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235节

第二百八十一章 让大明富有四海

朱高煜定下了治理安南的大计,群臣都没有反对。

大明竟然征服了这个地方,将其当做大明的一部分,对其百姓一视同仁,也没有什么问题。又不是让安南人高大明百姓一等。

不过,对于朝廷派谁去安南,却一时陷入争论。

“殿下,安南毕竟是新定之地,人生地不熟,环境复杂。若是让一些没有经验的官吏前去,恐怕难以治理好。”

“臣以为,当抽调大明境内政绩出色,勤劳务实之人,官升一级,派去安南!”

“这也是给他们一个立功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晋升!”

吏部尚书如此建议,十分公正。

朱高煜不由点头,看来大明朝堂上,也不全是喜欢跟他作对的蠢货嘛。

至少吏部尚书在选人用人方面,还是做的不错的。

“准了!”

“此事就交给吏部来安排,尽快选拔好良官能吏,派往安南。”

“本殿下打算,在安南大力发展商业和航海,很快就会开通一条由金陵出发,途径崇明岛,泉州港,直抵安南的海上路线。”

“这条海路,每隔一段固定时间,都会定期发船,运输货物和人员,保证两地交通。”

“如此,才不会让安南这一孤悬海外之地,与大明脱离联系!”

“前往安南的官吏商人等,也可以借助这条海路联系家人亲友,随时往返!”

安南离大明毕竟远了点,而且陆上交通很不好走,以这个时代的条件,几个月时间,都走不了一个来回。

而开通海上航线后,交通就会方便多了,只需三五天,就可以往返两地。

群臣听到这话,不由大为意动。

“若是如此,安南虽然偏僻,但也不是不可去!”

“若是年轻人有胆量,前往安南不失为一条迅速晋升之路啊!”

原本朝中官员,是没人愿意自己去安南的,就连他们的子侄门徒,有条件的都会尽量避免被派去安南。

毕竟这地方又远又偏,万一出点什么意外,可就再也回不来了。

但若是海上航线开通,就融合让人接受了。

吏部尚书也满心欢喜,这样他选人的时候,也会轻松许多,不用有太多顾虑。

唯独户部尚书,关注点有些不同。

“殿下,何谓大力发展商业?”

“难道安南不种地了?”

“臣知道安南等地有不少特色商品,各种珍稀木材,香料宝石,还有海中特产,适合发展商贸。”

“可耕种粮食才是国家根本,不可轻忽啊!”

原本众人以为,安南打下来以后,和大明境内一样,都是让百姓种地为生。听说这地方终年气候湿热,稻谷可以一年三熟,是优良的农田。

但皇太孙殿下的意思,好像并非如此,这就让户部尚书等人不满了。

“是啊殿下!”

“商人不过是一群见利忘义之辈,对国家并无贡献,天生不安于平稳生活。”

“若是让安南这块飞地,商人大行其道,恐怕并非好事!”

“安南有三百万人口,不种地难道要从大明本土运送粮食过去不成?”

群臣各有各的反对理由,总之就是都不看好安南发展商业之举。

朱高煜也不生气,他知道这是大明群臣见识少,以过往的经验思考,出发点也都是为了大明好的。

所以,他耐下性子,慢慢解释。

“诸位爱卿不必如此!”

“你们的担忧,我都知道,并且早有考虑!”

“之所以要让安南大力发展商业,主要是因为安南地处南洋海路航线,地理条件优越。”

“我欲开拓南洋,安南就是最好的基地!”

“到时候将会有无数的大明船只,从金陵出发,经过长江和两广沿海,一路抵达南洋,最后在安南停靠。”

“船只会将海外的木材香料,海货奇珍等运输到国内,再从国内顺便带粮食回安南,这样一进一出,放可平衡,不会跑空船!”

朱高煜知道,在南洋开拓的初期,海外的经商活动并不多,很多重要的资源财富,他又只准备收归国有,由朝廷掌握,不开放给私人。

那又该怎么吸引民间船队,参与进大航海呢?

海外可没什么市场,更没有人有购买力,需要大明国内的货物。

大明只进不出的话,航海船只相当于只跑一趟,很不划算。

而若是将安南转化为原材料供应基地,和海外商贸中心,不种地产粮后,光运输粮食过去,就足够养活一大批船队了。

将这一个朝廷订单交给民间,定会激发民间的航海活力!

而且。

这个计划还藏有一个后手。

朱高煜等群臣大概消化了这段解释,继续开口。

“安南不种地后,可以转行种植各种香料经济作物,而粮食由大明供给,我们也就此拿捏住了安南的命脉!”

“一旦他们有不臣之意,只需掐断粮食供应,就可令其不战自败!”

“如此多管齐下,就再也不用担心安南的稳定问题了!”

控制粮食!

这一招其实有些阴毒,但用在安南身上正合适。

计毒莫过断粮,计恶莫过放火!

只要掌握了安南的粮食命脉,连吃饭都要靠大明,安南人不管有再多小心思,也再也不可能脱离大明的掌控了。

听到这里,群臣纷纷赞同。

“殿下英明!”

“我大明如今,最不缺的就是粮食。”

“若是可以用粮食来控制安南,就再好不过了!”

朱高煜没有理会群臣的马屁,他对安南的期望,可不止如此。

安南发展商贸,作为经略南洋,乃至以后下西洋的桥头堡,越兴旺发达越好。

商业越发达,自发参与航海活动的人也就越多。

只有民间大力参与,大航海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诸位爱卿莫要忘了,海外,可不仅仅只有一个安南!”

“等海上商贸繁荣后,大明的商人冒险家,会从南洋各地搜集财富资源,通过安南集中,一起运回大明!”

“本殿下的意思,是要通过安南,汲取无尽的海外财富,让我大明,真正做到富有四海!”

第二百八十二章 修路,修路!

朱高煜对安南的一些列规划,顺利的实施了下去。

挂着大明龙旗的铁甲战船,早已完成了从金陵到安南的探路。

顺利返航之后,没修整多久。

等吏部将调派安南的官吏人员选好,就再次出发,往安南而去。

这一次,船队上带着数百上千的大明官吏,还有的家眷亲属,奴仆护卫。

一路煊赫无比,要大肆开发治理安南。

在朱高煜的鼓励和带动下,不少民间商人,听说安南的富裕后,纷纷自发购买船只,或是与人合伙,一起跟在铁甲战船之后,往安南而去。

“朝廷在安南大捷,已经征服了整个安南。听说大军带回了的黄金宝石,就足足有数十万两!”

“还有各种珍贵的木材香料,都是价值千金的好东西!”

“朝廷在前面吃肉,我们跟在后面喝点汤,总是可以的吧!”

“皇太孙殿下还特地下旨鼓励我们,开发海上航运,听说以后要将安南的粮食贸易,都委托给我们,这可以一笔长久的大生意啊!”

“谁要是搭上这条线,下半辈子的富贵,就不用愁了!”

自古漕运,都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整个安南的粮食贸易,不知能够养活度少人。

商人们纷纷看中其中的利益,开始在海运上大力投入。

首节 上一节 235/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天天死谏,成千古一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