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朱元璋,逆子还不赶紧登基

大明:朱元璋,逆子还不赶紧登基 第275节

  要是动员汉人,怕是嘴皮子说干了,还要用优厚的代价才能说动。

  结果对于人家草原人来说,就是换了个蒙古包。毕竟人家不修房屋,一连搬好几次家。

  朱棣凑上来,嘿嘿笑道:“三哥,有个事。”

  朱棡看了他一眼:“你有啥事?有屁快放。”

  朱棣看了看四周,随后靠近朱棡的肩膀,嘀咕道:“三哥,等你迁徙百姓的时候,你多弄点地主啊,富商啊这些人到保定来呗。”

  “为啥?”朱棡明知故问的问道。

  朱棣有些急了:“哥,你倒是有钱了,我没有啊!保定那地穷的跟啥似的,连个像样的馆子都没有!你多弄点有钱的过来,我倒时候来个一网打尽,割点韭菜。”

  “割韭菜?”朱棡脸色奇怪。

  这话,怎么这么耳熟。

  打量了一下朱棣,嗯……,这家伙肯定是自己学坏了!跟我没关系。

  朱棣笑道:“不割韭菜也行,哥,你分我十万贯吧!”

  “这回弟弟在保定当个知府,父皇就批了三万贯,还有我老丈人塞得三千贯,据说还是我老丈人卖了几十亩地攒的。”

  朱棡挑了挑眉。

  “老四,这钱呢,三哥给不了。但三哥有办法让你赚钱!”

  朱棣眼前一亮。

  “三哥,好三哥,快告诉弟弟!”

  朱棡微微一笑。

  有个大家伙盘踞在山东很久了,左右逢源了几个世纪,为了后世的安稳太平,这个恶人,就让……老四来吧!

  朱棡贴近朱棣耳边,开始嘀嘀咕咕的说了很久。

  朱棣越听越来劲,越听越是觉得大把大把的钱财就在眼前。

  奶奶的!

  管你什么千年世家,就是干!

  ……

  保定距离大同不远,就隔了几个县和一座太行山脉,虽然路难走,但是也就是三四天的路程。

  快马加鞭,轻骑单行,两天就可以横穿。

  保定有一条大河可以直通渤海,由于大同没有出海口,朱棡一直为出海口这事头疼,但现在朱棣马上上任大同,也解决了朱棡的难题。

  在后世,天津的渤海入海口本就是海运的关键海口,供应首都的资源,这段河只需要稍加清淤,就可以通航。

  想要实现通航,还有几个难题。

  第一,卖家或者买家。

  第二,船只,船员。

  第三,护航编队。

  前面两点还好解决,难在第三点!大明目前还没有称霸海域的能力,一旦海上运货遇到海盗,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货物被劫还好说,要是沉入海底,那可就是船毁人亡。

  另一边,大军开始将这些草原人排成列,出发前往集宁。

  朱标不跟着去,他要即刻启程前往北平会见邓愈。

  “你做事不惜身,但一定要保证自身安危,这两年苦了你在边境,等回了京,大哥给你接风洗尘。到时候你也安心就藩,过你的潇洒日子。”

  朱标有些感慨:“若是你肯留下来帮大哥就好了。”

  朱棡苦笑:“大哥,我留在朝中为难的是您跟父皇,我跟大臣们的看法相悖,他们认为对的事情我认为不对。有时候我也真想把他们揍一顿。”

  朱标大笑:“揍一顿也好!有些大臣,确实是少了一些皮肉之苦。”

  说着,朱标脸色开始沉重起来:“不瞒你说,大明这才立国几年,就开始有贪赃枉法的事发生,官员们做事不尽力,不落实朝廷的政策,阳奉阴违。”

  “父皇常说,官员们就是吃得太饱,以至于忘了饿肚子的滋味。真到了哪天天下乱了,百姓们愤怒了,他们才知道悔之晚矣。”

  朱棡苦笑。

  “怕是到了那一天,他们就会反过来骂父皇是昏君了。”

  这就是读书人的聪明。

  调转枪头,以笔为枪,痛击前主。

  明末清初,多少汉人学子跪倒在了清人的脚下?

  清末,又有多少人跪倒在了洋人的脚下,大喊清政府无能。虽然的确如此,但这种噬主的行为,多少有些令人不齿。

  朱标点了点头。

  对于朱棡的话,也深以为然。

  “老四就在你这学一段时间,老五怕是二月份就到了。李景隆父皇也派给你了,老让他在老家瘫着也不是事,曹国公也愿意让他出来锻炼锻炼。”

  朱标走的很轻快,没说什么就离开了。

  只是朱棡也忘不了朱标那个眼神。

  充满了信任和诚恳。

  重生在朱家,真是件好事。

  看着朱标的仪仗朝着北平的方向而去,朱棡发出了一声长啸。

  ……

  “公主……,大元真的就这么……没了吗?”乃儿不花神色复杂的看了眼站在山岗上的朱棡,就是这个人,一个人踩断了大元的国祚。

  海别看向朱棡的背影。

  当世男儿,何人又能出其左右?

  他智计百出,又深谋远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同时,却又将后事料理的干干净净!她的父亲虽被称之为奇男子,可真正面对朱棡,却好似并没有胜算。

  大元,或许真的,该亡了……。

  海别转头看了看后面的族人。

  发出一声轻叹。

  “狼庭无存,何以为国?或许这样,才是最好的结果。”海别幽幽道。

  一缕风吹过她的脸颊,她无声的掉下一滴泪。

  若你我不是敌人,定然也不是这样的仇敌吧?

第283章 愿挽天倾,身死不惜

  第二百八十三章:愿挽天倾,身死不惜

  朱棣也问了朱棡对于海别的看法。

  “三哥,这元朝公主虽然性子差了点,但总还是漂亮的,你这侧妃的位置……。”

  朱棣挠了挠头:“爹可是巴不得你赶紧传宗接代。”

  朱棡沉吟了一下,道:“老四,最好不要让女人过于年幼的时候持有身孕!”

  “嗯?”朱棣不解。

  疑惑道:“女子来了天葵不就可以了?”

  朱棡叹了口气:“你哥我查了关于大同府当地百姓嫁娶的记录,女子十四周岁之前怀孕者,超三成丧命,一成母子双亡。”

  “十六周岁到十四周岁,有两成以上的可能会丧命。”

  “蔚州一州之地不过几千户百姓,一年之间就因为产子而丧命者一百七十余人!而且这些丧命者多是穷苦人家。”

  “而死因也都是因为……力竭,流血而尽。”

  朱棡的初衷本不想过多的管这事。

  在人口凋零的大明初期,人口就是财富,官府巴不得鼓励生产,若是他执意要减少嫁娶年龄,怕是会引起一大批人的反对。

  朱棣错愕不已。

  他还从未想过有此等事情。

  “那怎么办?”

  “最好是十八岁之后产子。”朱棡叹道。

  别说十八了,朱棡能将这个年龄争取到十六,都算是一场功德了。

  只是这事怎么去推行?

  想要减少因为产子而丧命的女子人数,第一就是增加生产年龄,第二,就是改善医疗环境。

  ……

  一个月之后,集宁的安置才堪堪接近尾声。

  十万人驻扎在集宁的草原上,纳尔松河从草原上流过,纳尔松河集宁这一段的河床很宽广,并没有完全冻上,水量充足也足够十万人饮用。

首节 上一节 275/7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一拳万斤力你管他叫文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