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462节


万选才被抓去南京后,写了封信回来让老部下李筱兰和石振清投降。李筱兰和石振清假意答应,却在顾祝同前来接收部队时开火,导致顾祝同部一场惨败。

至于李筱兰、石振清为什么不投降,很简单,因为死对头刘茂恩已经投降,而且还当了河南省主席,他们投过去必然屈居刘茂恩之下。

周赫煊笑着拿出张钫的任命书:“两位请看。”

李筱兰、石振清凑过来一瞧,顿时惊讶道:“这又是什么把戏?”

张钫此时的职务,同样是河南省主席,这年头居然有三个河南省主席。

周赫煊打消二人的疑虑说:“蒋总司令知道刘茂恩靠不住,那个河南省主席的职务只是暂时的,真正的河南省主席乃是张钫将军。你们尽管投过来,绝对不会让你们受委屈,只要立下战功,不但能救助万选才长官,还能给刘茂恩好看。”

李筱兰和石振清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

石振清问:“蒋总司令真不计较我们假投降之事?”

“当然计较。”周赫煊恐吓道,“如果二位负隅顽抗,死不投降,万长官在南京就危险了。即便蒋总司令不杀他,刘茂恩也不会放过他,你们想万长官死,还是活?”

李筱兰和石振清沉默不语,他们并非冯玉祥嫡系,而是在年初才投靠冯玉祥的。冯玉祥的嫡系都吃不饱饭,他们的待遇就更加糟糕,如今钱粮子弹奇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周赫煊又指着西边说:“孙殿英已经答应投降了,我给你们最后一天考虑时间。如果今天不归附中央,明天孙殿英就会从侧翼对你们发起攻击,到时候两边夹攻,二位自己看着办。”

李筱兰和石振清本就怀疑孙殿英已经投降,此时更加惊疑不定。

李筱兰拿起电话,拨通孙殿英的阵地,质问道:“孙将军,你怎么不进攻,难道你投降将军了吗?”

孙殿英没好气道:“投降个屁,老子没子弹了,要打你们打。”

“你真没投降?”李筱兰重复道。

“没有!”孙殿英说完就挂断。

李筱兰放下电话,笑道:“周赫煊,孙殿英说他没有投降。”

“或许吧。”周赫煊也笑道,“但这有区别吗?他的阵地前面是空的,中央军都调来攻打你们二位了,孙殿英却不趁机进攻,这跟投降有什么区别?”

周赫煊掏出两张空白委任状,拍在桌子上说:“职务你们自己填,官职最高是副省长,军职最高是副军长。只要归附中央,每人奖励30万元大洋!”

见两人还在犹豫,周赫煊说:“万长官的性命,可都掌握在你们手里。两位追随万长官多年,总不能把他给逼死吧?”

“容我,考虑考虑。”李筱兰松口道。

周赫煊步步紧逼,走到作战地图前说:“津浦线晋军已经溃退,反蒋联军被逼到黄河以北。中央军的山东精锐已经悉数调至河南战场,豫南、豫东战线是根本无法抵抗的。这里,这里,还有这里,中央军已经发起全面总攻,只要洛阳和潼关失守,冯玉祥的后路都要被断掉。冯玉祥不能放着后路不管,已经抽调大军增援洛阳了,你们这里属于孤军,就凭这点人可以抵挡吗?”

李筱兰和石振清闻言大惊,难怪他们迟迟见不到援军,原来援军都去洛阳了。

“归附中央,平息战乱,这是国家大义。援救万长官,这是个人报恩。你们升官发财,这是为自身前途考虑。”周赫煊喝道,“大义在先,私恩在后,加官进爵,光耀祖宗,还有什么好想的!不说这场大仗最后谁胜利,你们眼下的难关就没法度过,没有粮饷和子弹,没有援军相助,你们难道要让部下官兵都去死?你们的良心呢?”

李筱兰额头冒汗道:“我再想想,我再想想。”

周赫煊大吼道:“不能再想了,迟一天归附中央,部下官兵又要徒增伤亡,你忍心看着他们的父母妻儿失去儿子、失去丈夫、失去父亲吗?迟一日归附中央,你们的功劳就减少一分,难道想以后被刘茂恩压得抬不起头?”

“干了!”石振清拿起空白委任状,拍桌子道,“周先生,请你回去禀告蒋总司令,我们答应反正,归附中央政府。如果总司令信不过,怕我们再次假投降,我们可以率先进攻孙殿英。”

李筱兰犹豫道:“振清,还是再考虑一下吧。”

“老哥,再考虑就晚了,万长官还被关押在南京呢。”石振清苦劝道。

李筱兰沉默半晌,终于叹气说:“那就投降吧。”

周赫煊脸上终于浮出微笑,李筱兰、石振清部一旦投降,侧翼的孙殿英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撤退。

第三百九十二章 奉军入关

民国十九年九月九日九时九分,取“九五至尊”之意,阎锡山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他还给张学良安排了一个副主席的职务,希望张学良能够早日赴北平就任。

这个新政府毫无新气象,因为派系权利矛盾,以及资金不足的问题,具体事务各种拖沓推诿。而山东和河南的战事又隐隐有崩溃的迹象,搞得就像当初张作霖在北平组建军政府一样,成了最后的疯狂。

周赫煊是9月12日回天津的,只在家休息了一天,就有人前来拜访。

来者叫赵丕廉,已经快满50岁了,阎锡山的高级幕僚。晚清时参加过同盟会,办过工厂、开过报社、也搞过出版社,后来在山西主管教育事业。

山西的义务教育搞得那么好,跟赵丕廉的努力分不开。他开办的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几乎成为山西地下党的活动基地,赵丕廉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阎锡山如今的头号谋士叫赵戴文,本来主管山西民政,前两年还当上南京政府内政部长。

赵丕廉相当于阎锡山手下的第四号谋士,但不管是赵戴文还是赵丕廉,亦或是第三号谋士南桂馨,全部都是反对阎锡山开战的。他们苦苦劝谏过,但阎锡山不听,只得老实回来辅佐阎锡山“造反”——其中南桂馨投靠了南京政府。

这些人都属于阎锡山的老牌谋士,北伐胜利后阎锡山又大量启用新人,把不听话的老人都踢开或者闲置。阎锡山对地盘和军队的控制力更强了,但手底下的派系势力也变得更加复杂,新人跟老人争权争得厉害。南桂馨之所以投靠南京政府,其实主要原因就是被新人逼走的。

阎锡山自己内部的派系都斗得厉害,再加上冯玉祥、李宗仁、汪兆铭的人,这刚刚成立的北平新政府实在够呛,抢夺高官职位都快抢出狗脑子了。

“芷青先生,久仰久仰!”周赫煊没说客套话,他是真的久仰,能在民国把一省小学的入学率提高至70%以上,赵丕廉堪称难得的教育家了。

赵丕廉外形清瘦,锃亮的大光头,口鼻之间留着一撮胡子,跟后世四川的散打评书李伯清长得有八分神似。他笑着抱拳说:“周先生,我也是久仰啊。你捐资助学的义举,我在山西都有所耳闻。”

两人互相吹捧几句,周赫煊问道:“不知先生大驾光临,所为何事?”

赵丕廉喝了一口茶水,正色道:“如今北平国民政府初建,我负责教育相关事务。周先生你是著名的教育家,可愿出山相助?教育部副部长和北大校长职务虚位以待。”
首节 上一节 462/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