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463节


好吧,北大的校长又泡汤了。

常凯申答应派蒋梦麟到北大做校长,可北平此时被反蒋联军占据,根本不认蒋梦麟这个“伪校长”。可怜北大师生,继续过着没有校长,没有财政拨款的日子。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北大的顽强和凝聚力,数年如一日的没钱没校长,学校居然还能照常招生、照常上课,换成其他大学早特么完蛋了。

周赫煊没有拒绝,也没有接受这一聘任,而是笑问:“芷青先生,你觉得北平国民政府还能撑多久?”

赵丕廉义正言辞地说:“常凯申倒行逆施,民心尽丧,北平政府肯定能取得最终胜利。”

周赫煊笑道:“好像芷青先生也是反对打仗的吧?”

“呃……”赵丕廉顿时语塞,他本就不是善于言辞的人,让他做实事可以,做说客就够呛了。

周赫煊反过来招揽赵丕廉,说道:“芷青先生,等中原大战结束,不如你来做‘希望教育基金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吧。你在山西搞的那套义务教育,完全可以换个形式推广到全国。”

赵丕廉苦笑连连:“罢了罢了,我是来请你当教育部副部长的,你反倒劝我给希望教育基金会做事,看来是没法说服你了。周先生,告辞!”

“慢走。”周赫煊把赵丕廉送出三乐堂,郑重道,“芷青先生,等阎主席战败后,你做为他的重要谋士,多半是没有好去处的。希望教育基金会随时恭候大驾!”

“再说吧。”赵丕廉无奈的挥挥手。他这趟来天津,并非专门为了请周赫煊出山,同时还要向天津的诸多寓公发出邀请。

可惜,如今反蒋联军的形势急转直下,原本答应出任北平政府要职的寓公们,现在都一个个闭门谢客了,很少有人愿意跑出来蹚浑水。

九月九日的九天以后,张学良在阎锡山的“九五至尊”之上又加了个九,突然通电全国,率领东北军大举入关。

阎锡山还真的只有跑路的份,张学良通电入关时,他正在石家庄指挥作战。接到电报以后,阎锡山来回踱步兜圈子,边走边说:“完啦,完啦!咋个办呢,咋个办呢?”

阎锡山吓得惊慌失措,是因为晋军主要兵力都布置在河南、山东,直隶地区异常空虚。东北军入关以后,一路上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18日通电,19日入关,21日占领天津,23日占领北平,半个月内占领整个华北。

前线的西北军早就军心不稳,听到东北军入关消息,立即就有超过10万人的军队倒戈,主将全都被常凯申用大把银子给收买了。

阎锡山连忙通电全国,宣布辞去新政府的主席职务,他还想继续回去做他的山西王。汪兆铭也匆匆逃离北平,还通电表示自己的无奈:现在奉天已经诉诸武力,我们只有撤离北平了。

东北军和中央军还在南北夹击反蒋联军,张学良却有空跑来找周赫煊闲聊,他见面就哈哈大笑:“明诚,你的计谋大妙,堪称当代诸葛亮!”

张学良能不高兴吗?

常凯申送了他至少2000万大洋,再加上大批的军事物资,不仅解决了东北财政困难,还让奉军实力大涨。而且,他还不费吹灰之力的占领华北,一跃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地方军阀。

第三百九十三章 战事尾声

常凯申去年勒令地方军阀裁军,只有张学良是真的在裁。原先东北军人数多达40余万,张学良大搞精兵简政,最后裁到只剩下28万正规军,其中16万属于精锐,剩下12万为地方守备部队,裁掉的10多万全部变成屯垦军。

这在民国属于难得的壮举,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军阀,都在想法设法扩军,唯独张学良在大裁军。

裁军之后的东北军并没有削弱,战斗力其实还提升了。张学良也想方设法大练新军,这些新军从军事素养到武器装备,都远超一般的军阀部队。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张学良对东北军的控制力,已经远远超过张作霖,至少从表面上来看,他可以轻松指挥奉军任何一支部队——张作霖调军打仗还要给好处费才行,有些兵头子是不听话的。

怎么说呢,只从练兵能力而言,张学良在民国诸多军阀当中能够排进前列,如果他不亲自指挥作战就更完美了。

张学良抽着烟说:“老蒋还想打仗,邀我把阎百川(阎锡山)和冯焕章(冯玉祥)彻底赶尽杀绝,然后再跟他南下一起对付李德邻(李宗仁)、白健生(白崇禧)和陈伯南(陈济棠)。”

“你怎么回应的?”周赫煊问。

“当然是拒绝啊,我入关本就是想平息战端,盼着国家早日和平。”张学良无奈地摇头说,“老蒋打仗是打上瘾了,不灭掉地方势力他死不罢休。如果按照他的想法来搞,至少还要死上几十万士兵才能安宁。”

周赫煊点头道:“确实如此,他的掌控欲太强了,可惜能力没跟上。”

张学良道:“老蒋这回还真大方,他把黑、吉、辽、晋、察、热、绥、冀八省地盘,外加北平、天津、青岛三市全都交给我节制,还让我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事宜。”

周赫煊笑道:“有阴谋?”

“当然有阴谋。”张学良苦笑着说,“他让我善后,却又勒令我把西北军、晋绥军的军队裁撤六成,明显是想挑起我跟那些军阀将领之间的矛盾。趁我焦头烂额抽不出手的时机,回兵南下彻底把桂军给消灭。”

常凯申还真是打仗打上瘾了,明明南京政府财政已经崩溃,还想把桂系军阀给赶尽杀绝。打着打着没有钱粮,为此专门加派各种税捐,搞得南方天怒人怨,他见实在打不下来才罢休。

放过了桂系军阀,常凯申还不消停,又把目光对准红区,对红区发起多次围剿。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常凯申围剿红区实为一石三鸟之计:第一,当然是为了消灭我党;第二,调派刚刚收编的杂牌部队打仗,削弱控制杂牌势力;第三,围剿到哪里,常凯申的军事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趁机扩大实际地盘。

简单归纳总结成八个字,常凯申玩得是“驱狼吞虎、渔翁得利”。

张学良不想陪常凯申玩游戏,他说:“我正在跟老蒋周旋,裁一些战斗力弱的杂牌,再整编合并上一批,换个番号偷偷保留下来。”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周赫煊说道。

如果按照常凯申的命令强行裁军,那些刚刚倒戈的北方将领,估计又要扯旗造反,打仗不知打到什么年月。

当然,张学良也趁机大大收买了人心,他这么一搞,不管是西北军还是晋绥军将领,都会欠下张学良的人情。事实也是如此,今后北方无论哪个派系的将领都对张学良心悦诚服。

就拿摸金校尉孙殿英来说,后来中央想调派孙殿英去多伦,谁来下命令他都不听,结果张学良打一声招呼就搞定。

前些天,阎锡山、冯玉祥和汪兆铭在郑州开了会,商议联合发表停战通电,接着各自离开郑州返回老窝。常凯申率军占领郑州后,就没有再继续全力追击,而是挥舞着银子大肆收买敌将,把北方交给张学良处理,同时调集大军去湖南打桂军。

西北军的许多将领,既恨阎锡山,又恨常凯申,这就白白便宜了张学良。张学良根本没掏银子,便顺利收编多支部队,军力迅速壮大起来。
首节 上一节 463/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