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铁十字

铁十字 第605节

第三个条件是英国军政高层安排问题。里宾特洛甫表示凡愿意与德国合作的英国高层,无论过去对德态度如何,一概不予追究,不愿意与德国合作但也不反抗、不破坏的(包括丘吉尔本人在内),德国予以包容、来去自由,表示绝无秋后算账的想法。由于英国长期以来海权也有目共睹,为照顾英国国民情绪,同意将来欧洲联合舰队由英国人担任司令官。至于

第四个是经济安排。议和后,英国的封锁自然能马上解除,短缺的物资和原材料由德国负责协调,同时德国将在英国下各种工业订单帮助稳住经济形势,将来英国可加入各类欧洲联营机制和共同市场,同时目前在中东的石油基金也会让英国资本分一杯羹,双方在先进技术上也可以合作,毕竟英国工业技术在欧洲仅次于德国,在部分领域甚至还超过德国。归根到底一句话,欧盟一体化过程中德国当然要吃大头,但只要4大自治领在手,英国会超过法国享有第二把交易和地位——跟着美国不也是老二么?

换而言之,随着英美连续失利,英国的心里要价在降低,英德双方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大了……

第270章 大英帝国(下)

“先生们,我来谈一谈我对目前局势的一点看法吧……”丘吉尔扫视了众人一眼,自我解嘲地说道,“我知道很多人在等着我辞职,还有人恨不得干掉我,等明天民众的呼声和抗议声起来后,他们又会把脏水泼到我身上,好像是我带着大英帝国打输了似的。你们也不想想,当年是谁放纵希特勒重整军备的?是谁同意希特勒进入莱茵兰的?是谁默许第三帝国兼并奥地利的?是谁屁颠屁颠跑去德国签署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合约同时又来炫耀‘一代人和平’的?是我温斯顿-丘吉尔么?但凡你们当初在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阻止了德国人,都没有今天这么多事!好比你们放火把房子烧着了,火势冲天才报了警,最后却责怪救援的消防员干活不卖力?”

大家都不吭声,虽然丘吉尔平时强词夺理惯了,但这几句话还真没说错,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字:悔啊!当然,也有人对丘吉尔在背后痛骂张伯伦的行为表示不齿——你早干嘛去了?

“你们通过这样那样的手段和途径和德国人接触其实我是清楚的,甚至我还知道你们谈了些什么,没我装什么也不知道,你们能谈得这么畅快、这么愉悦、这么心安理得么?没我带着几千万英国人民拼死抵抗同时不顾脸皮去美国苦苦哀求援助,德国人会重视你们么?没有我们取得第一次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并陆续打退德国的进犯企图,会有现在和他们谈条件的机会么?”丘吉尔板起脸孔训了众人一顿,“真要是认真追究,一个个都可以抓起来进监狱。你们骂我是美国狗腿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们自己?你们难道不是不折不扣的德国内应?苦活、累活、脏活、挨骂的活都是我一个人干了,现在一看局势不利反过头打算清算我,这他妈是个绅士能干出来的事么?”

大家一缩脑袋,丘胖子发起飙来还是很可怕的。

“今天我把话和大家说得明白点,免得彼此错判形势,撕破脸皮对大英帝国未来可不利:

第一,我温斯顿-丘吉尔是绝不会投降的,你们要我挑头向德国人投降,要高贵的巴尔博罗公爵后代向奥地利小瘪三投降那是想也别想,大不了我带着国王和政府去加拿大,至于为什么去加拿大我一会再解释;

第二,现在这局面,德国人转眼可能登陆,你们哪怕要谈判、要投降也要等打退登陆再说,一旦签了城下之盟,局势就被动了,谁敢完全指望希特勒遵守协议?反正我没见过他遵守过承诺,你们能告诉我,哪个协议是希特勒最终遵守的?

第三,我已通过正式渠道向美国求救,要求美方派出舰队支援,美国人确实也来了,你们不妨等两天再看看结果,万一德国人被打退了呢?说句真话,大不列颠风风雨雨几百年了,我从不认为希特勒单靠一点飞机、火箭或封锁就能迫使我们投降,上一次大不列颠被征服还要追溯到诺曼征服时期,那至少也要派军队登陆吧,有种德国人先把装甲师开上来再说;

第四,德国人现在开出的条件确实比法国人要优惠不少,但相比大英帝国的实力和尊严,相比大英帝国的世界地位,这种条件只能说聊胜于无,好比一个贵族家道中落,败家子最后还沾沾自喜留了点残羹冷炙,祖先的荣光呢?大不列颠的历史和传统呢?你们要清楚,大不列颠这份家业不是你我挣回来的,是从打败无敌舰队、打败拿破仑开始一点点攒下来的,今天签署和平条件拱手让人很容易,将来历史就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你们连自己起码的身后名都不要了?”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接这几句话,首相的口才还是不错的,这几句话说得也算有理有据。沉默许久,老资格的艾登说道:“我们谁都不想投降。现在的问题是形势如此,很难再撑下去了。我听说美方也在和德国人谈条件,条件之一便是放弃我们换取希特勒放弃日本,因此很多事不能无限制再拖下去……而且,今天德国人攻势这么猛,明天民众的呼声,党内的某些人又会起来聒噪,所以……”

丘吉尔冷笑道:“一群乌合之众,怕他们干什么?非常时期的《戒严法》、《镇压间谍法》干什么用的?几百万军队和机关枪养着干什么用的?我又不是没干过镇压的事,你们不敢沾鲜血,我敢!至于党内那些软骨头,理会他们作甚?我又不是没退出过保守党!什么时候大英帝国的大政方针需要听取这些蝇营狗苟的人的意见了?”

众人大惊失色,首相要搞独裁了?一想到丘胖子一贯以来的淫威,大家脖子后面都是凉飕飕的。

“我再来说说美国人的事。不错,美国人确实有抛下我们和德国人单独媾和的想法,但你们要清楚,美国人可以和德国人言和却不可能和日本人言和,而希特勒如果有点远见就不会轻易放弃日本,所以美国人要和一时三刻也和不了的,另外,德国人还占了福克兰群岛,还通过庇隆政权控制了小半个南美洲,这是他能放弃的么?希特勒现在到处扶持小弟,还要拼凑欧盟,现在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只要他敢放弃一个,所有人都会跑光!所以德国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松手的。

因此,美德矛盾要想快速解决是不可能的!你们以为华莱士是偶然事件?这明显就是罗斯福放出来试探德国人的,无非双方价码差距太大,德国人不上当而已……我敢跟你们打赌,前两天来我们这里搭飞机回国的约瑟夫-肯尼迪就是罗斯福的密使。既然罗斯福没和希特勒达成一致意见,美国人便不敢随意放弃我们,所以华莱士就只有‘畏罪自杀’一条路,然后杜鲁门又到伦敦来访问。先生们,这不过就是政治而已,是作秀给谁看?还不是给我看?”

实际上,在丘吉尔提议召开紧急会议的时候,一部分是打算利用这个会议来讨论有关具体条件的,但现在被丘吉尔连消带打说了一通,大家刚刚提起的念头转眼就又消失了。英国国内妥协派和坚决抵抗派都是少数派,以丘吉尔为代表的抵抗派是希望联合美国取得最终胜利,而以爱德华八世为代表的妥协派是想把乔治六世和丘吉尔都换掉然后与德国和谈,但中立派(暧昧派)才是多数派,这群墙头草时而偏向抵抗派,时而偏向妥协派,充满了举棋不定。

“现在我可以和大家解释我希望带着陛下和政府去加拿大的事了。”外面的爆炸声已经平息,丘吉尔点燃一支雪茄,狠狠吸了几口后说道,“我不是贪生怕死才想躲着去加拿大,我是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我问你们,你们觉得德国人赢定了么?”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露出迷惘的神情:德国人现在这种架势,还不算赢定了?

“德国人占了很大优势,这我承认,这种优势比我想得还大,如果开战前就知道德国有这么大优势,我怎么也不会和德国人打的,但我想告诉你们,德国人还未必赢定了。德国有层出不穷的新式武器,美国人难道就没有了么?说不定美国人在开发大威力的毁灭性武器呢?万一将来战局翻转呢?你们考虑过那时候你们怎么办吗?”丘吉尔提高了声音道,“我和罗斯福、杜鲁门打过交道,这都是些心狠手辣的人物,政治手腕不在希特勒之下,你们和他们比差得太远了,这种人物是能够简单说出一个和字么?”

大家缓缓地摇头,大家认为美国即便本土没有危险,最多也就是捞到一个体面的和平罢了。

“我去加拿大就是为了替大不列颠保住加拿大,就是为了替将来有可能的战况反转做准备。”丘吉尔狠狠吸了两口雪茄,众人透过烟雾只看见一明一暗的烟头,却看不见首相阴沉的脸色,“今后将有两个大不列颠,一个在英伦三岛,一个在加拿大——如果德国人赢了,爱德华八世是正统;如果美国人赢了,乔治六世就是正统,你们懂吗!?等我和罗斯福、希特勒这种老头子都死光了,世界局势稳定了,大不列颠就能重新统一,你们懂么?”

“如果你们还不懂,不妨再看看戴高乐和自由法国,虽然贝当天天对戴高乐喊打喊杀,可你们看到过他有什么实质性的举动没有?他派特工来暗杀没有?没有!你们想想看,贝当留着戴高乐干什么?还不是担心有朝一日美国人翻过身来,可以让戴高乐去接收法国……”丘吉尔痛心疾首地说道,“我希望大家回去都好好想想,什么对大英帝国最有利!现在散会!各自分头去救援民众,关键时刻要让伦敦市民看到我们和他们在一起!”

众人刚刚站起来准备走,丘吉尔冷不防又补充了一句:“忘了和大家说,我和美国人说好了,斯普鲁恩斯的舰队要去澳洲,我让他顺带把南非的2个本土师和有关物资带到印度去登陆,给蒙巴顿一点支援,现在日本舰队堵在中太平洋,德国舰队在北海,印度洋是空虚的……”

第271章 大英帝国(续)

伦敦遭遇火箭袭击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华盛顿,罗斯福又惊又急,在它看来,大不列颠目前务必是要保住的,否则和德国谈判时就少一个有力筹码,所以他顾不得再去追击在巴西附近晃荡的克兰克,直接命令尼米茨带舰队北上去大不列颠救援。本来他还想让TF44舰队也返回,但金上将和李海劝阻了他。

“总统,虽然我认为我描绘的事实可能悲观了些,但我们必须有所防备。”李海道,“大英帝国投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我们不能把所有筹码都压上去,一旦崩盘连太平洋方向也完了,必须给自己留有余地。”

罗斯福经认真思考后答应了两人的请求,给斯普鲁恩斯的电报是看能不能在短期内给德国舰队予以打击,如果不能,干脆直接回南非补充完毕后去澳大利亚。

就在这当口,英国又发来丘吉尔希望美国舰队护送一支有30艘船、2个英国本土师和4艘护航航母去印度的电报。罗斯福本能地想拒绝,现在都火烧眉毛了,怎么能让英国人再在印度浪费时间和兵力?但金上将却认为该要求可以答应,理由同样着眼于未来。

“第一,大英帝国可以投降,但仅限于本土,四大自治领必须由我们接手,南非的英国本土师最好一个不剩,便于布莱德利将来牢牢控制住局面;第二,印度战局虽然日本占尽上风,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没得打,印度西北角还控制在英国人手里,如果运去增援兵力和物资,完全能支撑下来,多牵制一些日本实力也是好的;第三,目前轴心海军主力集中在太平洋或北大西洋,印度洋方面没有有力舰队,我们可抓住机会袭扰之,破坏日德间航线,断绝其贸易往来,甚至有机会再摧毁一些日德据点,如能迫使日德舰队主力回援就更好。”金上将总结道,“目前不能再和敌人硬碰硬了,必须找准对手的软肋打。我就不信,世界这么大,日本人、德国人全是刀枪不入的怪物,身上就没有破绽?”

罗斯福考虑了一下认为有理,就没再坚持——甚至英国人自己都没坚持让斯普鲁恩斯回援,否则丘吉尔提运送本土师去印度支援干什么?这两个本土师对印度局面来说非常重要,印度盟军全盛时期英印军连美军、中国驻印军将近40万,这半年多打下来,要么走、要么撤、要么死、要么俘、要么逃,只剩下了12万人马。不过不能简单地将实力当做是以前的3成,因为损失人员大多数是印度土人——他们或在战场上溃散,或被鲍斯的印度政府吸引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军,英国人的基本盘——本土部队和有关军官损失并不太大。

留下来的英印军无论训练度还是忠诚度都挺高,几个廓尔咯旅也还忠心耿耿地跟着,算是个去粗存精的过程。由于人数减少,装备相对没减少那么多,英军机械化重装备水平不降反升,而补给物资也能更好地满足需要。在退守新德里和印度内陆地带后缩短了英军战线,延长了日军补给线,有利于内线持续作战。

反观日方,在大量援兵抵达后,山下奉文发现自己对物资、军火需求越来越大,占领区越来越广也越来越难以管理。虽说日本占领了大半个印度,但实际上除锡兰岛切实掌握在海军手里外,其余地区光靠30万日军撒胡椒粉根本照顾不过来,大多数时候只能靠着鲍斯政府和当地王公维持秩序,一个土邦(相当于中国省一级行政区)只能驻扎几千日军,类似县城这么大的地方只有十几个、几十个日本兵。他由衷体会到中国派遣军当初力不从心的感觉,他现在负责的战区和中国派遣军的作战范围几乎一样大(印度+缅甸),兵力还略少一些。

到3月中旬,借部队休整的机会,山下奉文第三次打电报给东京要求继续增兵,数量不能少于5个师团,如果能给7个就更好。这要求震住了大本营,经过激烈讨论,石原莞尔决定继续从中国大陆撤军,中国派遣军规模缩减到30万左右并抽出2个师团调给印度方面,然后又从关东军抽了1个师团,在本土拆开1个师团并将其增补为2个治安师团(3单位制,战斗力比较差),然后追加了一个飞行师团,勉强算满足印度方面的最低要求。

这样一来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不干了,认为自己兵力太少、地盘太多而顾不过来。石原莞尔一咬牙,提出以平汉线为依据,以西地盘全部放弃,甚至连太原、宜昌、洛阳、襄阳这样的大城市也准备仿效南昌的形式予以放弃,打算将这几个大城市分别发卖:太原卖给阎锡山,宜昌和襄阳卖给重庆,洛阳则脱手给共。甚至暗示重庆方面,如果蒋某人能出大价钱,要武汉也不是不可以谈。

四大城市之外的其他中小城市和县城甩卖得更迅速,晋系、中央系、共党控制地盘都有所扩大,特别是共方,很多根据地直接就连成了片,类似于中央根据地——包括半个陕西、几乎整个山西(除中大城市和铁路沿线在阎锡山手)、三分之一的河南(西部)、五分之一的湖北(西北部)这样占地近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超3000万的巨无霸也开始出现。

即便这样卖血卖肾般的支持,也不过就是将印度军从30万左右提升到40万,距离山下奉文理想的兵力要求还远远不够,他认为要达到严密的控制程度,至少要比关东军+朝鲜军的数量多,而后两者兵力已近80万。大本营实在抽不出兵力和物资给他,只能一方面硬着头皮继续动员,打算组建15个三单位制的治安师团;一方面又向海军求援,希望海军能资助一些,正好角田和西村的破交成果送到了特鲁克,还没焐热便分了一半给陆军。

这种形势下如果再继续奢谈北进(吃远东和西伯利亚)、南下(吃澳新)简直就是异想天开,虽然一帮眼高于顶的昭和参谋吵吵闹闹要求陆军继续扩军100万,但石原莞尔和堀悌吉认为这不可能。扩军100万的人头很容易凑出来,装备问题该怎么解决?如果陆军军费过多挤占了海军份额导致海军实力上不去的话,日本就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中——一旦联合舰队被击败,所有派驻在外的兵力全是死棋!

参联会众人虽然并不知道日本内部的窘迫,但他们从日本不断扩张的版图上本能地察觉到对方的软肋所在——地盘太多、线路太长、守不胜守!

参联会当天晚上讨论的最后一个话题是火箭。罗斯福显然对这种高速、远程武器很感兴趣,甚至天才地预见到可使用这种武器将美国曼哈顿工程开发的“大炸弹”投放出去,思考半天后他说道:“先生们,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这种东西我们必须造出来,我先给20亿美元,你们去想办法吧。”

在他看来,他从未听到过火箭方面的情况报告,估计美国火箭水平很糟糕,这次又没英国技术参照,必须美国人独立研究,所以一口气就拍出了20亿——相当于20艘埃塞克斯级的价格。

“事实上我们是有研究的,甚至当初比德国人还强一点,被自己给耽误了。”马歇尔尴尬地笑笑,“我们找到了这方面的权威,他愿意亲自和我们汇报并介绍火箭。”

马歇尔没吹牛,他找到的人叫罗伯特-戈达德,从1920年开始研究液体火箭,1926年3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沃德农场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1930年,他研究的火箭飞行速度达到800千米/小时,并在次年的发射试验中首先采用了现代火箭目前仍然使用的程序控制系统。这时候德国的第一枚火箭才刚刚试验,而目前位居德国火箭技术头把交椅的布劳恩连大学都没念完。
首节 上一节 605/10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的岳父大人叫吕布

下一篇:近身狂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