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56节


腾杰以前学的是社会学,又在黄埔读了步兵科,现在来日本主修经济学。他毫无经济学基础,又是半学期插班,只能靠自学来弥补不足。

就在腾杰趴到地上,拿出笔记本记录读书心得时,突然有人用日语低声问道:“腾桑,能打扰一下吗?”

腾杰抬头一看,认出那是同班的松下正男,当即笑道:“有什么事吗?”

“腾桑,我想购买一本贵国学者周赫煊先生的《枪炮、细菌与钢铁》,可否帮忙购买?”松下正男九十度鞠躬说,“拜托了,它对我很重要。”

腾杰感觉莫名其妙,回答说:“这本书很有名吗?”

“当然,你看看这个。”松下正男拿出一张报纸。

这是今天新出的《朝日新闻》,在文化版面中有个新闻,标题叫《征服欧洲的东方思想家》。文章说:如今的欧洲学术界,正在因一个中国人而疯狂,周赫煊先生的几部著作,已经被西方各所大学列为推荐书目。法国和德国的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更是以周赫煊先生为旗手,发起了一场学术革命运动。

腾杰看了新闻大感惊讶,因为周赫煊在国内虽然名气很大,拥趸众多,但反对者数量同样很多,远没有达到学术泰斗的级别。

万万没想到,周赫煊在欧洲学术界居然如此厉害,受到西方人的疯狂追捧。

做为一个热血爱国青年,腾杰既感自豪,又觉得很羞愧。因为他只读过周赫煊的《大国崛起》,对其他作品并不熟悉。

松下正男拿出几张皱巴巴的日圆道:“腾桑,这些是购书费,如果不够的话,我会努力补上。希望你能尽快写信给中国的朋友,帮忙寄来周先生的巨著。”

“日本这边没有卖吗?”腾杰问。

松下正男解释道:“关于周先生的作品,日本出版商只发行了《大国崛起》和《菊与刀》。上野图书馆倒是有两套《枪炮、细菌与钢铁》,但借阅的人太多,只能碰运气才能借到。”

旁边的肖赞育突然说话,因为他读过《菊与刀》,笑问:“周先生可是很敌视日本的,你们居然看他的书?”

松下正男面容严肃的说:“周先生是思想睿智的伟人,我曾拜读他的《菊与刀》。虽然那本书充满了对我国的敌视,但他对日本国民性的分析,令人叹为观止。不管立场如何,我是非常崇拜周先生的,恨不得追随左右,常得教诲。”

腾杰和肖赞育对视一眼,都觉得日本人思维奇葩。

腾杰把钱收下,对松下正男说:“我会给国内写信的,但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拜托了!”松下正男再次鞠躬。

直至中午,腾杰、肖赞育两人来到图书馆地下室,掏出冷冰冰的饭团和凉水,一边吃午饭一边继续看书学习。

“嗝!”

肖赞育噎了一下,把饭团硬生生吞下肚,喝完水感慨道:“没想到周先生在欧洲那么受尊重。”

腾杰笑着说:“传闻总司令也喜欢读周先生的书,大概是英雄相惜吧。”

“我读过《枪炮、细菌与钢铁》,特别是最后一章,实为振兴国家的思想利器。”肖赞育由衷赞叹道,“周先生认为,想要快速发展国力,必须实现一党专政、党内民主,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和纷争。”

腾杰说:“我也赞成,如今国党内部派系争斗太厉害,不管国家出台什么决策,全在内斗当中变了性质。长此以往,国家如何发展,民族何时才能崛起?”

顺便一提,即将在日本泛滥的军国主义思想,真实名称叫做“天皇社会主义”。

其大致内容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国家至上、阶级协调。在此意义上,只有超越于阶级的天皇,才能代表全民,实行不偏不倚的社会主义。只有万世罔替的天皇,才能兼顾过去和未来、融合心灵与物质,并代言东方的工业时代。

包括腾杰在内的黄埔留学生,在吸收这一理念后,将天皇换成了英明领袖。而他们认为的英明领袖,便是常凯申!

腾杰和肖赞育讨论了一番周赫煊的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前者突然说:“如今在日中国留学生很多,政治派系也多,为了避免敌人渗透,不如我们组建一个‘黄埔东京同学会’。我们这个同学会,不仅仅是普通的学生团体,更要有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

“我觉得周先生在《枪炮》一书中所阐述的政治理念就很好!”肖赞育打断道。

蓝衣社的前身,黄埔东京同学会,就这么冒出来了。

周赫煊万万猜不到,不仅欧洲学者把他的书当学术革命旗帜,就连日本军国主义和国党蓝衣社,也吸收了他的部分思想。

只不过,全特么断章取义,扭曲了啊!

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创立者北一辉,此刻就在读周赫煊的书。他吸收了《枪炮、细菌与钢铁》中的民族发展论,对自己之前的理论进行细微修改,正在策划着搞大事。

思想绽放着光辉,同样也能带来灾难。

第三百零一章 采访

民国30年代的上海,有一种“亭子间文化”,是“上海左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子间,本是建筑物的名称,位于灶披间之上、晒台之下的空间,面积顶多有六、七平方米,狭小阴暗,常用于堆放杂物,或者给佣人居住。

大量穷困的文艺青年,来到上海后住不起好房子,只能租住这种最廉价的亭子间。在冬冷夏热、透风漏雨的环境中,他们写出一篇篇爱国文章,并流传后世。

鲁迅后来出版过一本杂文集,叫做《且介亭》。

“亭”即亭子间,“且介”是半租界的意思,连起来即为“半租界的亭子间”。

因此有人认为,那些杂文是鲁迅在上海住亭子间时写出来的,其实不然。

鲁迅是有钱人啊,而且身边还带着许广平,怎么可能住亭子间。他把自己的文集取名《且介亭》,只是认可“亭子间文化”而已,他把自己归类为“亭子间作家”。

鲁迅如今住在闸北景云里23号,这一带文化名人很多。比如鲁迅的弟弟周建人,比如叶圣陶、柔石和茅盾。

这天,鲁迅正在校订即将出版的《壁下译丛》,《字林西报》记者安德瑞登门访问。

大着肚子的许广平端来茶水招待,安德瑞道了声谢,对鲁迅说:“周先生,祝你未来的孩子健康活泼。”
首节 上一节 356/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