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67节


蔡元培就要圆滑识趣得多,抱上了常凯申的大腿。两人一起筹建研究院,结果蔡元培的中央研究院已经建成,李石曾的北平研究院却连资金都没着落。

周赫煊亲自把李石曾送到码头,这才摇头叹息着返回。

北平的局势太过复杂,国内所有派系势力互相倾轧。以李石曾的天真性情,他一头扎进北平这个大酱缸,成事的难度可想而知,能办好北平研究院已经极为难得了。

周赫煊在码头送走李石曾,第二天又送走朱湘,这位愤青老兄终于去美国留学了,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南北的局势也在不断恶化中,冯玉祥和常凯申上个月便已经开战。

冯玉祥自任西北路权党救国军总司令,号召各地军阀一起反蒋。然而根本没人理会他,就连他自己的属下韩复榘、石友三也跳反了,公开打出旗号支持中央(常凯申)。

这跟之前的蒋桂大战如出一辙,两边刚刚开战,常凯申便把敌方大将收买反水。

冯玉祥也算自作自受,西北军是在一个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有将领都是冯玉祥的老部下。他治军带着强烈的家长作风,部下都已经做省主席、省督军了,冯玉祥还动辄当众斥骂,跟教训儿子、孙子一样。

有时候冯玉祥脾气来了,甚至一巴掌扇过去,这换谁能够忍受?

再加上西北军很穷,好多时候发不起军饷。常凯申的银票递过去,自然会有人愿意被收买,偏偏冯玉祥还认为手下将领个个对他赤胆忠心。

韩复榘、石友三临阵反水后,冯玉祥立即懵逼,心知单靠自己干不过常凯申。他连续给阎锡山、张学良发了好几封电报,结果都没得到确切答复。

无奈之下,冯玉祥只得亲自跑去山西,找阎锡山商量反蒋大事,并愿意奉阎锡山为“带头大哥”。

阎锡山到此时还想着做生意,好酒好菜地招待冯玉祥,实际上却是变相软禁。他居然以此为筹码,跟常凯申展开隔空谈判,妄图和平解决战事,并从中捞取好处。

常凯申一看冯玉祥被控制,立即亲自到北平,并派吴稚晖、赵戴文、孔祥熙带亲笔信去太原,邀请阎锡山来北平商讨西北军善后事宜。

李石曾离开天津的第七天,常凯申、阎锡山二人在北平正式会晤。

经过讨价还价,常凯申任命阎锡山为海陆空军副总司令,相当于此时中国的第二把交椅。阎锡山为此沾沾自喜,觉得占了大便宜,拍胸脯保证会解决西北军问题。

阎锡山不但把冯玉祥给卖了,而且还不想丢名声,对外宣称是为了国家和平,并非是卖友求荣。他还通电全国,希望冯玉祥能够谅解,不要因此事而责怪他。

冯玉祥看到电报的时候,估计气得想吐血吧。

阎锡山做戏做全套,为了彰显自己一心为公。他称病辞职,并召集部下开会,说要跟冯玉祥一起出国留洋,无比为难地说:“牺牲前约,自古所难。然使有裨于国家,无背信意,山非拘泥,亦不必争此小节。”

说得多好听啊,我是为了国家,才不拘泥于小节,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来。

冯玉祥虽然被软禁,但为了不彻底激怒西北军将领,阎锡山允许他可以对外通电报。

冯玉祥也是只千年老狐狸,他不动声色的好吃好喝着,却密令手下投靠常凯申,表示西北军愿意接受中央改编,顺便还找常凯申要了一大笔军饷。

常凯申一看西北军服软,认为各个击破的计划已经实现,于是决定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把矛头对准了刚刚还哥俩好的阎锡山。

阎锡山阴沟里翻船,感觉这笔买卖亏大发了,于是又调转头来联合冯玉祥。冯玉祥正有此意,两人一拍即合,终于捐弃前嫌,合作反蒋。

现在轮到常凯申头疼了,如果他见好就收,是能够成功解决西北军的,现在却是不打仗都不行。

这帮兵头子,都是一肚子坏水儿啊,从没考虑过国家利益。

第三百一十章 中东路

阎锡山和常凯申在北平会晤时,张学良也应邀参加了,有人将这次开会戏称为“三巨头会议”。

张学良全程围观看好戏,并不打算掺和其中,他只希望大家别真的打起来。

会议结束后,张学良正准备返回沈阳,突然接到妻子于凤至的急电——两人所生的幼子得疾病死了。

准备的说,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坑死的。

张小公子染上重病后,西医给他做x光检查,突然机器发生爆炸,被玻璃扎中要害而亡。

这是于凤至所生的三个儿子中,长得最像张学良的,年仅十岁,聪明伶俐,在张家集万众宠爱于一身。

张学良宠这幼子宠得不行,此时忽闻噩耗,整个人都变得恍恍惚惚。

在回沈阳的火车上,副官胡若愚(非军阀胡若愚)、朱光沐等人商量,认为张学良此时不宜回家,以免触景伤情,不如先到北戴河疗养一段时间。

张学良同意了这个安排,先在天津下火车,到租界的公馆(少帅府)暂歇,同时命令副官朱海北先行,赶去北戴河准备大队人马的食宿。

“司令。”副官胡若愚匆匆走进卧室,对躺床上睡大觉张学良说,“沈阳来电,x光机器的爆炸原因查明了,是因为机器老化、电线短路所致。该如何处理?”

张学良一听情况,无奈的扶额说:“把人都放了吧。这是天意,机器早不炸、晚不炸,偏偏给我儿做检查时炸了。为之奈何!”

胡若愚领命却没有离开,表情欲言又止。

“还有什么事?”张学良问。

胡若愚拿出一封信说:“这是中东路督办吕荣寰的来信,几天前写的,发去了北平,北平那边又转送到天津。”

“给我吧。”张学良说。

“是!”胡若愚把信递上,敬礼离开。

张学良拆信细细阅读,却是怂恿他收回中东路的。说什么苏联外强中干,国内异常混乱,困难重重,绝对不可能打仗。东北此时出兵收回中东路,属于天赐的大好良机,而且还能得到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

还没等张学良把信读完,外面突然敲门声响起,副官朱光沐道:“司令,周先生求见。”
首节 上一节 367/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