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714节


“但我今年看见他论苏联的文章,自己声明道:‘我是一个英国治下的印度人。’他自己知道得明明白白。大约他到中国来的时候,决不至于还糊涂,如果我们的诗人诸公不将他制成一个活神仙,青年们对于他是不至于如此隔膜的,现在可是老大的晦气……”

鲁迅虽然一向对泰戈尔不感冒,但还不至于公开批评,只是经常嘲讽那些无限吹嘘泰戈尔的国人而已。

但这回,鲁迅借题发挥,直接逮着泰戈尔开喷,还把泰戈尔的中文名“竺震旦”拿来开玩笑,就因为泰戈尔公开说自己是“英国治下的印度人”。不言而喻,鲁迅是在嘲讽那些对日投降派及主和派,顺便把徐志摩给涮得不轻。

咱们继续看——

“有人奉诏为周明诚正名,谓曰:‘明诚先生可说是晚清以来中国第一大文豪,是足与泰戈尔比肩的亚洲贤哲’。他显然未曾听说泰戈尔的投效之言,不料泰氏已做英国忠犬,错把巴掌拍到马腿上。”

这段话兜着圈子把陈布雷也骂进去,极尽讽刺之能事,就差没说陈布雷是溜须拍马还拍错的小人了。

鲁迅继续写道——

“为什么定要拿中国人与外国人比肩?是不是在脑子里,就提前定下一个规矩,外国人肯定要比中国人高尚——即便这个外国是印度?似乎有个中国人,能与外国人相提并论了,我等即可皆大欢喜、与有荣焉。”

“泰氏有‘诺贝尔’的黄袍加身,于是就在中国飞升成仙。周氏只有‘诺贝尔’提名,于是就天然比泰氏低上了一等?”

“要我说,周氏的成就早已超过泰氏。文学层面,周氏的小说蔚为大观,在国际上开创了一个全新派别。周氏虽然只做了几首诗,但在中国诗坛也有着普罗米修斯的意义。在学术层面,周氏史学开宗立派,欧美日本都有他的徒子徒孙。”

“或者,只因周氏的中国人身份,我们就自觉把他看低,连夸赞他的时候,都要用一句‘可与泰戈尔比肩’。莫要自惭形秽到丧失理智……”

鲁迅把周赫煊全方位的夸了一遍,简单的说就是周赫煊吊打泰戈尔。然后借此大肆抨击国人的自惭心理,陈布雷首当其中被骂个狗血淋头,通篇文章看不到一个脏字,却句句如刀,把中国人的不自信剖析得淋漓尽致。

陈布雷若是看到这篇文章,估计要吐血三升,心中大喊妈卖批。

好吧,开玩笑而已。陈布雷先生还是很大度的,多半只是付之一笑,顺便赞叹鲁迅的文章写得好。

不管如何,鲁迅的文章再次掀起论战,引起国内周赫煊的粉丝和泰戈尔的粉丝互怼。

泰戈尔在中国有无数粉丝,首当其冲就是徐志摩,他们早已把泰戈尔吹捧上天做了神仙——泰戈尔在民国思想界的地位,是同达摩、真谛、不空等古印度先哲齐平的。

现在居然有人敢说,周赫煊可以把泰戈尔碾成渣渣,立即引起那些粉丝的不满。

陈寅恪的同班同学、南京政府监察院秘书钱智修首先跳出来,直接开喷鲁迅胡说八道,然后又说周赫煊虽然学术成就丰硕,但依旧不能跟泰戈尔相提并论。他说泰戈尔是把自己“献身于永久之完全者”,也就是“献身于国家,献身于人类之福利者”,泰戈尔的思想,激烈着无数落后国家的青年不断奋斗前进,这是泰戈尔对于全世界的巨大贡献。

紧接着冰心先生也站出来,纯从诗歌文学的角度,分析泰戈尔的伟大成就。认为周赫煊虽然历史学术成就惊人,但在文学领域无法与泰戈尔并驾齐驱。

徐志摩的处境很尴尬,他两边都不好批评,连忙写文章呼吁大家冷静。

但根本冷静不了啊,泰戈尔虽然在中国粉丝众多,但黑粉也多,当年他访华的时候就展开了一场大骂战的。那场骂战声势浩大,吓得泰戈尔第二次来中国时不敢宣扬,只在徐志摩家里住了三天。

钱智修和冰心的捧泰文章一出,等于吹响战斗号角,一时间无数泰氏黑粉冒头。随着越来越多的粉丝和黑粉加入,双方在报刊杂志上战得如火如荼,那场面就像后世TFB粉和EXO粉的“小学生世纪骂战”。

黑粉们为了攻击泰戈尔,疯狂的吹捧周赫煊,咱们的周先生直接白日飞升上天了。

挑起骂战的鲁迅,再一次作壁上观,似乎这事儿跟他完全没关系。

倒是周赫煊的各种成就,在这次骂战中被反复提起。以前许多人只知道周赫煊写文章厉害,看了这次的骂战文章,才终于反应过来——原来周先生在历史学界如此牛逼啊,已经成为国际新派史学的泰斗了。

这一次莫名其妙的论战,后世称为“周泰之争”。

第六百二十八章 家事与国事

在外面被人吹上天的周先生,回到家里只能装怂。他这次的绯闻闹得沸沸扬扬,家里几个女人早就炸了,就连孟小冬都连续摆了好几天脸色,张乐怡更是连续一个星期不跟他同房。

最可怕的是费雯丽,她已经产下女儿43天,周赫煊居然才回家看望。

由于远离他乡、丈夫又长期不在身边,费雯丽有些产后抑郁的征兆,反正无端的就要发点小脾气,周赫煊只能哄着惯着。

“爸爸,爸爸,你快看我的书包!”小灵均蹦蹦跳跳地跑来。

周赫煊笑着抱起女儿,在她脸蛋上亲了一口,笑道:“小书包真漂亮,灵均的校服也很漂亮。”

小灵均嘚瑟地说:“茀姨给我缝的书包,你看上面这朵花,是我画的。”

“画得真好。”周赫煊哈哈大笑。

小灵均已经5岁半了,本来依周赫煊的意思,打算明年再送她去读小学。可孟小冬却显得很着急,非要今年就入学,她对自己的戏子身份颇为自卑,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民国时期最好的小学有两所,一个叫“成志学校”,另一个叫“南开小学”。

成志学校,就是后世的清华附小,甚至学校内部还设有幼稚园,清华教职工的子女都在那里读书,学校董事会成员包括冯友兰、朱自清、潘光旦、叶企孙等名家。

至于南开小学,其前身叫做严氏家馆,比如现任清华校长梅贻琦及其夫人,以前都是严氏家馆毕业的。

成志学校和南开小学虽为小学校,但教学内容甚至比民国的许多中学还强,开设有国学、数学、物理、英语、音乐、绘画、体育等诸多课程。而且两校非常注重德育,从小就教育学生“勿傲、勿暴、勿怠、宜和、宜静、宜庄”,包括站姿、坐姿、行姿、穿衣打扮都有严格要求。

以民国的普遍教育水准来看,只要是这两所学校毕业的小学生,智商稍微正常的,以后肯定能归为精英一类。

真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连如何待人接物都要教。

此刻小灵均穿着崭新的校服,头发编成两根小辫,斜挎着漂亮的书包,站在那里装出一副小大人模样。

小维烈羡慕的看着姐姐,突然扭头说:“妈妈,我也要读书。”

张乐怡抱着儿子哄道:“乖,明年就送你去学校。”

“人家现在就想读书。”小维烈没有哭闹,而是噘着嘴生闷气。
首节 上一节 714/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