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707节


这件事搞得汪兆铭灰头土脸,但他还是忍了。直到几天前,《民生报》又刊发了一条关于军事的新闻,同时得罪常凯申和汪兆铭。汪兆铭立即逮到机会,跑去老蒋那里告了一状,然后指使宪兵逮捕成舍我。

成舍我比周赫煊还倒霉,此时仍关在监狱里。

汪兆铭已经派人去监狱传话,直接威胁说:“一个新闻记者,要和一个行政院长碰,结果无疑是头破血流,你自己看着办吧。”

成舍我的回答是:“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先生不可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

《民生报》现在已经被迫停刊,汪兆铭依旧不愿放人,他向成舍我提出了一个条件:想要出狱可以,但不许再办《民生报》。

周赫煊郁闷得想吐血,他再怎么牛逼,也肯定搞不过汪兆铭。

顶多,也就搞一搞汪兆铭的心腹走狗。

“算了,不谈这些烦心事。”周赫煊丧气地转开话题,“听说百里先生刚从日本回来?”

蒋百里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说:“我正是为了此事而来!这几个月,我拜访了许多日本的军政界人物,还考察了日本社会和工商界的情况。情况非常危急!日本从上到下,从民间到内阁,都在叫嚣着吞并中国。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开始做准备了,大量的工厂转向军工生产,许多企业悄悄囤积相关原材料,日本政府也在加紧向美国进口战略物资。我猜测,不出五年,不,最多三年,日本就要开始全面侵华!”

“预料之中的事。”周赫煊摇头感慨,“可叹国内居然还有那么多‘主和派’,呼吁什么中日友好,一厢情愿得有些过分了。”

蒋百里拿出一沓稿件,说道:“明诚,这是我写的应对策略,你看看有什么需要纠正和补充的。”

周赫煊立即翻开,蒋百里的这套应对策略,叫做“三阳线决战论”。

“三阳线”即连接洛阳、襄阳、衡阳而划出的一条线,蒋百里认为,中国地广而弱,日本地狭而强,这是中日两国最关键的国情。中日两国一旦开战,“彼利急,我利缓;彼利合,我利分;彼以攻,我以守”,说白了就是要打持久战、消耗战、全面战,用空间换时间,把日本活活拖死。

因此,蒋百里把洛阳、襄阳和衡阳画成一条线,这是关乎中国生死存亡的国防线。这条线以东的地区,中国应利用空间换时间,消耗和疲惫敌人,同时积蓄自身力量,加强战略后方。这条线以西的地区,资源丰富,幅员辽阔,中国必须借此来进行持久抗战。

蒋百里还认为,一旦两国爆发战争,沿海一带首当其中,应该早点把那些地方的工业内迁。如果打起仗来临时搬迁,肯定是来不及的,而且搬迁过去一时半会儿也无法恢复生产力。中国的工业应该提早布局,要着眼于后方山岳地带,以利于防空和长期抗战。

蒋百里还认为,湖南是中国抗战的关键,这里是中国的心脏,这里粮产量丰富,这里地形复杂,这里人力资源充足,必须提早大力开发和建设湖南。

国士啊!

周赫煊惊讶地看着蒋百里,对这位先生的战略眼光佩服之极。

历史的走向完全就在蒋百里的预料当中,日军对于中国的占领,打得最胶着的正是湖南地区,光是长沙会战就打了好几次。

事实上,蒋百里的“三阳线决战论”,对老蒋的影响非常大,几乎就是国民政府在中后期抗战的指导思想。

“有三点。”周赫煊伸出三根指头。

蒋百里道:“请讲。”

周赫煊说:“第一,现在就工业内迁,恐怕只能是说说而已。内陆地区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也落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所以那些资本家、企业主们不可能听话。没有切肤之痛,日本人不兵临城下,是没有人愿意把产业内迁的。即便是蒋委员长亲自下令,也无法指挥那些资本家。所以,你的这份应对策略,应该改为建议政府把新的军工产业设在内陆。”

“有道理。”蒋百里点头说。

“第二。”周赫煊继续道,“你忽略了内陆地区的交通情况,内陆地区铁路稀少,战时难以支撑兵力和物资运输任务。而且中国急需国际支援,所以还要尽快增修西南地区的铁路和公路。”

蒋百里想了想说:“是我疏忽了。”

周赫煊又说:“第三,你忽视了四川,我认为四川才是真正的大后方……唉,这个不提也罢,等南京政府平定了四川军阀再说。”

蒋百里笑道:“幸好来找了明诚,你的建议我会写进策略当中。”

第六百二十一章 人脉很重要

蒋百里的军事代表作是《国防论》,此书包含了他半生的研究心血,要到1937年才集结出版。

后世许多公知造谣说,太祖的《论持久战》抄袭了《国防论》,还明目张胆地叫嚣着:“把抄袭的东西还给人家!”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显然是没有读过《国防论》的。这书完全跟抗日扯不上半点关系,而是蒋百里对一战以来诸国列强的总结,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再吸收西方新的军事理论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来阐明自己对中国国防建设的一种构想。

至于“持久战”思想,也并非太祖独创,他在《论持久战》开篇第一段里就说:“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呢……很多人都说持久战。”可见,当时“持久战”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观点。

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以后,国人的思想非常复杂。有说要打“持久战”的,呼吁抗战到底;也有不少认为中国必亡的,即“亡国论”;还有坚信“速胜伦”的,觉得中国可以快速战胜日本。

太祖的伟大并非提出了“持久战”思想,而是他对此展开了论述:怎样有效地持久战,抗战将怎样分阶段进行,怎样发动群众以人民战争为基础进行持久战,怎样做到存人失地、人地皆在,怎样做到既保存自己又消灭敌人,怎样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展开战斗……甚至他老人家还讨论了,国际形势会因为中国的持久战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可以说,太祖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精确预言了中国抗战的全过程。

蒋百里现在提出的“三阳线决战论”,在太祖的《论持久战》面前就如小儿科。他这个理论最大的缺陷,就是军事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想把湖南变成中国的“凡尔登绞肉机”。

当然,蒋百里的这个理论也亮点无数,比如提前进行工业布局、用东部的地理空间换取战略时间等等。就此来看,蒋百里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军事战略家,至少能把老蒋甩出几个银河系。

老蒋不是傻瓜,虽然也在寻求“中日友好”,但他深知那是妄想,日本早晚有一天要打过来。

常凯申已经在为国战做准备了,但他怎么做的准备呢?

恩,蒋委员长首先要确保上海的安全,因为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也是他最重要的财源之地。他不愿意、也不可能轻易放弃上海,所以他正在暗中完善上海的防御体系,想把上海打造成固若金汤的堡垒……

好吧,事实证明,常凯申的这种部署还是有点用处的。若非他提前巩固上海防御,淞沪会战不可能坚持三个多月。虽然淞沪会战最终以失败结束,但却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让很多抱有悲观心态的国人看到希望,极大的坚定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当天晚上,周赫煊和蒋百里反复讨论了两个小时,将那篇“三阳线决战论”反复修改补充。

“明诚,你明天跟我一起去见委员长吧。”蒋百里收好稿件说。

周赫煊笑道:“我就不必了吧。”
首节 上一节 707/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