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第384节

  这显得太过庞杂且臃肿,正好借这个机会把警校的职能也梳理一下。

  于是他继续写了起来:

  将巴黎警校拆分为——法兰西皇家警务大学,法兰西经济与税务大学,法兰西皇家军事大学,皇家机械与化工大学,巴黎陆军士官学院,巴黎军事技术学校,里昂军事技术学校,图卢兹军事技术……

  经过他一番权衡与整理,首先是将警务、税务等专业分出来,单独建校。

  而后就是军事领域,建立一所专门研制装备的机械化工大学,这个肯定是要让老爹当校长的,甚至校址都可以放在凡尔赛宫附近。皇家军械厂直接拨给这所大学做附属工厂。

  此外就是一所培养高级军官的大学,学制三到四年,毕业后尉级军官起步,走指挥参谋的路线。

  一所士官学院,学制二到三年,培养专业兵种以及下级军官。例如骑兵、炮兵、地图测绘兵之类。

  之后就是三所训练普通士兵的学校,学制最多一年,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可以授予士官衔。

  其实在后世,培养普通士兵都是放在军营里直接进行的。不过,那时候的人口素质较高,起码都接受过初等教育,所以直接训练就行。

  而在18世纪末,想要得到高素质的兵员,就得从头开始进行专业培训。

  之前的巴黎警校实际上走的就是这条路子。而且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比直接进军营的效果好得多,还能最大限度避免新兵受军队里的老兵油子侵染。

  设在里昂和图卢兹的军事学校可以通过整合当地的军校快速形成规模,还能吸收当地的兵源,从而保证两年扩编5万新军的目标。

  “唉……”

  约瑟夫写到这里,不由得又是长叹一声。

  搞这么多军校看着是爽,但一个个也都要用法郎堆起来才行啊。估计少说得几百万投进去。

  看来又得“敲”教会一笔了,毕竟,这些军校也都算是教育系统的事情……

  大致做完了军校以及扩军的规划之后,约瑟夫让人将自己的手稿送去总参谋部进行讨论和完善,自己则一刻不停地开始思索起外交方面需要准备的事情。

  历史上,拿皇在军事方面虽是威风八面,但源于烂到极致的外交能力,他成功地将几乎所有欧陆国家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包括一向和法国交好的西班牙。

  当然,这同样也是英国优异的搅屎成绩。

  而约瑟夫却很清楚,哪怕法国的实力再怎么强大,想要独自对付带了一票小弟的英国也是不现实的。

  就算自己真侥幸打赢了,法国也必将受到沉重的打击,没个几十年都缓不过劲来,甚至会像二战之后的英国那样,永远没缓过来。

  最要命的还在于英国牢牢地控制着海洋,随时可以切断法国的贸易通道,令法国的持久战能力更差。

  所以,法国也必须要拉起自己的盟国势力来。让自己的“小弟”去消耗英国的“小弟”,才是正确的战略。

  这期间肯定要分给小弟们利益,但只要能获得战争胜利,这都是可以接受的。拿皇倒是想吃独食,最后还不是得把吃进去的全都吐出来。

  而外交方面,约瑟夫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国的天然盟友,同为波旁家的西班牙。

  得益于他之前与卡洛斯四世培养了不错的交情,以及缔结了针对直布罗陀以及葡萄牙的密约,相信如果发生国战,西班牙必然会坚定地站在法国这边。

  【注1】:大格命之前的法国旧军队里,士兵待遇极差,生活条件艰苦,军官可以对其随意打骂甚至用刑。所以不是实在混不下去,基本没人愿意当兵。

  当然,军官的条件还是不错的,他们和普通士兵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第563章 蒸汽机上舰计划

  西班牙虽然已是日暮西山,但依靠巨量的殖民地滋养,勉强还能跻身欧陆列强。

  而西班牙的舰队同样是约瑟夫所看重的。

  毕竟是拥有过无敌舰队的国家,就算“家道中落”,目前其舰队规模依旧稳居欧洲第三。

  法国想要保持最低限度的贸易需求,也就是地中海航线的安全,就必须联合西班牙舰队才行。

  约瑟夫很清楚,海军是所有军种里最为费钱的,没有之一。

  凭借法国目前的财力,通过传统模式和英国拼海军是没有任何胜算的。

  历史上,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的军费支出在每年10亿到12亿法郎之间。仅仅海军军费就高达3.8亿法郎,跟法国总军费4亿法郎也相差不大了。【注1】

  所以拼军舰数量,永远是法国下水一艘的同时英国下水两艘以上。

  同时,依赖海洋贸易为生的英国培养出了大量高质量水手,就算法国拥有和英国同样的战舰,赢得海战的概率也非常小。

  法国海军的出路只有利用新技术弯道超车这一条,而新技术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并耗费不短的时间。

  在海军拥有新型战舰之前,法国必须联合西班牙舰队,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所需的时间。

  不过提到新型军舰,约瑟夫忽然想到了默多克正在研发的新型高压蒸汽机。

  这东西的功率虽然还远不够用在重型战列舰上,但在地中海作战,轻快的桨帆船却永远是不可忽视的战斗力——地中海常年风平浪静,导致重型帆船的航速严重下降,而桨帆船则能利用大量的人力划桨弥补动力,从而在这片海域拥有非常高的机动性。

  默多克的高压蒸汽机虽仅有50马力的输出功率,但这也不是几十名桨手所能比的。

  如果安装两台,也就是100马力,所能达到的速度肯定稳超人力划桨。

  并且,蒸汽机的持续输出能力更是碾压人力。

  你再牛逼的桨手,连续划两个小时肯定得累得脱力。就算带上大量储备桨手,至多也就能高速行驶五六个小时。而蒸汽机却可以一直运转好几天不停歇。

  也就是说,如果能顺利将蒸汽机搬上桨帆船,再合理利用“放风筝”战术,将使法国海军在地中海拥有跟英国人周旋的能力。

  同时,这一过程还能促进舰用蒸汽机的技术迭代,为以后用更大功率的蒸汽机驱动三级以上的重型战列舰,铺平道路。

  约瑟夫原本是打算等法国的经济情况更好一些之后,再开始新型战舰的研发,但眼下看来,已是时不我待了。

  如果无法维护地中海航线,那么广阔的北非行省就无法向法国本土提供支持,甚至会成为累赘。

  进入埃及,开展苏伊士运河战略也无从谈起。很可能就会沿着拿皇当年失败的北非路线重新走一遍。

  约瑟夫随即记下让默多克带着技师尽快前往布列塔尼的安排——那里是法国的造船业基地,也是水手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然,因为涉及全新的造船理念,他自己恐怕也得去一趟才行。

  约瑟夫将思路从战舰重新拉回到外交上。

  在西班牙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俄国。

  他并没有把握能和俄国达成同盟,毕竟俄国的贸易同英国绑定太深。英国真要下狠手制裁,俄国的贸易缺口仅凭法国的根本补不上的。

  这也是为何当年拿皇的大陆封锁政策在欧陆到处都能执行下去,唯独俄国那边出现了缺口的原因。

  而拿皇后来孤注一掷进攻俄国,也并非什么“野心爆棚”想要一统欧洲,核心还是在于要堵住贸易围栏上的漏洞。

  但俄国要严格执行大陆封锁政策,自己的财政就先得崩溃。所以俄法之战注定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约瑟夫的底线,就是要确保俄国不会加入英国阵营。

  这一方面要尽快提高法俄之间的贸易量,令俄国无法抛下法国。另一方面就是增加对顿巴斯方面的开发力度,加深两国间的利益纠缠。

  当然,必要的时候俄国和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的矛盾也是可以利用一下的,但那要看之后具体的情况来确定策略。

  接下来就是奥地利了。

  目前来说,法奥的关系还是比较稳定的。

  而且就约瑟夫的记忆,利奥波德二世这人是比较有原则的,也有不错的大局观,应该不愿搅入英法冲突的大漩涡中。

  然而,约瑟夫也知道,利奥波德二世是个短命的皇帝,好像明年年初就会撒手人寰。

  继位的弗朗茨二世却是个保守、喜欢脑子一热,又能力平庸的皇帝。

  他是否会被英国蛊惑,这就谁也无法保证了。

  如果奥地利届时真要站在法国的对立面,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算是坏事。

  首先就是法国可以无所顾虑地拿下奥地利在意大利的利益了。

  要知道,目前富饶的意大利北部基本都是奥地利的势力范围。还有半岛中南部的托斯卡纳,大公直接就是哈布斯堡家的人。

  目前,碍于法奥的联姻关系,法国实在不好意思对意大利下手。

  而一旦双方交恶,仅凭奥地利陆军的能力,根本挡不住法国深入意大利。

  极限情况下,约瑟夫甚至可以照抄历史进程,跟撒丁做交易,用帮助他们统一意大利为条件,舍弃意大利中、南部,和撒丁一起将奥地利彻底赶出亚平宁半岛。

  之后,不论是法国从意大利方向进攻奥地利,还是支持撒丁骚扰奥地利后方,都是不错的选择。

  至于普鲁士和荷兰,基本都是英国内定的盟国,约瑟夫也不考虑在他们身上下功夫。

  当然,历史上拿破仑直接攻灭荷兰的模式也绝不可取。

  你都深入到德意志西北部了,必然会激起德意志诸国的恐惧,从而坚定地接受普鲁士的号令反法。

  如果荷兰真的太跳的话,倒是可以用少量精锐部队快速突袭阿姆斯特丹,在荷兰投降之后就立刻撤离。

  而荷兰的那几艘战舰必须毁掉,或者作为战利品带回法国。

  【注1】:这里统计的英国总军费支出里,包含大量对盟国的军事援助,但海军军费则全部是英国自己花掉的,后期甚至达到了一年5亿法郎。

第564章 至高路易奖

  对于北欧的两个国家——瑞典和丹麦,如今都是半死不活的架势,而且距离欧陆核心较远,基本上不用太过在意。

  倒是德意志的那些小邦国,一定要尽可能地保护他们的独立性。

  这些小国虽然基本上都会跟着奥地利或普鲁士走,但各自也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只要有合适的利益引诱,他们也都有投入法国怀抱的可能——至少是暗戳戳地投法。

  历史上,拿皇将这些小邦国一概扫灭的做法绝对是巨大的错误。更加“迷之操作”的是,拿皇还耗费精力将德意志地区的小国凑在一起,搞了个莱茵邦联!

  这简直是送了德意志诸国一张“统一德意志帝国限时体验卡”……

  原先大量的地方封建领主被归入这个体系,教会势力趋于统一,甚至还要执行相同的法律。

首节 上一节 384/6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咸阳亭长,把始皇拒之门外

下一篇: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