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477节


见教育部副部长点名,周赫煊笑道:“那我就表达一下我的观点吧,我支持推广标准国语,也支持推行简化汉字。在国语推广上,赵教授说得很有道理,我只补充一点,除了广播和唱片,还可以利用电影。”

“电影?”段锡朋不解道,“现在中国的电影都是默片,根本不发声的啊。”

周赫煊说:“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已经制作完毕,可能再过半个月就能上映,今后的有声片会越来越多。教育部可以联合出版部门制定条例,中国有声电影必须使用国语,方言电影一律不得上映。”

“可以,我会注意的。”段锡朋点头说。

接下来,众人又开始讨论中国语言文字学会的章程构架,说着说着,不知怎么又转到简繁体之争上。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繁体汉字是正统,一旦简化就成了残体字,我反对简化汉字。”黄侃态度坚决道。

钱玄同道:“简体字古已有之,唐宋时代就有,到了民国反而倒退了?”

考试院长戴季陶猛拍桌子:“谁要简化汉字,我把他给简化了!汉字就是繁体字,繁体字就是汉字,一笔一划都不能少!”

吴稚晖哈哈大笑:“你们就别争了,要我看啊,还是直接废除汉字方便。”

得,一群神仙打架。

黄侃就不说了,疯子一个,逮谁咬谁,但他在这个会议上就是个小角色。

可怕的是戴季陶和吴稚晖两人,都是常凯申的师爷智囊,然而他们的观点刚好相反。

戴季陶主张保留繁体字,历史上常凯申在30年代推行简化字,戴季陶反对得最凶,甚至三个月不不参加国党会议,硬生生逼得常凯申取消简体字推广计划。

吴稚晖更加激进,号召废除汉字,让汉语拉丁字化。这家伙也是个疯子,外号“疯狗师爷”,他发起火来连自己都骂。

由于不满常凯申排除异己的做法,吴稚晖大白天打灯笼去见常凯申。常凯申问他:“稚晖公,大白天开会你打个灯笼干什么?”吴稚晖学着宁波腔说:“娘希匹,这里太黑暗,太黑暗了!”

去年常凯申拜托吴稚晖邀请李济深,结果李济深一来南京,直接被常凯申扣押。吴稚晖气得直跺脚,让卫队长转告常凯申:“你是婊子养的!”常凯申专程去拜访吴稚晖,吴稚晖推开窗户大喊:“吴稚晖不在家!”

现在两个脾气大的人闹起来了,戴季陶分毫不让地说:“姓吴的,你要废除汉字,你就是数典忘祖!”

“你还抱残守缺呢,你家的夜壶怎么不一直用旧的?30年老夜壶的陈酿最香!”吴稚晖嬉笑怒骂。

钱玄同头疼道:“各退一步,各退一步。废除汉字太麻烦了,政府公文、报刊杂志、科学书籍全都要废掉,得不偿失。但繁体字确实又不利于传播,咱们先一步步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推行简化字。”说着,钱玄同对周赫煊道,“周先生,你来讲两句!”

“怎么又扯上我了?”周赫煊狂汗。

钱玄同道:“我听人说,周先生写文章的手稿,在清华讲课用的讲义,全都是简化字。你来讲讲自己使用简化字的心得吧。”

“我啊。”周赫煊笑道,“我用简化字也就图个方便,目前暂时还没谁有阅读障碍,连蒙带猜都能认识。”

戴季陶拍桌子说:“政府公文、法律条款也要靠连蒙带猜吗?”

周赫煊翻翻白眼,懒得再废话。常凯申下令推行简化字,都要被戴季陶怼回去,更何况他一介白身。

这次关于汉字发展的讨论,显然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第四百零六章 教科书

民国是个有趣而又无奈的年代,就拿眼前这些吵架的人来说,思想之混乱可见一斑。

吴稚晖和钱玄同两人,其实都属于“废汉字派”。他们也知道废汉字无法一蹴而就,需得慢慢来才行,比如先搞简化字,一步步过度到拉丁字母。

这个思路跟新中国初期完全相同,我党也是准备先简化汉字,最终让汉字完全字母化。

会议结束后,钱玄同主动找上周赫煊:“周先生,有没有兴趣一起聊聊简化字?”

周赫煊笑道:“我的国学基础很糟糕,在语言文字方面也没有多少研究。”

“非也,非也。”钱玄同摆手说,“太炎先生看过你的小说手稿,他说里面全是简化字,而且有些简化得非常过分。就此来看,你我乃是同道中人。”

钱玄同也是章太炎的学生,曾和鲁迅一起,跟随章太炎研究音韵、训诂和《说文解字》。钱玄同以前还是《新青年》的编辑,积极推进白话文运动,正是由于他向鲁迅邀稿,才诞生出《狂人日记》这篇小说。

周赫煊好笑道:“疑古先生,我们可非同道中人。我希望汉字能够适度简化,但我坚决反对废除汉字,我们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

“我也不想废除汉字啊。”钱玄同感慨地说,“但时代发展至今,汉字已经渐渐落伍了。不管是自然科学的表达运用,还是知识讯息的传播,汉字使用起来都极不方便。汉字的字母化是历史大势所趋,我们这代人不过是推动者而已,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因此受益吧。”

周赫煊默然,他不想再争论,因为不可能说服对方。

周赫煊主动转移话题问:“听说令公子在北大读书?”

“你说老三啊?”钱玄同笑道,“他在读北大预科,也兼听本科的课程。年轻人想法不一样,我本想把他培养成国学人才,结果他对物理更感兴趣。”

周赫煊说:“学物理好,国家最需要理工科人才。”

钱玄同道:“但愿他能学出个名堂吧。”

两人讨论的那个“老三”,正是两弹元勋钱三强先生。

民国“钱氏”出了太多能人,钱玄同、钱穆、钱伟长、钱钟书、钱学森、钱三强、钱钟韩……两岸院士加起来超过10个。

周赫煊和钱玄同一路闲聊,还没走出中央大学,教育部副部长段锡朋便追上来喊:“周先生,请稍等!”

周赫煊转身问道:“段部长有什么指教?”

段锡朋笑道:“跟教育部无关,我现在是以中央大学校长的身份,向周先生发出邀请,希望周先生能够担任中央大学的历史客座教授。”
首节 上一节 477/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