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943节


别以为邵洵美就是个游手好闲的二世祖,人家也是爱国的。自一二八事变之后,邵洵美就创办《时事日报》,呼吁全民奋起抵抗。历史上,邵洵美在抗战期间毫无收入,穷得把妻子盛佩玉的首饰都当出去了,却依旧坚持着刊物出版事业,遵循着他出版救国的理念。

太祖的《论持久战》在延安发表后,正是由邵洵美首先推广到国统区的,他如此评价道:“《论持久战》是一部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赏,万人传送,中外称赞的作品。”

而邵洵美的洋人姨太太项美丽,还率先把《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并加按语:“近十年来,在中国的出版物中,没有别的书比这一本更能吸引大众的注意了。”

邵洵美不仅在自己的杂志上连载,还掏钱出版《论持久战》的中英文两版的单行本。

太祖亲自在英文版单行本上作序:“上海的朋友在将我的《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本,我听了当然是高兴的,因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为了坚持搞出版,邵洵美最终变成了穷光蛋。而且他做的这一切,是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进行的,因为他留在了上海这个日占区。为了自身安全,他特地买了一把手枪防身,平时藏在项美丽的公寓里不敢露面,还专门聘请了一位法国保镖。

此时此刻来开诗会的诗人当中,像邵洵美这样的很多。

以前一个个伤春悲秋,真正到了国难当头之际,全都化身为爱国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大变样,温柔的文字变得犀利如刀,有的干脆直接投笔从戎奔赴战场。

七七事变,对于中国近代诗坛来说,直接诞生了一个流派——七月诗派!

发掘和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这是七月诗派的主要创作内容,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艾青。

周赫煊不想搞什么诗派,也不想抢艾青的风头,他说:“我准备创办一本诗刊,刊名就叫《春望》,内容以救亡图存为主,希望大家能够踊跃投稿。”

好吧,主要是七月诗派的阶级味道太浓厚,周赫煊想接纳更多的爱国者,无分阶级立场。

“我来做《春望》主编!”徐志摩第一个响应。

周赫煊笑道:“当然可以。不过有一点要申明,《春望》愿意刊登任何阶级的诗作。你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好恶,就把左翼诗人的作品枪毙了。”

“没问题。”徐志摩有些脸红,因为这种事他以前在北平干过,当《晨报》复刊编辑的时候。

“我也支持!”戴望舒第二个附和。他也是杂志主编,但不怕周赫煊抢生意,因为《春望》属于纯粹的诗刊。

“算我一个。”杨骚举手道。

杨骚一举手,蒲风等人也纷纷表示支持,他们这群左翼诗人最拿手的就是写爱国诗。

第八百二十七章 七七事变

“嗙嗙嗙!”

“叮咚!叮咚!叮咚!”

半夜三更,拍门声和门铃声交替作响,可见敲门者有多么焦急。

已经是凌晨三点钟了,周赫煊却没睡觉,而是坐在客厅沙发上抽烟。听到外面的响动,周赫煊对于珮琛说:“把人请进来吧。”

于珮琛连忙起身,走出去一看,张季鸾已经进了花园,是被上海周公馆的门房放进来的。

“张先生,有什么急事吗?”于珮琛好奇地问。她到现在还满头雾水,不明白周赫煊为何彻夜不眠,而且还让她一起坐在客厅里等候。

张季鸾显得非常慌张,边走边说:“日军包围了宛平城!”

“日本人真动手了?”于珮琛惊得浑身一颤。

宛平城是守御北平的门户要冲,位于后世的北京西五环。宛平若失,整个北平都将被包围,日军的战略意图已经暴露无遗。

两人来到客厅,不等周赫煊开口,张季鸾就说:“刚接到电报,日军包围宛平城,说是有士兵在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城寻找下落,二十九军正在与日方紧急磋商。”

“坐吧,先喝茶。”周赫煊亲自帮张季鸾冲茶水。

张季鸾急迫道:“都什么时候了,哪有心情喝茶?明诚,你说这次日军是真要进攻北平,还是仅为简单的冲突?”

周赫煊无奈苦笑:“你觉得真有日本兵走丢了?”

“就算有士兵走丢,也没理由进城找人啊,明显就是小日本的幌子!”张季鸾道。

周赫煊冷笑说:“跟当初的九一八事变如出一辙,先是演习制造借口,然后蛮不讲理的发兵进攻。”

“华北危矣。”张季鸾心情难受,说道,“你来写篇社论吧。”

周赫煊摇头道:“不急,再等等。”

“还等什么?”张季鸾问。

“开战的消息。”周赫煊说完就闭上双眼,靠在沙发上静养精神。

张季鸾道:“我已经派人守在电讯室,让他们接到消息随时来电话。”

随着电报技术的普及,电报机越来越便宜,廉价到稍微富裕的公司都能购置。为了方便新闻信息传递,《新闻报》、《申报》、《大公报》等报馆,以及一些大型通讯社,纷纷创建起自己的电讯室。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外面已经天色发白。

张季鸾坐立不安,于珮琛神思不定,只有周赫煊躺在沙发上打盹儿。

“叮铃铃!”

电话铃声响起。

于珮琛和张季鸾同时惊醒,不分先后的去接电话筒。
首节 上一节 943/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