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铁十字

铁十字 第604节

最令人胆战心惊的是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导弹落下来。召开内阁紧急会议讨论对策时就有一发导弹在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附近爆炸,巨大的爆炸声和震动造成的冲击让地下室摇摇晃晃,似乎随时可能垮塌,所有人都吓得魂不附体,丘吉尔本人脸色苍白、神情沮丧,那只一贯夹着雪茄的手都忍不住在哆嗦。

喷气轰炸机什么的虽然应付起来很麻烦,但英国军政高层对此并非一无所知,英国自己也在基于流星喷气机在开发喷气式轰炸机,大约过个一年半载说不定也有产品问世,但对V2导弹这种超常规武器众人就只剩下骇然。

“问过我们的科学家了么?这究竟是什么秘密武器?”

“是一种远程火箭,飞出大气层再飞回来的火箭。”布鲁克元帅用手比划了一个抛物线,“大致上飞行轨迹就是这样。”

一听飞出大气层再飞回来,众人稍微有点平复的脸色“刷”地又变成惨白,他们可从未听说有什么东西能飞出大气层再飞回来的。

“我们能造么?”丘吉尔强忍住震惊询问道。

“不能。”布鲁克元帅脸上满是沮丧,“科学家们倒是研究过火箭,但只是科研探索,算是大气物理的一部分,从未将其当成武器来设计。目前我们基于防空需要研制了一些火箭,具体技术水平差异我说不清楚,科学家们表示在该领域与德国的差距大约是5-10年。”

众人一片无语,5-10年的技术水平差异在和平时期看似不算太大,在战争中就是天翻地覆的剧变——5年前德国人第一次发动不列颠之战时,用的是当初还算新锐的BF-109110战斗机和Ju-88轰炸机,现在用什么?连喷气机都上场了!

“那要增加预算、加紧研究、重点保障资源需求,德国人有的我们也要有!”丘吉尔想了想又补充道,“让人注意搜寻没爆炸的火箭,想办法仿制一些。”

艾登忍不住埋怨道:“首相,这是以后的事了,当务之急是讨论怎样才能渡过难关!”

实际上德方也防着英国人这点,V2导弹除触碰引信外还加装了定时爆炸引信,防止完整实物落在英美手里。

丘吉尔瞪了他一眼,差点把“我能怎么样?我也很绝望啊……”这种话说出来,最后硬生生忍住了,强作镇静道,“我猜测这种先进武器德国人也没多少,而且制造起来应该很不容易,否则希特勒老早就铺天盖地地打过来而不是光用来袭击伦敦。现在的关键问题是防止德军登陆,海军怎么样?”

庞德还没开口,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司令弗雷泽便诉苦道:“本土舰队目前只有一些轻型军舰,顶多只能反潜,无力阻止德军舰队,几艘主力舰还未最后完工也不能使用,必须让大舰队回来……”

庞德紧接着开口道:“我已拍了电报给迪尔元帅,请他通过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机制请求大西洋舰队主力救援我们,另外我还给坎宁安上将拍了密电,万一美国人见死不救,让他带着皇家海军断然行事。”

“断然行事”是什么内涵丘吉尔当然懂,实际上坎宁安“英人英舰”政策一实施,内阁就全知道了,而且一片叫好,认为坎宁安履行了“一个高贵的皇家海军将领的光荣职责”。丘吉尔本还顾虑会破坏英美关系想换人,但内阁没人赞同,就连庞德和弗雷泽也不支持,最后只能悻悻然做罢。

除个人好恶外,大家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也决定了想法不同:丘吉尔身为抵抗派政治家,认为没有美国支持,凭皇家海军这点家底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下去,认为不能让坎宁安成为英美合作的阻碍;而艾登和艾德礼作为暧昧派政治家,认为如果英德妥协,皇家海军在海上、船坞里的那些货色保留下来卖给德国人还能卖个好价钱的——法国人不就把自己的舰队卖了不错的价码,至少比白白交给美国人强得多!

坎宁安的举动甚至连里宾特洛甫都知道了,他在谈判中表达了对坎宁安和皇家海军的“敬意”,认为这是大英帝国独立精神的象征,不是丘吉尔这种“美国走狗”可比的。由于这几个月形势发展再加上纽芬兰、佛得角战役的不利结果,英国内部的中立派(暧昧派)的抉择天平再次向以爱德华八世为代表的妥协派倾斜,英德双方条件和立场更加接近,很多横亘在英德和平谈判间的问题也解决了。

最典型的就是印度问题。当初爱德华八世提出要为大英帝国保留印度,后由于日本进攻,该条件一度修改为保留北印度,德国表示对此不持立场,假如英印军能保住北印度,德方不会阻挠。但随着日本印度派遣军节节推进,蒙巴顿连吃败仗,别说北印度,今后在印度能有个立足之地都是奢望。总算斯利姆抓住日军贪功冒进的机会在加尔各答打了个不大不小的防守反击战,但这种胜利只是昙花一现,当山下奉文重新调整部署,命令部队稳妥推进时,加尔各答的失守便不可避免。

到3月下旬,英印军连孟加拉邦的吉大港也丢了,东部海岸线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印度派遣军和缅甸方面军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而石原莞尔给山下奉文的6个师团援兵抵达后,印度派遣军兵力已高达13个师团又6个独立战车旅团(含缅甸军),另有5个飞行师团,总兵力规模直逼中国派遣军,而机械化程度、装备水平远远胜过之,在日本陆军五大重兵集团中排行第二(第一关东军、第四南方军、第五朝鲜军)。

单从装备水平来说,如果不是关东军在3月份买了价值5个多亿的德国装备,印度派遣军的装备水平可以排第一。

连续失利后的英印军总数已下降到不足12万,甚至连盟友都开始动摇:驻扎在印度的美国陆航由于长期得不到后续补充,飞机越打越少,应付起来越来越吃力——他们的对手现在已换成了大量的FW-190和BF-109219;而为应对国内复杂的政治局势,蒋介石借口维持西南防线,将驻印军一万多人抽回国打内战,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但因国军现在拿不到实质性物资补给,所以史迪威说话等于放屁,重庆根本不理他,蒙巴顿对此也无能为力。

最尴尬的属延安方面,本来要应美国要求向印度派兵2万,由于印度航路被日本封锁,美国武器装备送不上来,即便从南非和澳洲偷偷摸摸送上来的一点物资装备也要优先补充英印军,根本不可能再为共产党部队提供大规模军火,再加英方也不信任土八路的战斗力,最终婉言谢绝这一派兵。而在国共大规模摩擦、内战发起后,共方也抽不出2万兵力再去印度,于是在美方协调下,印度战区最后接受了200多名延安军事人士充当观察员——美国人的面子还是要给。

延安军事代表团由大量具备较高文化基础的部队中级干部充当,另外还挑选了50多名先期投奔延安,在政治上可靠的京、津、沪大学毕业生充当翻译和文职。陈赓担任团长,一来他有黄埔军校毕业资格,算受过正规军事教育;二来他搞过秘密战线斗争,人头熟悉,与国党的场面交涉也能维持住;三来他个性比较幽默洒脱,容易与人相处。

英国人再怎么看不起土八路,目前这个危急时刻也只有延安表态愿意支持英方,所以从蒙巴顿以降,对这支军事代表团给予了应有的礼遇。

第269章 大英帝国(中)

陈赓和延安观察团跟着英国人看双方在印度东部大打出手,全程参与了各种战事,甚至加尔各答保卫战也参与了。所有人都看出大英帝国情况不妙,不但士气、训练不如对手,甚至在装备上也逊色于对手。最初共方认为再怎么样英美装备总是先进的,直到亲眼目睹日本战车旅团和斯图卡登场发起地空配合作战,特别是有一次一个日本虎式大队(16辆)出场直接吓跑一个印度营后,他们才知道英国人在装备上也落于下风了。

到后来延安观察团愈加发现英国人病的不轻,他们管这种情绪叫“虎式坦克恐惧症”了,令人诧异的是,英国人自己也大大方方承认了,认为虎式无人可敌,除非派飞机来。不信邪的几个军事观察员冒着生命危险亲自跑去一线阵地打虎式,但无论是美帝的M3型37mm反坦克炮还是大英帝国的传家宝6磅炮都只能给虎式挠痒痒,只有极少数17磅炮才有威胁,但也限于较近的距离。这种景象让延安人士觉得骇然,别说最低级的37mm战防炮,就是英美早就淘汰了的反坦克枪他们都没多少。如果日军把这些装备用到中国战场上,单靠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去炸要死多少同志?

除谢尔曼外,对日军坦克威胁最大的居然是巴祖卡和无后座炮,但大部分操纵这两样武器的英印军都被日本步兵打死了,日军同样把坦克当宝贝疙瘩,特别是虎式都是远远吊在后面发挥精确狙杀优势的,怎么可能舍得让他们和德军一样上前突破阵地打消耗战?听到德国、美国一年造坦克都是以万为单位来计算时,延安观察团全不吭声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陈赓不止一次和斯利姆建议到日本控制区发动游击战,最开始对方只是笑笑:“陈少将(陈赓有旅长头衔,挂国党少将军衔),游击战没法打退日军的……”

到后来战况一天天恶化,走投无路的斯利姆也确实听进去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同意陈赓们尝试一次,但两手一摊表示没人能执行。陈赓便要了100多名英印军志愿者再加上100多名观察员组成印度游击队去日军控制区渗透,试图仿造国内经验建立游击区,他知道英国正规军是什么尿性,没敢要一个本土军官,只要了2人充当联络员。

但经2个月的实践,建立游击区的尝试毫无意外失败了,失败原因有很多,比如语言不通、地形不熟、英印军士气低落且不服从指挥——他们宁可听英国人训斥也不愿服从中国人,但更深层次地原因在于印度民众的殖民奴性。为获得民心加快根据地建设步伐,印度游击队没采取国内相对缓和的减租减息办法,而是上来就用激烈的打土豪分田地手段拔掉了一个他们认为劣迹斑斑的土邦王公,想把他的土地和家产分给印度贫民。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出现了,居然没多少人敢要,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样大逆不道——“今后没老爷管我们了,这可怎么活下去?”,把游击队上上下下全弄傻了。

木然归木然,也没人反抗游击队,于是游击队心安理得地定居下来,打算再做做群众工作,但让他们揪心的是没过几天鲍斯政府的国民军就听到风声打了过来,在他们看来受过恩惠的印度人应该心向游击队,至少应两不相帮,谁知道一个个全跑国军那里报告有外人“害了老爷”,游击队使出浑身解数才打退国民军的包围回到本方控制区。

一路上大家都垂头丧气地总结经验,有人就不服气地说道:“我就怪了,为什么群众都向着伪军?”

一堆人都回答不出来,只有一个英印军士兵嘀咕了一句:“什么叫伪军?”

“鲍斯不就是傀儡政权么?难道不是伪军?”

“那……正规军是什么?”

“你们不就是正规军么……”刚说了半句他就哑巴了,再也说不下去。现在所有人都反应过来问题出在哪里:英印军从上到下都是英国军官,这能叫正规军?殖民军还差不多!鲍斯的国民军从上到下至少是印度人,了不起有几个日本顾问,怎么看都比英印军更像正规军!

听完游击队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后,心情沉重的陈赓写下长篇电报并发给延安:“……印度的悲剧在于,他们是殖民地,充满了被外来者征服的历史,从没有民族自省的意识,鲍斯的国民政府即便是日本当局扶持起来的傀儡政权,也算是近代历史上印度第一个民族政权——毕竟英国人当权时连这样的政府都不给印度人成立。最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激烈的印度民族主义者都是激烈反抗英国统治的,他们宁愿相信日本人也不信英国人,而普通印度民众对于反抗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反抗谁……所以我认为,在印度发动革命并建立政权需要走很长一段路,至少需要等日本伪善面貌揭露,日、印民族矛盾激化后才有可能。

综合各方面信息,我认为能理解日本从中国大陆逐渐退出的缘由:日本兵力和资源不足,无力同时政府中、印两个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大国,必须有所取舍,鉴于印度民众更驯服、更易驱使,日本选择了印度攻势,我认为日本在国内还会退出更多地盘,中央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

单纯从军事路线来说,失去外援的英国方面在印度全面失败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可为,单纯依靠英印军进行正面抵抗还不够,即便短时间内不能建立稳定的游击区和根据地,我认为抽调一部分精锐部队进行敌后流动作战、破坏敌人统治秩序稳固与补给线畅通是有可能的,如果中央同意,我愿意带领一部分印度同志和代表团执行这个任务,尽可能延长日本的进攻时间……”

延安给他回了很长的一封信,最后着重指出:“……发动游动作战,帮助英国人拖住日本步伐并不是你们的当务之急,你们最重要的使命是学习、掌握现代化的军事理论和大兵团作战指挥经验,要谦虚地和英国军官学习正规军指挥战术,利用目前有利的时机汲取英国与日本作战经验,掌握现代战争精髓并尽可能为我所用,同时要注意收集有关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和情报,特别是要掌握日本的装备配置和技术特点……”

连延安观察团都知道印度局势大势已去,伦敦城里的高层怎么会不知道呢?所以保留印度殖民地这个条件显而易见可以先从英德谈判中取消了。

第二个条件是英国殖民地问题,这方面德国表态是很清晰的:已事实上被轴心及其各盟友占领的英国殖民地就不要再想收回来了,这样一来非洲、中东乃至东南亚肯定与大英帝国无缘,像交给阿根廷的马岛也不用想,但最精华的四大自治领德国承诺会帮助英国继续稳住,南非及南罗德西亚(还没被欧洲各国吞下去的一点地方)德国承诺不动,澳新德方会出面和日本协调,加拿大由德国提供安全保障。

里宾特洛甫甚至表示,如果加拿大人愿意且英国政府要求,将来欧洲联合舰队和欧洲一体化武装力量可布防在美加边境,特别是纽芬兰岛作为大不列颠直属领地更是驻兵的重中之重。对霍夫曼来说,一旦在北美大陆有立足之地,导弹10分钟就能打到纽约,装甲师跨过美加边境搞闪电战也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场面想想就酸爽。

为让英国人快速就范同时考虑到英国毕竟还有几百万陆军和一支舰队,德国方面提出,可在南美为英国找一块殖民地——比如与英属圭亚那接壤的部分巴西领土,如英军打仗比较给力,贡献大的话还同意将巴拿马运河交给英国控制。
首节 上一节 604/10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的岳父大人叫吕布

下一篇:近身狂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