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648节


“哈哈哈哈!”

此言一出,大家又是一阵哄笑。

京派、海派文学之争,实在是有些扯淡,反正周赫煊是懒得卷进去。

起因是沈从文在《大众》副刊发表文章,对海派作家“玩票白相”的创作态度进行批评,认为海派作家都钻到了钱眼里了。这相当于对着整个上海文坛开地图炮,包括鲁迅、茅盾、张恨水、周瘦鹃、郁达夫、张资平全被他骂个干净。

首先跳出来反击的是苏汶,此人在文学创作上成绩平平,但却能在民国文坛留下大名,原因是他被鲁迅、瞿秋白、沈从文等人都骂过,能做到这点还真是不容易。

沈从文本来批评的是那些滥写文章的人,苏汶却强行绑定整个上海文坛,而且还说上海物价高,作者讨生活不易,只能疯狂码字出书,连修改的时间都没有。苏汶把自己和上海作家摆在弱势的一方,认为沈从文饱汉不知饿汉饥,认为京派作家倚强凌弱,欺负可怜的海派作家。

沈从文连忙又写文章,说“海派作家”跟地域无关,只是代表一种恶劣的创作态度,居住在北平的也有许多海派作家。

然而根本解释不清,因为“海派”、“京派”的说法,就已经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

如今京派、海派已经大战起来,牵扯进数十位作家大混战,而加入战斗的作家数量每天都在增长,成为这几个月中国文坛最为轰动的事件。

还是鲁迅先生最牛逼,双方正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鲁迅突然写出一篇《京派与海派》,似乎在高呼:“你们这群渣渣,通通都给我闭嘴,听我说!”

鲁迅在文章里怎么说的?

内容如下:“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外尚能傲然,从商得食者其情状显,到处难于掩饰,于是忘其所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

鲁迅之言说得实在刻薄,但未尝没有道理,那两句“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不过嘛,鲁迅的话也略显偏颇。按照鲁迅的说法,连周赫煊都成了“官的帮闲”,凡是认真写书的都成了“官的帮闲”,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林徽因笑问:“周先生对京派、海派之争有何看法?”

有何看法?

周赫煊想起几十年之后,北京再次变成了中国首都,而上海则成为国际大都市,两座城市一直都在相爱相杀,那似乎也是京派、海派的新延续。

至于现在的首都南京,明显不被京派、海派们放在眼里,简直就是“伪帝都”。

周赫煊笑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妙的现象?”

“什么现象?”朱光潜问。

“京派、海派之争发展到现在,掺和进来的基本都是上海作家,而北平的作家根本没有搭理此事。”周赫煊笑道,“北平这边,也就师陀站出来写了篇文章,但却是和稀泥的。他的文章大概在说,大家别瞎闹,哪有什么京派海派,都是沈从文胡扯的,来来来,大家坐下喝茶才是正经事儿。”

梁思成道:“为什么北平作家不参与论战?”

“可以用一个笑话来解释。”周赫煊说,“上海人逢人就爱问,你觉得是北京好还是上海好?而北京人就不问。为啥?因为在北京人看来,这世界上还有比北京更好的地儿吗?”

众人一愣,随即爆笑:“哈哈哈哈!”

胡适更是笑得抹眼泪,指着周赫煊说:“明诚,你这是一黑黑俩啊。”

第五百六十七章 费正清

在众人的欢笑声中,客厅里又进来三人,正是蒋廷黻和费正清、费慰梅夫妇。

费正清和蒋廷黻的关系很好,正是通过蒋廷黻的帮助,费正清才有机会进入清华大学教书。而且费正清所教的课程具有开创性,他率先在清华开设了经济史、欧洲文艺复兴史和中国海关史三门课。

注意,是经济史学,而不是经济学!

费正清的妻子费慰梅,则与梁思成、林徽因交往密切。因为费慰梅也是研究建筑的,去年甚至跟着梁思成、林徽因一起去山西考察古建筑。

“约翰,这位是周赫煊周先生。”梁思成介绍道。

费正清眼睛一亮,握着周赫煊的手态度恭敬道:“周先生,我和太太都非常仰慕你,非常高兴能够与您见面!”

周赫煊笑道:“费先生,你的中文说得不错。”

费正清俏皮地说:“那是当然,我还会讲几句山西和河南方言。”

林徽因在旁边解释道:“费先生和费太太经常跟我们一起去各地考察。”

周赫煊问道:“费先生对中国有什么感想?”

费正清耸耸肩说:“中国的政治局面深不可测,已经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甚至超出了我能注意到的范围。”

“比如呢?”周赫煊问。

费正清想了想说:“比如去年杨铨(杨杏佛)被刺杀,我非常仔细的研究了这个案件的前因后果,它牵扯到中国太多的派系势力,甚至里面还有美国、苏联和日本的影子。”

“你的研究确实够深入。”周赫煊说。

费正清道:“杨铨遇刺一案,让我联想起当年林肯的遇刺案。参与刺杀杨铨的一名刺客,当场自杀身亡,而正好警察也在现场。当年刺杀林肯的刺客,事后也自杀了,同样也有警察在场。刺客究竟是自杀,还是被自杀,我对此深表怀疑。中华民国自成立以来,似乎拥有一个显著的主题:那就是将潜在的反对派领袖抓起来,以此来做为一种警示手段,或者直接杀一儆百。当年的宋教仁整合国党,并通过了1913年的国会选举,总统袁世凯将其暗杀,国党随即变成一盘散沙。而现在的国党政府同样如此,杨铨被刺杀以后,民权保障同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同盟发起者之一的蔡元培几乎完全停止了政治活动。”

周赫煊笑道:“费先生,我觉得你还是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当年的宋教仁先生遇刺事件,到目前为止都还是一桩悬案,谁也无法笃定是否属于袁世凯所为。我个人觉得袁世凯不会做这种事,首先北洋一系没有玩刺杀的传统,其次袁世凯没有刺杀的必要,他完全可以通过更合法的手段达到目的,最后就是袁世凯嫌疑太大,大到只要是正常人都不会选择刺杀的地步。”

费正清惊讶道:“不是袁世凯,难道会是别人?这跟我读到的资料不一样。”

“资料也会骗人的。”周赫煊说,“嫌疑人之一的赵秉钧死得太蹊跷了,不排除被人灭口的可能。凶手被抓的速度也太快了,杀人之后不但不逃,反而等着人来抓,事后又莫名其妙被人灭口。而且刺杀案的策划者,还是一个背叛革命党、转投袁世凯的青帮头子,此人投靠袁世凯以后还跟上海的革命党来往密切……”

“咳咳。”胡适突然咳嗽几声,打断道,“这种陈年往事,还是不要讨论了,说再多也是白费口舌。”
首节 上一节 648/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