊派征收的税收,没有增加太多,可地方上的矛盾却日益激化。”

赋税征收,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不管是在大明也好,亦或是其他朝代,想要确保国朝的正常运转,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良性循环框架。

赋税应当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可是每每到王朝后期,赋税征收的崩坏速度,超出了寻常人的想象。

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

就是既得利益群体,不愿将自己名下财富,拿出来一部分缴税,甚至想方设法的偷税漏税,这就会滋生出严重的压榨趋势。

吵吧。

闹吧。

见到眼前这一幕的崇祯皇帝,双眼微眯起来,这就是他为何不亮明维新变法的大旗,一直按着他的意愿做事的原因。

大明滋生的弊政、顽疾、毒瘤,并非是一年两年形成的,这是几十年,甚至更久,一点点堆积出来的。

不打破某些坛坛罐罐,就像实现铲除这些毒瘤的构想,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

可是崇祯皇帝是大明天子,他不能把自己的锅砸掉,一旦是那样的话,崇祯皇帝就不会有好下场。

“人丁税想要调整,那也是朝廷的事情,他孙传庭就是河南巡抚,有什么资格能去做这些事情?”

迎着毕自严的注视,温体仁继续说道:“现在就因为他试行的摊丁入亩,导致国朝层面很是被动,甚至激化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矛盾。

倘若对待这一现状,朝廷不尽快的解决好,只怕昔日山陕等地,所爆发出的流贼叛乱,就会在上述之地出现啊。”

“简直是不可理喻。”

徐光启皱眉上前,看向温体仁,“按照温阁老的意思来讲,就算是利国利民的良政,就因为让部分群体蒙受损失,那就是十恶不赦的恶政了?

本辅倒是想要问问,温阁老究竟是怎样想的?为何对摊丁入亩一事,抱有这般大的敌意和曲解。

倘若是这样的话,那温阁老是不是觉得衍圣公也是错的,要知道扩大摊丁入亩的提议,是衍圣公上疏提出的。”

庙堂是复杂的。

别看在大明的朝堂上,聚集的京官就那般多,可是在他们的背后,却站着一个个的小群体,而在外人不知道的前提下,这些小群体,就可能彼此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个较大的利益集团。

新政为何难以推行?

根源不就是触碰到利益了。

这些现存的利益集团,不希望自身的利益,受到新政的影响遭受损失,这也是新政最难以维系的根本。

维新变法难啊。

崇祯皇帝深切的明白,他所构想的新政,必然需要启用一批批的新人,去不断地革掉既得利益的根脉。

就像内务府聚拢的这批人才,或许适合初期的维新变法,可是等到了新的阶段,就会变成继续推行的绊脚石。

为何?

还不是利益使然嘛。

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下的,是需要有来往的,是有人情世故的,在这种联系下,就必然产生利益。

乾清宫正殿的争吵,开始扩大。

周延儒、刘鸿训、黄立极、王洽等一众阁臣廷臣,都纷纷参与进来,这也使得内务府要做的事情,被迫终止了下来。

钱肃乐、李长祥、张肯堂、沈廷扬、黄道周、何腾蛟等一众内务府大臣和官员,见到眼前这一幕,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这就是现实啊。

此时此刻,内务府的这帮大臣和官员,深刻明白自家天子,为何在某些事情,表现得那般乾纲独断了。

这都是有原因的。

“看来这场廷议,朕又要乾纲独断了啊。”

不知过了多久,崇祯皇帝的声音响起,让争吵起来的群臣,一个个都安静下来。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崇祯皇帝缓缓起身,撩了撩袍袖,环视殿内群臣,“你们想要争吵,那就争吵吧,既然你们不想听,那朕也就不浪费时间了,维新变法一事,朕意已决。

自即日起,涉及北方诸省的一系列新政,涉及有司的职权调整,朕都要一一明确,内阁、军机处等有司,负责协助朕贯彻落实。

朕倒是想要看看,这个维新变法,对于大明而言,究竟是好,是坏,朕要用五年的时间,在大明的北方诸省,逐步推行起新政,退朝吧。”

言罢,在众人惊疑的注视下,崇祯皇帝一甩袍袖,就转身朝殿后走去,根本就不理会殿内群臣的反应。

第755章 震荡

维新变法注定是一条流血的路,这是没有任何争辩的,从崇祯皇帝决定亮明大旗的那一刻,斗争的形势就发生改变了。

朝野间沸腾了。

对于多数的官员而言,他们并不希望有太多变动,特别是新法一说,一旦真正扎根下来,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这是谁都不能承受的。

“徐卿、毕卿,从朕亮明维新变法的旗帜,朝野间的争议很大嘛。”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徐光启、毕自严他们,“听说你们内阁,都吵得不可开交了,看来很多人对朕推行新政的决心,还存在着很多侥幸心理。”

“陛下推行新政,以革新弊政和顽疾,这是社稷之幸,大明之福。”

首节 上一节 477/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