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236节

朱高煜倡导的大航海,终于有了一点眉目。

……

大明对海外南洋的开拓经营,逐步走上正轨。

而国内的发展,也没有停下。

若问朱高煜,提高大明整体国力,带动全国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那答案只有一个。

“修路!”

“修路!”

“还是修路!”

御书房中,朱高煜对着工部尚书,在地图上比比划划。

“大明的官道,水平实在太差了,完全不能看!”

“我问你,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从合肥到洛阳,要花多久?”

正所谓南船北马。

大明定都金陵,靠着长江,水运交通无比发达。

两湖两广,苏杭江南,都可以水路直达,异常方便。

即便是长江北面的合肥,经过巢湖淮水,也比较好走。

但从合肥往北,整个中原大地,山东河北,关中幽燕等地,就只能靠陆地上的道路了。

从合肥到洛阳的距离,是从金陵到杭州的两倍。

但两地的公文来往,人员交通,所花的时间却是五倍十倍!

朱高煜早就忍受不了这种慢悠悠的交通状况了,这导致大明对北方中原的掌控,比南方低多了。

历史上朱棣登基后,迁都燕京,除了防备北方草原的蛮夷,也是为了方便掌控广阔的中原大地。

朱高煜当然没有迁都的意思,金陵住着可比干旱少雨,沙尘漫天的燕京舒服多了!

为了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为了更好发展大明,修路,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工部尚书,水泥的生产规模,已经上来了。”

“我准备先实验性的修建一条道路,就先从金陵城对面的浦口渡出发,修道滁州!”

“这既是为了检验技术,也是为了培养工人,积累经验。”

“这条路,就交给你工部负责,我要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路修好,你可能做到?”

不错!

朱高煜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开始在大明修建第一天水泥路了。

而这个重任,毫无疑问的落到了工部身上。

工部尚书已经看过关于水泥路的资料,顿时满心振奋,大声应诺。

“殿下放心!”

“臣会亲自关注,派出工部最好的工匠人才,尽快完成道路的建设,一定不会让殿下失望!”

修建大明历史上的第一条水泥路,这可以足以青史留名的大事,怎能不然工部尚书激动?

他接到朱高煜的旨意后,立刻返回工部,开始安排起来。

很快。

大批物资和人手,从各地官仓调集过来。

还有一辆又一辆装着沉重货物的马车,也往工地赶来。

封建王朝修建道路城池等工程,惯例是直接征发民夫,让百姓们自带干粮,来无偿为公家干活。

称之为徭役,也是赋税的一种。

朱高煜当然不会这么做,这不仅会打击工人的积极性,还会对民间造成极大的负担。

历史上秦皇汉武,乃至隋炀帝杨广,被人批评大兴土木,折腾得民不聊生,便是因为征伐民夫徭役过分。

毕竟。

按照他的计划,以后要修建的各种工程和奇观,比之秦始皇杨广等人,只多不少!

若是全部征发徭役,大明百姓可经不起这么折腾。

所以,这次修路,只是从附近的城镇村庄,适当的征发当地青壮。

不仅不需要他们自带粮食,工地上有的是饭食,足以让所有人吃饱。

并且,每天干完活,还会发下一罐子咸菜,当做福利。

百姓们被征发徭役,本来是满心不愿,但当管理修路的官员,将咸菜下发到每个人手中,并告诉他们每天都有,还可以带回去的时候,顿时引起一阵欢呼。

“太好了!”

“皇太孙殿下,待我们太好了!”

“出徭役不仅提供饭食,每天还给一罐子咸菜,带回家都可以当半个月的盐来吃了!”

工人们对朱高煜的政策,很是感激。

大明如今,还是男耕女织的社会。除了盐巴和铁器,绝大部分日常所需,都是自给自足。

百姓家里最大的开销,就是购买盐巴了。

自给自足,也意味着很好有交易,百姓们弄点钱很不容易,不是低价贱卖粮食,就是那养了三年的老母鸡和鸡蛋去换。

所以,大明的百姓如今尽管粮食够吃了,但吃盐却还是极为节省。

而工地下发的一罐子咸菜,都是上好食盐腌制,一罐子咸菜,起码有三两盐巴,对百姓们来说,价值不菲。

其实。

朱高煜不是没有考虑过,直接发工钱,让所有参与修路工程的百姓,都领一份工钱。

大明如今国库充盈,是绝对发得起的。

但这个想法,最终还是被他否定了。

无他。

大明太大了!

南北纵横千里,发展十分不均衡,各地差距极大。

这边徭役直接发工钱,其他地方征发徭役,容易引起更大的不满!

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泥巴修路?

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本来征发徭役就是个辛苦活,历史上因为某些工程,徭役死伤太多,导致闹事造反的情况,层出不穷。

要是别处百姓得知,金陵这边让徭役民夫修路,不仅提供饭食等条件,还发工钱,他们你怎么肯干?

天下事,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朱高煜要是直接迈出这一步,大明其他地方,就再也别想征发徭役干什么事了。所有的城池道路,河堤水利,以后都别想修缮了。

强行征发,那就等着造反吧!

所以,为了顾忌这些原因,朱高煜也只能妥协一步。

发一罐子咸菜,还可以说是福利待遇,百姓虽然羡慕,还是可以勉强接受的。

尽管只是这样,就已经让许多百姓趋之若鹜了。

“哎呀!”

“早知道这次修路的徭役,有这么好的福利,我就不该躲的!”

“你们工地还缺不缺人?我家里农活忙完,也想去帮忙修路啊!”

浦口到滁州一路的百姓,凑上前来打听,话里话外都是后悔。

而这时,百姓们也关注到了,这段路修的,有些不对劲。

工部下来的官员,先是带领徭役民夫,将原本的道路修整平坦,碾压紧实,接着又运来各种材料,扑了一地。

“不是,修复官道用不着这样吧?”

“又是碎石,又是沙子,还有木板模子,这是要干嘛?”

“修皇宫的御道吗!”

围观的百姓们看到修个路竟然这般大张旗鼓,不由啧啧称奇。

修筑官道,他们看多了,甚至自己都曾经干过。

泥土路面就是这样。

修了坏,坏了修。

下一场雨,就是满地泥泞。

首节 上一节 236/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天天死谏,成千古一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