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68节


“请他去会客厅,我马上就到。”张学良起床穿好皮鞋,浑身无力地朝会客室走去。

周赫煊已经从副官口中,得知张学良幼子夭折的事,他见面便说道:“六帅,请节哀。”

“坐吧。”张学良挥挥手,强打着精神道,“听说明诚喜得爱女,我还没来得及祝贺。”

周赫煊道:“六帅挂心了。”

张学良说:“上次汤因比先生来访,说要去拜会你。你们见面没有?”

“见过了,还跟他一起去了上海。”周赫煊道。

“汤因比先生说你是政治问题专家,你对如今的局势怎么看?”张学良问。

“大战不可避免。”周赫煊表情严肃道,“如今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东北军千万千万不要对苏联动武。我听说两个月前,六帅派人搜查了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还逮捕了39名苏联人。此事件绝对不能扩大,否则难以收拾。”

张学良皱眉道:“收回中东路,是维护我中国主权的大好事,难道明诚你要帮着苏联说话?”

周赫煊说:“东北问题复杂之极,苏联和日本互相忌惮,彼此都不好轻率行动。一旦东北军向苏联下手,必然爆发战争,白白给日本人看笑话啊。”

“我迅速收回中东路,正好可以壮大东北军兵威,让日本人不敢乱来,此乃一石二鸟之策。”张学良反而安慰说,“明诚你无需多虑,我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情报工作,对苏联的情况了若指掌。苏联如今政局混乱,百姓贫弱不堪,财政极度艰难,他们是不敢动兵的,只能坐视我收回中东路。”

周赫煊气得怒骂:“给你这些情报的人,都是一帮混蛋!苏联去年就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虽有少许乱象,但斯大林已经掌控大权,国力迅速恢复发展。东北军和苏联开战,没有半点赢的可能。”

周赫煊说得没错,帮张学良传情报的人是真混蛋!

奉军少壮派想着打仗立功,铁路系统的吕荣寰等人,想着收回中东路后按股分红。于是听信西方和中国的各种反苏言论,把这些扭曲报道当成真实情报,合谋起来整天在张学良面前唱衰苏联,说苏联根本不能打仗。

张学良已经被这些“情报”洗脑了,深信苏联外强中干。再加上儿子夭折心情不好,根本没有正常理智来判断真假,此时听周赫煊这么一说,他立即不悦道:“明诚,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东北军几十万健儿,何惧苏联?自北伐胜利以来,南京政府接连收回关税自主权和各地租界、领事裁判权,使得国人心气大振,中华国力蒸蒸日上。而今我收回中东路,也是为国谋福,顺应中国崛起之大形势。”

周赫煊苦苦劝道:“南京政府收回的那些东西,要么是洋人主动给的,要么是向比利时、丹麦这种小国下手。英美法日等国的领事裁判权可曾真的收回?而且宁肯得罪英美法,也万万不能招惹苏联,因为苏联就在我们旁边啊,它出兵可比英美容易得多!”

张学良性子软,他不想跟周赫煊争吵,只说道:“行了,不要再说了。你的建议,我会认真考虑的。”

周赫煊却没停下,继续劝道:“一旦东北武力收回中东路,必然引发两国战争,东北军必然会吃败仗,苏联也要跟中国断交。倒时,就完全帮日本人入侵东北,扫除了苏联的障碍。六帅,东北的日本租借地,还有5年就到期啊。日本人绝对会在这五年内,强行出兵占领东北的,你要三思!”

“我知道。”张学良头疼道,“我有些累了,你回吧。”

副官朱光沐走过来说:“周先生,请吧。”

“唉!”周赫煊长叹一声,无奈地离开,知道是劝不动了。

张学良武力收回中东路,并不仅仅是被怂恿,他自己也是倾向于出兵的。

年纪轻轻坐拥东北三省,张学良可谓少年得志。用后来张学良自己的话来说,得到这种“飞来的权利”后,“我不自量力,很想施展一下子”。他施展抱负包括两方面,第一,对内打压旧派,提升少壮派的地位,稳定东北局势;第二,对外动用武力,增加自己的威望。

对外用兵,是转嫁内部矛盾的好办法。

张学良也想用用,他被错误情报干扰,把苏联当成了立威的软柿子。

还有就是,收回中东路后,每年可增加1000多万的金卢布收入,这对财政紧张的东北而言相当具有诱惑力。

而且不管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南京国民政府,甚至是日本政府,都支持东北对苏联动兵。张学良自认为得到各方支持,胆子就更壮了,周赫煊劝得动才有鬼。

周赫煊再牛逼,也不可能让张学良只相信他,而怀疑所有部下合谋起来欺骗自己。

随后的几天,东北的教育界、铁路界、少壮派军人、爱国人士,纷纷发来电报劝张学良出兵。甚至常凯申都在极力推动,并承诺中苏一旦开战,中央可出兵10万,拨款数百万军费。

常凯申能安好心吗?

人家才是真正在玩一石数鸟之计。

挑拨张学良跟苏联动武,常凯申一可以反俄,二可讨好英美,三能提升自己威望,四能把张学良跟中央绑死。

张学良哪里看得到这些?他本就是平时优柔寡断、关键时轻率冲动的性格,收回中东路的各种好处诱惑着他,各方的怂恿也让他心动不已,再加上儿子夭折想找出气筒。

于是脑子一热,下令出兵!

这场战争要打4个多月,东北军一败涂地。苏军因此占据我国的黑瞎子岛,成为日后中俄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张学良也被打得失去信心,从面对苏联时的年少气盛,到后来面对日本关东军时的怯弱退缩,这是有一个微妙的心理转变过程的。

第三百一十一章 步步错

事实上,中国收回中东路,确实有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那就是苏俄刚成立时的1919年。

列宁为了取得中国的认可和支持,表示愿意放弃沙俄时期在中国攫取的所有权益。到1920年,苏联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重申了第一次宣言的各项原则,并提出和中国共管中东路的意向。

然而当时的苏联属于洪水猛兽,北洋政府害怕和苏联建交后,会得罪英法美等列强,对苏联释放的两次“好意”不予理会。

那个时候张作霖的实力也不够,对外忙着跟段祺瑞中央玩阴谋诡计,对内忙着收拢东三省大权。他要是能腾出手的话,直接武力收复中东路即可,多半还会得到列宁的赞赏。因为当时驻守中东路的俄军和职员,都是沙俄残余,在苏联政府眼中属于“白匪”。

仅仅在“第二次对华宣言”的一年后,苏联大致平定国内混乱,第三次派人来华。这时北洋政府又怂了,迫于压力只能跟苏联建交,可列宁当初许下的承诺却翻脸不认账了。

白白浪费了大好良机!

苏联在中东路的控制权,除了铁路外,还有电报、电话、矿山、图书馆、天文台、学校等。

年初的时候,张学良下令收回中东路电话权,苏联其实是默认的,只是要求偿还数百万的电话安装费。
首节 上一节 368/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