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474节


第二天,《申报》、《新闻报》和《大公报》同时发布信息,呼吁报界同仁联合创立“中国报业协会”,并刊发了周赫煊对报纸四大属性的定义,以及报人的“十二字职业操守”。

由于三大报纸影响力极大,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文化名人纷纷对此表示支持。《晨报》、《新天津报》、《益世报》、《东方日报》、《东北日报》、《华西日报》、《晋阳日报》等全国各地报纸,也陆续发表社论响应,大家约定在元旦期间齐聚上海,共同讨论“中国报业协会”的筹建事宜。

行业公会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个利益集合体,一是对内维持行业秩序,二是对外保护行业利益。

就像商人组织商会一样,有了实力才能抵抗洋人和政府,受了委屈大家抱团搞事,即便是洋人和政府也不得不低头。

这不,一直狂怼上海总商会的陈德征,前几天刚刚被常凯申羁押软禁,这是南京政府在向上海总商会服软。

自晚清以来,中国的报馆便常常受到政府打压,现在有人发起筹建行业公会,立即就有无数报纸想要加入,无非是想壮大自身的实力。

周赫煊和史量才没有想到的是,国党的各大机关报纸也想来掺和一脚,甚至是想控制这个即将组建的报业公会。

周赫煊、史量才两人讨论之后,决定设立“双总部”,分别把报业协会的两个总部设在上海和天津。即便国党想要加入,也很难把手伸到北方去。

国党想要利用报业协会控制报界,报界也可以利用地方势力抵抗国党。

比如南京政府想要对付上海的报纸,山西、东北、两广的报纸完全可以站出来帮忙说话,这些都是常凯申鞭长莫及的地方。

到那个时候,国党做事都得掂量着点,想要暗杀史量才也得多考虑考虑后果。

第四百零三章 萧三爷

求名忙,求利忙,忙里偷闲,喝杯酒去;

为工苦,为农苦,苦中作乐,泡碗茶来。

这是望江楼门口的对联,措辞浅显,通俗易懂,平淡中又带着无限意境。

民国时期,上海茶楼甲天下。

旧上海各类茶馆都是新闻集散地,消息特别多,所以巡捕、侦探、记者经常光顾。经常有些小报记者,早晨到茶馆泡碗茶,坐上半天打听消息趣闻,直接送到报社编辑处,各种花边新闻就是这么炮制出来的。

巡捕就更牛,干脆把茶馆当做公事房,从查案到审问全在茶馆里完成。

黄浦江畔的望江楼,就是这么一座老茶馆,黄金荣、杜月笙常常在这里审案。

半上午,《晶报》记者刘新权慢悠悠地来到茶馆,进门便对伙计说:“老规矩,一碗花茶,一叠花生!”

“好嘞!”伙计说话的时候,冲着刘新权疯狂眨眼。

刘新权愣了愣,猛地会意过来,转身便朝外走。

还没等他走出茶馆,便有两个华人巡捕将他截住:“你就是刘新权?”

刘新权苦笑道:“我就是,两位差爷有什么吩咐?”

“有个案子需要你配合,跟我们走!”巡捕说话间,已经将刘新权左右架住。

他们没有回巡捕房,而是直接来到茶馆二楼的包间。

杜月笙坐在临窗的位子,指着外头的江面说:“周老弟,这里景色不错吧。”

“视野开阔,真是好地方。”周赫煊笑道。

房门突然打开,两个华捕拖着刘新权进来,噗通一声把他按到地上跪着。

刘新权看清是杜月笙,顿时哆嗦道:“杜……杜爷,您老找我做什么?”

杜月笙没有回答,而是笑着对周赫煊说:“当年我还在卖水果的时候,就听过望江楼的大名。那天我在街边做买卖,看到三个剪绺客(小偷扒手)祸害乡下人。头一个耸起肩膀把乡下人往前推,撞到第二个的身上。第二个假装发怒,抓住乡下人就打。第三个出面打圆场,替乡下人求情。乡下人千恩万谢的离开,等他一走,三个窃贼就哈哈大笑起来,因为乡下人腰袋里的钱都落到他们手里。”

周赫煊无奈地笑道:“这种伎俩真是坑人。”

杜月笙继续说道:“三个剪绺客没笑几声,就有个便衣巡捕抓住他们说:走,跟我去望江楼。那三人听到‘望江楼’,顿时脚都软了,你猜为什么?”

周赫煊问:“为什么?”

“因为当时望江楼是黄金荣黄大爷的办案公堂,哈哈哈哈!”杜月笙说着自顾自大笑。

跪在地上的刘新权浑身发抖,苦着脸说:“杜爷,我到底犯了什么事,您倒是给个准话啊。”

杜月笙这才扭头看着刘新权,问道:“《晶报》那个笔名叫贾望的记者,就是你吧?”

“是,贾望就是我的笔名。”刘新权点头道。

杜月笙又问:“你两天前写了一篇文章?”

“我写了两篇,您问的是哪一篇?”刘新权迷糊道。

“阮玲玉那篇。”杜月笙说。

刘新权看看周赫煊,顿时回过神来,疯狂的磕头说:“周先生,我错了,我不该乱写,我不该诋毁阮小姐,求您放过我吧!”

周赫煊面无表情地问:“你所写的内容,都是谁告诉你的?”

“一个年轻人,二十多岁,穿得普普通通,但我不认识他啊。”刘新权额头冒汗。

杜月笙道:“说得清楚些。”
首节 上一节 474/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