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130节

王玲谈笑间就已经决定了站在门外想要巴结送礼的丞相匡衡的未来。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能接见匡衡了,免得天下豪强士族对我们产生误会。”王鸿年捋须笑道。

“正是。”王玲微笑着,然后轻抿一口热茶。

只要牺牲一个匡衡,就可以获得天下士人的认可,这种事,为什么不做呢?

第171章 盛极则衰(四)

建始二年

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公开指责丞相匡衡勾结石显,祸害朝纲,贪污受贿,十恶不赦。

匡衡的下属官吏们为了自保,将匡衡贪污受贿的证据交出。

士人们也纷纷跟着一起抨击匡衡,要求朝廷将匡衡处斩,以儆效尤,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最终,丞相匡衡被斩首,由王鸿隐之孙、王逢邦之长子王僮担任丞相。

与此同时,御史大夫非常识相地自觉地告老还乡,由王玲之孙、王逢尚之子王保担任御史大夫。

加上去年辽东太守王鸿隐寿终正寝,而且这两三年里,辽东几个县的县令也先后病逝,朝廷一直没时间安排新的辽东太守和县令们,以至于官位空虚。

现在王家大权在握,于是便直接任命王鸿隐之子王逢邦为辽东太守,并任命辽东四大家族的子弟为各个县的县令。

至于王家的家主之位,则传到了王逢邦。

王逢邦就任辽东太守之后,便将仁川之事交付给自己的长女王倇,由王倇担任马韩太守兼仁川令。

从王家第七代开始,王家女子也开始使用字辈,而且字辈不再插入到姓名中间,而是以偏旁区分,比如王逢邦的儿子王僮,王逢邦的女儿王倇,都是单人旁字辈。

王家鸿字辈的第五代家族子弟,如今只剩王鸿年王玲二人。

贪玩好色的皇帝刘骜只想在后宫与妃子们嬉闹,国家政事都由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一人处理。

在辈分上,王鸿年相当于皇帝刘骜的外舅公,大了刘骜两个辈分。

长安

未央宫

正殿

哒哒哒——

一个小黄门走来,对着殿内诸位大臣说道:“陛下今日有事,朝中之事由大将军处置,诸大臣同大将军共同商讨国事。”

“陛下万年!”

众大臣已经习惯了,皇帝刘骜自登基以来,只有刚开始那一两年在上朝,扳倒宦官集团后就彻底不上朝了,全部事务都交给了大将军处理。

而皇帝刘骜所谓的有事,不过是忙着跟嫔妃们游山玩水。

“诸位大臣,有事请奏,无事散朝。”王鸿年对众大臣说道。

“关东诸郡流民遍地,请拨款赈灾二十万万钱(二十亿)。”一位大臣说道。

“大司农,今年国库还有多少钱?”王鸿年对九卿之一的大司农问道。

“国库仅剩三亿六千五百万钱。”大司农如实回答。

“怎么如此之少?”王鸿年皱眉道。

赈灾一年需要花二十亿钱,但国库只剩三亿六千五百万钱,而且赈灾不是一年就能赈灾完的,要连续几年赈灾,赈到百姓重新把荒地开垦出良田为止,累积起来起码要一百多亿钱,现在这么点钱还怎么赈灾?怎么迁徙屯田?

“陛下修建宫殿耗费一亿七千万钱,给宫中嫔妃增加俸禄,每年又额外耗费六千万钱,前两年西羌叛乱,镇压西羌所耗费的军费高达三亿两千万钱,去年降下瑞雪,陛下要求各地郡国建造祥瑞台向上天祈福,又耗费两亿钱,今年为了给官吏们发俸禄,又耗费五亿三千万钱,而且陛下的宫殿还没修完,今年明年还要接着修,接着花钱,大概要花……”

“好了,不必说了。”

眼看着大司农算账要算到皇帝刘骜修宫殿这件事上,王鸿年连忙阻止他,直接打断对方,免得皇帝知道此事后心存不悦,并询问众大臣:“如今赈灾需要耗费二十亿钱,但国库仅剩三亿六千五百万钱,诸位想想今年这灾要怎么赈吧。”

“是否向百姓加些赋税,再苦一苦百姓,先把赈灾款凑齐,等灾民都安置妥当,以后朝廷再轻徭薄赋?”有大臣建议道。

“这样做万一引起民变怎么办?”另一位大臣说道。

“朝廷加税是为了赈灾,是为了天下苍生,百姓应该体谅朝廷的难处,百姓如果不体谅,那就是造反!”刚才那人正义凌然道。

“只要施行仁政德教,灾民就不会饿死,百姓也不会造反,根本不需要耗费国库的钱财。”一个读圣贤书读傻了的官员说道。

“派出官吏向没饭吃的百姓传授圣人之道,百姓心中有圣人,他们就会懂得对朝廷感恩,这样就可以解决灾民流民问题了。”另外一个大臣这般建议道,他建议时非常认真,似乎不像是在开玩笑,而是真心这么认为。

“授百姓以仁义,百姓就会心存仁义,天下风气就会仁义,就不会出现坏的情况。授百姓以钱财,百姓就会趋之于利,天下风气就会败坏,那就会出现坏的情况。所以我们不应该拨款赈灾,这样会败坏仁义的风气,使得百姓变得贪财好利。”

“我们应该教导百姓,告诉他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样,百姓就会在饥荒的困境中磨练自己的心性,从而变成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天下也就能迎来上古三代圣人时期的圣王之治。”

“天下迎来了圣王之治,自然就不会有百姓饿死了,哪里还需要依靠国库里的钱财去诱害百姓呢?”

“是啊是啊,圣王以仁义治理天下,从来不需要钱财,他们视金钱如粪土,都是道德高尚之人,所以天下才能治理好。现在的我们却在这里讨论钱够不够用,这哪里是正人君子应该做的事,正人君子不应该讨论这些钱财,免得被钱财利益迷惑了本心。”

“只要施行仁政,百姓就不会饿死,这才是贤人应该做的事。依靠钱财做事,这和那些贪官污吏又有什么区别?这样会让天下百姓变得狡诈,这不是贤人应该做的事,请大将军不要再说花钱赈灾的事了,这有损圣贤之名。”

士人大臣们你一言我一句,他们发言时非常认真,看起来不像开玩笑。

听着士人们的逆天言论,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嘴角抽搐。

他虽然跟士人们同一个阵营,但还不至于读圣贤书读成傻子。

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172章 盛极则衰(五)

长安

宵游宫

这是皇帝刘骜下令修建的宫殿,现在才刚刚建好一半,他就忍不住带着许多妃子进来游玩。

宫殿内挂满各种美丽的宝石作为装饰,皇帝刘骜正蒙着双眼在莺莺燕燕中捉人。

“陛下~”

“陛下,臣妾在这里~”

嫔妃们嘻嘻笑笑,在绫罗绸缎中躲避着皇帝刘骜的捕捉。

皇帝刘骜偷偷挪一下蒙眼的绸缎,瞅了眼周边的几个妃子,然后一把抱住其中的卫婕妤。

“哈哈,朕抓住你了。”

皇帝刘骜将卫婕妤搂在怀中,亲吻其雪白润滑的脖颈,对其贱笑:“怎么样,被抓住可是有惩罚的。”

“陛下你耍赖,刚才臣妾还看到你偷偷瞄了眼。”卫婕妤嘟囔道。

“哈哈!”皇帝刘骜解下卫婕妤身上的丝绸衣服就要行事,突然……

“陛下,不好啦!”一个黄门匆匆跑来,额头上满是大汗。

“混账东西,没看见朕很忙吗?”皇帝刘骜大怒:“说吧,什么事?”

“南山附近有……有人造反!是一个叫傰宗的人,说是要诛暴汉,伐无道!”黄门咽了咽口水说道。

“什么?”刘骜大惊失色:“让京兆尹调兵镇压,镇压不了就处斩!”

“诺。”黄门应和一声,连忙退去。

这时,班婕妤在一旁劝说:“陛下许久没有上朝,整日在宫中与妃子们游乐,我听闻上古的圣人都是与名臣相伴,只有桀纣这样的昏君才整日淫乐,陛下应当效仿尧舜,而不能效仿桀纣。”

她虽然是个妃子,还被皇帝刘骜强行带到宵游宫淫乐,却饱读诗书,不愿意在后世史书上被骂成红颜祸水。

皇帝刘骜看着班婕妤,沉默许久,最后对其说道:“伱说的是。”

随后,皇帝刘骜便收拾衣装,遣散宫内嫔妃,回到未央宫处理国事。

可当看到各地的奏疏时,他一开始还认真处理了几个。

比如有人举报颍川郡太守勾结当地豪强,抢占民田;又比如有人举报扬州刺史与扬州地方豪强士族勾结起来扒了长江堤坝,毁堤淹田,搞土地兼并;又比如西域乌孙国发生政变,新国王不愿意向大汉臣服,还声称西域是西域人的西域,西域人要站起来反抗汉庭。

等等等等。

在连续处理了好几个国事后,皇帝刘骜的三分钟热度也就过去了,看着剩下那些奏疏,以及各个郡国上计吏递交上来的计簿,他瞬间觉得头疼。

随便打开一个计簿,恰好是辽东郡的。

辽东郡的计簿上报内容大致是:辽东郡这些年发生火灾、水灾、地震、旱灾很多次,导致人口一共减少三十万,现在辽东郡的人口已经从三十九万锐减至九万,所以今后只能上交九万人的赋税给朝廷了。

“死了就死了呗,一群百姓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还专门上奏疏给朕汇报这种小事,烦死了。”

“朕是天子,生来就是人上人,天生就是来人间享受的,怎么能浪费时间去处理这些繁琐之事呢?简直荒唐!”

皇帝刘骜很是不耐烦,他也懒得调查辽东突然死了三十万人这件事是真是假,直接把辽东郡上呈的奏疏扔到一旁不管。

随后,勤政的三分钟热度过去后,他便离开大殿,再度寻找嫔妃们继续玩耍。

“还是跟朕的爱妃们一起玩游戏才快乐,国事什么的,让大将军处理就行。”

……

辽东郡府

“府君,我们上报死了三十万人,万一陛下发现蹊跷……”辽东郡丞、张家家主担忧道。

“你觉得陛下会看我们的奏疏吗?那些奏疏最后还不都是大将军去处理,处理完了,辽东死了三十万人这事就算是盖棺定论了。”新任的辽东太守王逢邦笑道。

首节 上一节 130/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